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飲食——納西族食俗

字號:

納西族主要聚居于中國西南云南省各縣。納西族原是中國西北古羌人的一個支系,大約在公元三世紀(jì)遷徙到麗江地區(qū)定居下來。麗江位于青藏高原南端,地勢高峻、山川雄偉、峰奇谷秀、物產(chǎn)豐富。納西族是一個善于接受先進文化的民族。如納西族的烹調(diào)技藝,既深受漢、藏民族的影響,又保留了本民族的特色。酥油茶成為納西族的傳統(tǒng)萊點就是一例。
    納西族日食三餐,早吃饅頭或水燜粑粑,麗江粑粑是納西族的特色飲食,當(dāng)?shù)赜?麗江粑粑合慶酒"的說法。
    麗江粑粑油膩香脆,吃時佐以炒洋芋或白菜湯,有時也吃酥油茶、奶渣及糌粑。午餐和晚餐常有一兩道炒菜或咸菜,愛吃牛肉湯鍋和千巴。每家都會腌制醬菜、豆豌和鹵腐,嗜好酸辣。肉食以豬為主,兼及牛羊、雞鴨和野味,腌制的"琵琶豬"遠近聞名,可存放十余年不變質(zhì)。
    納西族居住的壩區(qū)和大研鎮(zhèn)均具有相當(dāng)高的烹調(diào)技術(shù)。請客一般都用"八大碗"、"三碟水"待客。常吃雜鍋菜。還有"清蒸蟲草鴨"、"天麻貝母雞"、"豬血米灌腸"、"雪蓮花拼盤"、"春銅火鍋"、"麗江火烤粑"、"吹肝"等名菜。此外其器皿亦有特色,如鋼制的鍋、盆、瓢、勺、杯、壺以及鑲銀木碗,都有古色古香之美。瀘沽湖和鹽源一帶的納西人,晨起之后,當(dāng)喇嘛的男子誦經(jīng),主婦做飯,老年男子打酥油茶。他們喜歡飯前先飲茶,一般每人一杯,老人可多飲幾杯;飲茶的同時,吃些玉米炒面或青稞炒面,有的吃幾個土豆。稗子或玉米飯煮熟后,全家人圍在火塘前就餐。主婦先給年長的老人盛飯,再接輩份每人一碗,把菜蓋在飯上或每人一份,由主婦均勻分配。飯量大的成員,可以再添飯菜。但吃好的食品,基本上按入頭平均分配,輩份、年齡最小的,可多得一些。
    婚宴食俗
    納西族的婚宴食俗中蘊藏著他們的理念與情操,以及溫順、賢良的品性。如定婚典禮上的喜酒--"三疊水席",是將冷葷菜、小碗菜和大碗菜各四道,分作三個梯次入席,其中必定要有表示"聰明伶俐"的涼藕,表示"長命百歲"的粉絲,表示"百年好合"的百合,表示"團圓吉利"的肉丸,以此增加婚宴的歡樂。
    祭祀食俗
    禮祭方面名目甚多,如春、秋各一次的集體大祭與各戶小祭同時進行的"每畢"(祭天);"年春二月、戶戶祝三朵"的"玉龍雪山祭"(祭本族保護神);朝拜獅子山的"干木古"(祭生育女神);高唱慶豐歌的"清哦美"(祭五谷神);在東山廟舉行的"布頌"(祭豬神);為新生兒祝福的"拜太陽"(祭日神);對早期游政生活的紀(jì)念和對山神表示敬仰的"勁德"宴等,無不寄寓著五谷豐登、入丁興旺的祝愿。最為有趣的是每到"牧童節(jié)"(正月至二月間)時,各戶均向牧童贈送肉菜,牧童們則邀約伙伴到山泉邊野餐,同時采花、釣魚、捕鳥、抓兔、講笑話,評膘斗牛,祭祀牧神,不少成年人也被吸引進來,于是分"年齡組 "進行。屆時童叟同樂,歡聲笑語一片。
    飲食忌諱
    納西族的飲食風(fēng)情多受東巴教的影響。他們禁食馬、狗、貓、蛙,朔日和望日不得殺生,日蝕和月蝕時不許吃飯。烹茶時不可以水濺火塘,大年初一早餐禁葷,家有屬豬的人,豬日不得殺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