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族,現(xiàn)有345993人,主要聚居在貴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三都水族自治縣和荔波、都勻、獨山以及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凱里、黎平、榕江、從江等縣,少數(shù)散居于廣西壯族自治區(qū)的西部。
水族的居住地位于云貴高原東南部的苗嶺山脈以南、都柳江和龍江上游。森林密布,山水如畫,適于農(nóng)林業(yè)的發(fā)展,是貴州高原的魚米花果之鄉(xiāng)。
水族從事農(nóng)業(yè),以種植水稻為主,“九阡灑”是水族傳統(tǒng)佳釀。
水族的遠祖是古代“百越”的一支。唐宋時與壯侗族各民族一起被統(tǒng)稱為“僚”。北宋時在水族地區(qū)設(shè)“撫水州”。“水”族之稱,最早見于明代史籍。清代,多稱其為“水家苗”、“水家”等。新中國成立后,水族被正式定名。
水族語言屬漢藏語系壯侗語族水語支。水族先民曾創(chuàng)制過自己的文字,稱為“水書”,其形狀類似于甲骨文和金文,但只有400多個單字,且多用于巫術(shù)活動。水族有自己的歷法,水歷與夏歷基本一致,但以夏歷八月為歲末,九月為歲首。從夏歷八月底到十月初有四個亥日,是水族各寨輪流過年的日子。水族過年稱“借端”,十分隆重熱鬧。屆時敲響鑼鼓,吹響蘆笙,還舉行賽馬、歌舞等娛樂活動。
傳統(tǒng)女服:
水族男裝在20世紀40年代起就與周圍漢裝無大差別,倒是婦女服飾至今仍保留有鮮明的民族特征。水族婦女織的“水家布”(即九阡青布)紗質(zhì)精細均勻,所染青、藍、綠色皆深透耐洗,早在百年前就聞名遠近。水族獨創(chuàng)的豆?jié){畫印染工藝技術(shù),相傳已有700多年的歷史,其印染品更是深受群眾喜愛。
水族女服多以水家布縫制,無領(lǐng)大襟半長衫或長衫。長衫過膝,一般不繡花邊。而節(jié)日和婚嫁盛裝與平時截然不同?;槎Y服上裝的肩部一圈及袖口,褲子膝彎處皆鑲有刺繡花帶,包頭巾上也有色彩繽紛的圖案。頭戴銀冠,頸戴銀項圈,腕戴銀手鐲,胸佩銀雅領(lǐng),耳垂銀耳環(huán),腳穿繡花鞋。新娘子往往被打扮的花枝招展,風采翩翩。此外婦女刺繡的背帶更有藝術(shù)性。說是“帶”,實際上是一塊刺繡華麗的“T”形“簾子”,上端兩邊有帶,“簾子”的大小可包住幼兒。它是將白色馬尾纏繞上白絲線,再加上其它彩色絲線,先把各種圖案分別刺繡好,最后將繡好的圖案拼鑲到背帶布料上做成的。背帶美觀實用,是母親對出嫁女兒的禮品。
婚俗禮儀:
水族婚俗保留較濃的傳統(tǒng)色彩,講究明媒正娶。婚前,男女青年可以利用節(jié)日及趕集時的對歌活動交游相戀。即使自由戀愛定的情,也得明媒正娶,否則不合禮俗,要受歧視。青年男女相愛之后,先托人告訴雙方家長。若家長表示愿意,男方才請媒人去女家送禮定親,并擇定吉日,派人抬著豬仔去女家“吃小酒”。正式迎親時,再抬大豬到女家“吃大酒”。酒宴上要唱敬酒歌,女主人每唱一首歌,客人就得干一杯酒,以喝醉來表現(xiàn)主人的盛情。接親與送親男女雙方的家人不參加,除少數(shù)地方由新娘的兄弟背新娘送至夫家外,多數(shù)是盛裝的新娘打一把故意撕開一條縫的紅紙傘步行在前,接送的伴郎、伴娘及抬著嫁妝的長隊緊隨其后。一般是新娘于中午出娘家門,傍晚六七點鐘進夫家門,吉時不到,不得進門。新郎家的親人在新娘進門要外出回避,新娘進屋后才能回家。新婚之夜,伴娘與新娘同宿,第二天新娘即回門去娘家住?;槠谥螅吕稍偃フ埿履锘貋?,開始夫妻生活。有些新娘第一次回門就長達一兩個月時間,謂之“坐家”,實際上是“不落夫家”婚俗的殘存余音。新娘出嫁的路上,最忌諱打雷變天,因此婚期多在秋冬舉行。
借端和過卯:
水族一年中過端節(jié)最為隆重?!岸斯?jié)”是以水書水歷推算出來的。水歷也將一年分為12個月和四季,但把農(nóng)歷九月作歲首,把農(nóng)歷八月當歲末,以十二地支記日,水歷每年十二月下旬至次年二月(即農(nóng)歷八月下旬至十月上旬)。每逢亥(豬)日,各地依傳統(tǒng)分批過節(jié)。這就是端節(jié),又稱“瓜節(jié)”,水族群眾叫“借端”。
在水族中,有“過端不過卯,過卯不過端”的傳統(tǒng)區(qū)分,而且各地區(qū)過節(jié)的先后次序是不能顛倒或混淆的。關(guān)於這種風俗。較一致的傳說是,古代水族的祖公拱登有兩個兒子,哥哥被分住到上邊的內(nèi)外套地區(qū),弟弟被分住到下邊的九阡地區(qū)。原先約定好,豐收后到祖公處團聚慶祝。后來感到相距路遠,往來不便,就決定哥哥過端節(jié),弟弟過卯節(jié)。時至今日,各地水族基本上是同宗同姓的一同過節(jié)。
端節(jié)之前,家家灑掃庭院,居室內(nèi)外收拾得干干凈凈。節(jié)日的前一天,過節(jié)村寨敲響銅鼓,辭舊迎新。節(jié)日里殺雞宰鴨吃新谷,并要以鮮魚燉湯,準備好新米鮮湯招待親朋。除夕(戌日晚)和初一(亥日)晨祭祖,忌食葷,供品中不能有魚以外的其它肉類,忌葷但不忌魚。祭祖的主品是魚包韭菜,原因是傳說先人們曾以九種菜和魚蝦做成的藥驅(qū)除過百病。它的做法是將韭菜、糟辣及蔥、姜、蒜等調(diào)味品填進清洗好的魚腹,捆扎好后清燉或清蒸而成。
端節(jié)時,青年男女在“端坡”周圍奏樂歌舞,而且舉行賽馬、斗牛、文藝演出、放映電影、親友歡聚會餐等活動。鄰近的苗、侗、布依、壯、瑤、漢等民族兄弟上萬人前來參加。
水族的居住地位于云貴高原東南部的苗嶺山脈以南、都柳江和龍江上游。森林密布,山水如畫,適于農(nóng)林業(yè)的發(fā)展,是貴州高原的魚米花果之鄉(xiāng)。
水族從事農(nóng)業(yè),以種植水稻為主,“九阡灑”是水族傳統(tǒng)佳釀。
水族的遠祖是古代“百越”的一支。唐宋時與壯侗族各民族一起被統(tǒng)稱為“僚”。北宋時在水族地區(qū)設(shè)“撫水州”。“水”族之稱,最早見于明代史籍。清代,多稱其為“水家苗”、“水家”等。新中國成立后,水族被正式定名。
水族語言屬漢藏語系壯侗語族水語支。水族先民曾創(chuàng)制過自己的文字,稱為“水書”,其形狀類似于甲骨文和金文,但只有400多個單字,且多用于巫術(shù)活動。水族有自己的歷法,水歷與夏歷基本一致,但以夏歷八月為歲末,九月為歲首。從夏歷八月底到十月初有四個亥日,是水族各寨輪流過年的日子。水族過年稱“借端”,十分隆重熱鬧。屆時敲響鑼鼓,吹響蘆笙,還舉行賽馬、歌舞等娛樂活動。
傳統(tǒng)女服:
水族男裝在20世紀40年代起就與周圍漢裝無大差別,倒是婦女服飾至今仍保留有鮮明的民族特征。水族婦女織的“水家布”(即九阡青布)紗質(zhì)精細均勻,所染青、藍、綠色皆深透耐洗,早在百年前就聞名遠近。水族獨創(chuàng)的豆?jié){畫印染工藝技術(shù),相傳已有700多年的歷史,其印染品更是深受群眾喜愛。
水族女服多以水家布縫制,無領(lǐng)大襟半長衫或長衫。長衫過膝,一般不繡花邊。而節(jié)日和婚嫁盛裝與平時截然不同?;槎Y服上裝的肩部一圈及袖口,褲子膝彎處皆鑲有刺繡花帶,包頭巾上也有色彩繽紛的圖案。頭戴銀冠,頸戴銀項圈,腕戴銀手鐲,胸佩銀雅領(lǐng),耳垂銀耳環(huán),腳穿繡花鞋。新娘子往往被打扮的花枝招展,風采翩翩。此外婦女刺繡的背帶更有藝術(shù)性。說是“帶”,實際上是一塊刺繡華麗的“T”形“簾子”,上端兩邊有帶,“簾子”的大小可包住幼兒。它是將白色馬尾纏繞上白絲線,再加上其它彩色絲線,先把各種圖案分別刺繡好,最后將繡好的圖案拼鑲到背帶布料上做成的。背帶美觀實用,是母親對出嫁女兒的禮品。
婚俗禮儀:
水族婚俗保留較濃的傳統(tǒng)色彩,講究明媒正娶。婚前,男女青年可以利用節(jié)日及趕集時的對歌活動交游相戀。即使自由戀愛定的情,也得明媒正娶,否則不合禮俗,要受歧視。青年男女相愛之后,先托人告訴雙方家長。若家長表示愿意,男方才請媒人去女家送禮定親,并擇定吉日,派人抬著豬仔去女家“吃小酒”。正式迎親時,再抬大豬到女家“吃大酒”。酒宴上要唱敬酒歌,女主人每唱一首歌,客人就得干一杯酒,以喝醉來表現(xiàn)主人的盛情。接親與送親男女雙方的家人不參加,除少數(shù)地方由新娘的兄弟背新娘送至夫家外,多數(shù)是盛裝的新娘打一把故意撕開一條縫的紅紙傘步行在前,接送的伴郎、伴娘及抬著嫁妝的長隊緊隨其后。一般是新娘于中午出娘家門,傍晚六七點鐘進夫家門,吉時不到,不得進門。新郎家的親人在新娘進門要外出回避,新娘進屋后才能回家。新婚之夜,伴娘與新娘同宿,第二天新娘即回門去娘家住?;槠谥螅吕稍偃フ埿履锘貋?,開始夫妻生活。有些新娘第一次回門就長達一兩個月時間,謂之“坐家”,實際上是“不落夫家”婚俗的殘存余音。新娘出嫁的路上,最忌諱打雷變天,因此婚期多在秋冬舉行。
借端和過卯:
水族一年中過端節(jié)最為隆重?!岸斯?jié)”是以水書水歷推算出來的。水歷也將一年分為12個月和四季,但把農(nóng)歷九月作歲首,把農(nóng)歷八月當歲末,以十二地支記日,水歷每年十二月下旬至次年二月(即農(nóng)歷八月下旬至十月上旬)。每逢亥(豬)日,各地依傳統(tǒng)分批過節(jié)。這就是端節(jié),又稱“瓜節(jié)”,水族群眾叫“借端”。
在水族中,有“過端不過卯,過卯不過端”的傳統(tǒng)區(qū)分,而且各地區(qū)過節(jié)的先后次序是不能顛倒或混淆的。關(guān)於這種風俗。較一致的傳說是,古代水族的祖公拱登有兩個兒子,哥哥被分住到上邊的內(nèi)外套地區(qū),弟弟被分住到下邊的九阡地區(qū)。原先約定好,豐收后到祖公處團聚慶祝。后來感到相距路遠,往來不便,就決定哥哥過端節(jié),弟弟過卯節(jié)。時至今日,各地水族基本上是同宗同姓的一同過節(jié)。
端節(jié)之前,家家灑掃庭院,居室內(nèi)外收拾得干干凈凈。節(jié)日的前一天,過節(jié)村寨敲響銅鼓,辭舊迎新。節(jié)日里殺雞宰鴨吃新谷,并要以鮮魚燉湯,準備好新米鮮湯招待親朋。除夕(戌日晚)和初一(亥日)晨祭祖,忌食葷,供品中不能有魚以外的其它肉類,忌葷但不忌魚。祭祖的主品是魚包韭菜,原因是傳說先人們曾以九種菜和魚蝦做成的藥驅(qū)除過百病。它的做法是將韭菜、糟辣及蔥、姜、蒜等調(diào)味品填進清洗好的魚腹,捆扎好后清燉或清蒸而成。
端節(jié)時,青年男女在“端坡”周圍奏樂歌舞,而且舉行賽馬、斗牛、文藝演出、放映電影、親友歡聚會餐等活動。鄰近的苗、侗、布依、壯、瑤、漢等民族兄弟上萬人前來參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