行政法律關系主體中的案例2

字號:

案情2介紹:被告:某公安局來源:www.examda.com
    某市屬于旅游風景區(qū)。每年旅游季節(jié),該市的賓館、旅店供不應求。為解決這一矛盾,市政府鼓勵市民開家庭旅社。張某為此開設了家庭旅社。張某已申辦好了工商經營登記和稅務登記,遂向公安機關申辦《治安許可證》。該公安局的分管領導林副局長已口頭答應,過幾天給張某發(fā)《治安許可證》。但過了幾天以后,該分管副局長休假,另一副局長康某對此作了審批:拒絕給張某頒發(fā)《治安許可證》;理由是:經實地檢查,發(fā)現該家庭旅社未達到最低的治安標準。為此,該公安局把這一決定正式通知給張某。
    張某得知該審批結論后,向該公安局的上級公安機關申請行政復議。理由是:1.認為該家庭旅社已達到治安標準,公安機關檢查不實;2。該事項根據該公安局的內部分工,屬于林副局長分管,另外副局長做出這一決定是一種越權行為,越權行為應當無效。
    上級公安機關對該依法受理并進行了復議……??荚嚧?www.Examda。com)
    案例2點評:http://ks.examda.com
    這里限于評析本案中,公安機關的審批行為是否構成越權行為。這就關系到如何理解權限的行政法理。
    任何行政職權都是有限的,不是無限的。因為任何民主政治中的權力都是受到限制和監(jiān)督的。行政主體行使權力的條件和邊界就是行政權限。
    必須說明的是,由于行政法上的職權系指行政主體代表國家針對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即針對行政相對人,所作的影響其權利和義務的法律行為。因而行政權限也應當是指行政主體實施該權力的權限。換句話說,行政權限是指行政主體之間法律所設定的權限,而不是指行政人之間內部分配的權限。
    在本案中,針對是否頒發(fā)《治安許可證》,不論是林副局長做出決定,還是康副局長做出決定,這都屬內部工作上的分工問題,不具有行政法上的意義,不構成行政法意義上的越權問題。從行政法意義上說,只有等公安機關對外做出決定以后,就意味著行政主體實施了某一行政職權;只要公安機關沒有超越這一職權的權限,那就不存在越權問題。根據本案的情景,先前林副局長答應給張某頒發(fā)《治安許可證》,但沒有正式發(fā)證。這說明,那時作為行政主體的公安機關尚未做出具體行政行為。只有等康某副局長正式對張某的有關頒發(fā)《治安許可證》的申請做出(否定性的)審批后,并以公安局的名義通知了張某本人,這時才意味著公安機關對外正式做出了具體行政行為。在這一案件中,公安機關只做出過一個行為,而不是兩個行為;而且這個行為就是公安機關拒絕給張某頒發(fā)《治安許可證》的行為,而不是指張某所指控的“越權行為”。正因為前個行為是不存在的,那么張某對公安機關“越權”的指控也是不存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