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西北邊陲新疆,有一座白雪皚皚的天山,天山腳下聚居著一個能歌善舞的民族——維吾爾族。
“維吾爾”是民族自稱。共有7214431人。史籍記載:維吾爾族原是公元三世紀游牧于中國北方和西北貝加爾湖以南、額爾齊斯河和巴爾喀什湖一帶的牧民。由于受部落間戰(zhàn)爭的影響,各部落的分支逐漸遷徙西域(今新疆),先后曾被譯為“韋紇”、“烏紇”、“袁紇”、“回鶻”、“畏兀兒”,以后才改為“維吾爾”,沿襲至今,是“團結”、“聯(lián)合”之意。
維吾爾族以農業(yè)為主,種植棉花、小麥、玉米、水稻等農作物。此外還擅長園林藝術。中國面積的葡萄生產基地,即葡萄溝就在離新疆維吾爾族自治區(qū)首府烏魯木齊東南184公里的吐魯番盆地。維吾爾族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信仰伊斯蘭教。古 爾邦節(jié)、肉孜節(jié)、諾魯孜節(jié),是他們的傳統(tǒng)宗教節(jié)日。
維吾爾族能歌善舞,聞名遐邇的音樂史詩《十二木卡姆》(意為《十二部大曲》)是他們的藝術精華。群眾喜聞樂見的頂碗舞、盤子舞、手鼓舞等,最富民族特色。
火焰山與葡萄溝
在新疆吐魯番盆地中部,有一座色若雞血、東西延綿百余公里的山嶺。炎夏,只要進入盆地,一眼就會看到它象一條紅色的巨龍臥在浩瀚的戈壁灘上。在烈日的照射下紅光灼灼,若云若霧的蒸氣裊繞山間,宛若熊熊的烈火在燃燒。加上黃褐色曠漠和蔚藍色天空的襯托,顯得更加奇特壯觀。這就是古典名著《西游記》中描寫的唐僧西天取經受阻,孫悟空大戰(zhàn)鐵扇公主,借來芭蕉扇,扇滅火焰,保駕唐僧西行的火焰山。
火焰山,當地人稱為“克孜勒塔克”(意為紅色的山)。維吾爾族民間相傳,火焰山是被龍血染成紅色的。其實火焰山山體主要是中生代第三紀紅色砂巖組成,所以呈暗紅色?;鹧嫔剿诘耐卖敺璧厣罹觼喼迌汝懀拿姝h(huán)山,低凹閉塞,位于盆底的艾丁湖還低于海平面154米,整個盆地所承受的巨大光熱很難散發(fā)出去 ,盛夏這里仿佛是一個特制大火爐,熱浪滾滾,燥熱難忍。地表砂子常達70 ℃,曾達80 ℃,所以故有 “砂窩里煮雞蛋,石板上烙面餅”之說。然而,就在火焰山下,卻有一個綠蔭濃郁,流水潺潺的絕妙去處,那就是以盛產優(yōu)質葡萄而馳名中外的葡萄溝。八九月份是葡萄的豐收季節(jié),山坡上,谷底里,成簇成串的葡萄,有圓的、馬奶的、紅的、白的,也有綠中泛紅、紅外著粉的。晶晶瑩瑩,像瑪瑙、似翡翠,琳瑯滿目,五光十色,十分讓人陶醉。在這綠色的世界 里摘葡萄的維吾爾族姑娘,衣著顯得分外艷麗,身影更加婀娜多姿。
其中,名貴的無核白葡萄不僅供人食用,而且有醫(yī)藥功能。它小而甘,無核,一棵秧能活上百年,耐旱、耐鹽堿,果實穗大、粒小、多汁、含糖量高,適于鮮吃,晾制葡萄干等特點。在這里還可看到山巖上一座座類似幗幗籠的大蔭房。人們把鮮葡萄掛在蔭房中,約40天左右,就成了嫩綠透明,甘甜柔膩,遠銷國內外的無核白葡萄干。
羊肉串與手抓飯
新疆盛產綿羊,由此維吾爾族便有了烤羊肉串的習俗??救獠凼强狙蛉獾谋貍浯毒?,是由鐵皮砸制而成。槽分上下兩層,中間隔板有無數通風洞孔。用無煙煤或木炭作燃料??救獯畷r,點燃炭火,待煙盡火旺時,即將串好的羊肉串架在槽上烘烤。
烤羊肉串用的鐵桿子也很別致,是將30厘米長的3號鐵絲砸扁,一端加工成尖形,一端安裝木柄。先把洋蔥末拌和腌約半小時的鮮羊肉塊串在鐵釬子上,架在鐵槽上烘烤。然后撒上精鹽、辣椒粉、孜然粉,五分鐘左右,翻動肉釬再烤另一面,并撒上調料,烤數分鐘即成。
講究的羊肉串肉質鮮嫩,味咸辣,孜然的特殊味濃郁,有的食者一次能吃十幾串,特別是到了冬季,人們坐在烤肉槽前,既有紅撲撲的炭火取暖,又有香噴噴的 羊肉串解饞,真是妙趣橫生。近年來,這一色味俱佳的維吾爾族的傳統(tǒng)小吃,已經走出家門,遍及京城,深受人們的歡迎。
與羊肉串相媲美的手抓飯,也是維吾爾族的傳統(tǒng)風味食品。
在新疆維吾爾、烏孜別克等民族地區(qū),逢年過年,婚喪娶嫁的日子里,都必備抓飯待客。他們的傳統(tǒng)習慣是請客人圍坐在桌子旁,上面鋪上一塊干凈的餐巾。隨后主人一手端盤,一手執(zhí)壺,逐個讓客人凈手,并遞給干凈毛巾擦干。然后主人端來幾盤抓飯,置餐巾上(習慣是二至三人一盤),請客人直接用手從盤中抓吃,故取名為“抓飯”?,F(xiàn)在有些家庭招待客人,一般都備有小勺。
維吾爾族人民把抓飯視為上等美味食品。其主要原料為新鮮羊肉、胡蘿卜、洋蔥、清油、羊油和大米。先將羊肉剁成小塊用清油炸,再放洋蔥和胡蘿卜在鍋里炒,并酌情放鹽加水。20分鐘后,再把洗泡好的大米放入鍋內,不要攪動,40分鐘后,抓飯即熟。做熟的抓飯油亮晶瑩,味香可口,很有營養(yǎng)價值。
維吾爾族抓飯的種類很多,花色品種十分豐富。除了選用植物油外,還用動物羊油、骨髓油和酥油來做抓飯。其中用骨髓油營養(yǎng)價值。在用肉方面,除羊肉之外,還用雪雞、野雞、家雞、鴨、鵝和牛肉。雪雞肉的抓飯味道。不過,有的抓飯也不放肉,而選用葡萄干、杏干、桃皮等干果來做,稱為甜抓飯或素抓飯,同樣美味可口。到了夏天,維吾爾族人吃的抓飯花樣還要多一些。南疆的維吾爾族中還盛行木瓜(學名叫(左 木溫右)(左木勃左))抓飯,雞蛋抓飯,酸奶子抓飯和包子抓飯,都是招待客人的上等食品。
維吾爾族花帽
花帽,是維吾爾族服飾的組成部分,也是維吾爾族美的標志之一。早在唐代,西域男性多戴卷檐尖頂氈帽,款似當今的“四片瓦”。到了明代,因受阿拉伯和中亞文化的影響,維吾爾族男子削發(fā)戴小罩刺繡花帽。清代初期,維吾爾族花帽在用料和款式方面,有了新的發(fā)展。冬用皮,夏用綾,前插禽羽。女帽皆用金銀線繡花點綴與裝飾,喀什干的四楞花帽脫穎而出幾乎成了維吾爾族花帽的主流而延續(xù)至今。經過各地維吾爾族人民的不斷創(chuàng)新,花帽做工愈益精細,品種更為繁多。但主要有“奇依曼”和“巴旦姆”兩種,統(tǒng)稱“尕巴”(四楞小花帽)。
“奇依曼”花帽色彩絢麗,針跡細膩。它用金銀彩線繡制,還綴有各色塑料小珠子。小伙子,姑娘戴上它,在蔭涼的葡萄架下彈唱起舞,顯得瀟灑自若,充滿活力。
“維吾爾”是民族自稱。共有7214431人。史籍記載:維吾爾族原是公元三世紀游牧于中國北方和西北貝加爾湖以南、額爾齊斯河和巴爾喀什湖一帶的牧民。由于受部落間戰(zhàn)爭的影響,各部落的分支逐漸遷徙西域(今新疆),先后曾被譯為“韋紇”、“烏紇”、“袁紇”、“回鶻”、“畏兀兒”,以后才改為“維吾爾”,沿襲至今,是“團結”、“聯(lián)合”之意。
維吾爾族以農業(yè)為主,種植棉花、小麥、玉米、水稻等農作物。此外還擅長園林藝術。中國面積的葡萄生產基地,即葡萄溝就在離新疆維吾爾族自治區(qū)首府烏魯木齊東南184公里的吐魯番盆地。維吾爾族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信仰伊斯蘭教。古 爾邦節(jié)、肉孜節(jié)、諾魯孜節(jié),是他們的傳統(tǒng)宗教節(jié)日。
維吾爾族能歌善舞,聞名遐邇的音樂史詩《十二木卡姆》(意為《十二部大曲》)是他們的藝術精華。群眾喜聞樂見的頂碗舞、盤子舞、手鼓舞等,最富民族特色。
火焰山與葡萄溝
在新疆吐魯番盆地中部,有一座色若雞血、東西延綿百余公里的山嶺。炎夏,只要進入盆地,一眼就會看到它象一條紅色的巨龍臥在浩瀚的戈壁灘上。在烈日的照射下紅光灼灼,若云若霧的蒸氣裊繞山間,宛若熊熊的烈火在燃燒。加上黃褐色曠漠和蔚藍色天空的襯托,顯得更加奇特壯觀。這就是古典名著《西游記》中描寫的唐僧西天取經受阻,孫悟空大戰(zhàn)鐵扇公主,借來芭蕉扇,扇滅火焰,保駕唐僧西行的火焰山。
火焰山,當地人稱為“克孜勒塔克”(意為紅色的山)。維吾爾族民間相傳,火焰山是被龍血染成紅色的。其實火焰山山體主要是中生代第三紀紅色砂巖組成,所以呈暗紅色?;鹧嫔剿诘耐卖敺璧厣罹觼喼迌汝懀拿姝h(huán)山,低凹閉塞,位于盆底的艾丁湖還低于海平面154米,整個盆地所承受的巨大光熱很難散發(fā)出去 ,盛夏這里仿佛是一個特制大火爐,熱浪滾滾,燥熱難忍。地表砂子常達70 ℃,曾達80 ℃,所以故有 “砂窩里煮雞蛋,石板上烙面餅”之說。然而,就在火焰山下,卻有一個綠蔭濃郁,流水潺潺的絕妙去處,那就是以盛產優(yōu)質葡萄而馳名中外的葡萄溝。八九月份是葡萄的豐收季節(jié),山坡上,谷底里,成簇成串的葡萄,有圓的、馬奶的、紅的、白的,也有綠中泛紅、紅外著粉的。晶晶瑩瑩,像瑪瑙、似翡翠,琳瑯滿目,五光十色,十分讓人陶醉。在這綠色的世界 里摘葡萄的維吾爾族姑娘,衣著顯得分外艷麗,身影更加婀娜多姿。
其中,名貴的無核白葡萄不僅供人食用,而且有醫(yī)藥功能。它小而甘,無核,一棵秧能活上百年,耐旱、耐鹽堿,果實穗大、粒小、多汁、含糖量高,適于鮮吃,晾制葡萄干等特點。在這里還可看到山巖上一座座類似幗幗籠的大蔭房。人們把鮮葡萄掛在蔭房中,約40天左右,就成了嫩綠透明,甘甜柔膩,遠銷國內外的無核白葡萄干。
羊肉串與手抓飯
新疆盛產綿羊,由此維吾爾族便有了烤羊肉串的習俗??救獠凼强狙蛉獾谋貍浯毒?,是由鐵皮砸制而成。槽分上下兩層,中間隔板有無數通風洞孔。用無煙煤或木炭作燃料??救獯畷r,點燃炭火,待煙盡火旺時,即將串好的羊肉串架在槽上烘烤。
烤羊肉串用的鐵桿子也很別致,是將30厘米長的3號鐵絲砸扁,一端加工成尖形,一端安裝木柄。先把洋蔥末拌和腌約半小時的鮮羊肉塊串在鐵釬子上,架在鐵槽上烘烤。然后撒上精鹽、辣椒粉、孜然粉,五分鐘左右,翻動肉釬再烤另一面,并撒上調料,烤數分鐘即成。
講究的羊肉串肉質鮮嫩,味咸辣,孜然的特殊味濃郁,有的食者一次能吃十幾串,特別是到了冬季,人們坐在烤肉槽前,既有紅撲撲的炭火取暖,又有香噴噴的 羊肉串解饞,真是妙趣橫生。近年來,這一色味俱佳的維吾爾族的傳統(tǒng)小吃,已經走出家門,遍及京城,深受人們的歡迎。
與羊肉串相媲美的手抓飯,也是維吾爾族的傳統(tǒng)風味食品。
在新疆維吾爾、烏孜別克等民族地區(qū),逢年過年,婚喪娶嫁的日子里,都必備抓飯待客。他們的傳統(tǒng)習慣是請客人圍坐在桌子旁,上面鋪上一塊干凈的餐巾。隨后主人一手端盤,一手執(zhí)壺,逐個讓客人凈手,并遞給干凈毛巾擦干。然后主人端來幾盤抓飯,置餐巾上(習慣是二至三人一盤),請客人直接用手從盤中抓吃,故取名為“抓飯”?,F(xiàn)在有些家庭招待客人,一般都備有小勺。
維吾爾族人民把抓飯視為上等美味食品。其主要原料為新鮮羊肉、胡蘿卜、洋蔥、清油、羊油和大米。先將羊肉剁成小塊用清油炸,再放洋蔥和胡蘿卜在鍋里炒,并酌情放鹽加水。20分鐘后,再把洗泡好的大米放入鍋內,不要攪動,40分鐘后,抓飯即熟。做熟的抓飯油亮晶瑩,味香可口,很有營養(yǎng)價值。
維吾爾族抓飯的種類很多,花色品種十分豐富。除了選用植物油外,還用動物羊油、骨髓油和酥油來做抓飯。其中用骨髓油營養(yǎng)價值。在用肉方面,除羊肉之外,還用雪雞、野雞、家雞、鴨、鵝和牛肉。雪雞肉的抓飯味道。不過,有的抓飯也不放肉,而選用葡萄干、杏干、桃皮等干果來做,稱為甜抓飯或素抓飯,同樣美味可口。到了夏天,維吾爾族人吃的抓飯花樣還要多一些。南疆的維吾爾族中還盛行木瓜(學名叫(左 木溫右)(左木勃左))抓飯,雞蛋抓飯,酸奶子抓飯和包子抓飯,都是招待客人的上等食品。
維吾爾族花帽
花帽,是維吾爾族服飾的組成部分,也是維吾爾族美的標志之一。早在唐代,西域男性多戴卷檐尖頂氈帽,款似當今的“四片瓦”。到了明代,因受阿拉伯和中亞文化的影響,維吾爾族男子削發(fā)戴小罩刺繡花帽。清代初期,維吾爾族花帽在用料和款式方面,有了新的發(fā)展。冬用皮,夏用綾,前插禽羽。女帽皆用金銀線繡花點綴與裝飾,喀什干的四楞花帽脫穎而出幾乎成了維吾爾族花帽的主流而延續(xù)至今。經過各地維吾爾族人民的不斷創(chuàng)新,花帽做工愈益精細,品種更為繁多。但主要有“奇依曼”和“巴旦姆”兩種,統(tǒng)稱“尕巴”(四楞小花帽)。
“奇依曼”花帽色彩絢麗,針跡細膩。它用金銀彩線繡制,還綴有各色塑料小珠子。小伙子,姑娘戴上它,在蔭涼的葡萄架下彈唱起舞,顯得瀟灑自若,充滿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