帥府軼事之帥府引起的訴訟

字號:

張學良主政東北后,公務(wù)繁多,加之弟妹日漸成人。以大青樓為主體的帥府,已滿足不了使用。所以他任東北邊防長官后,于帥府西邊,另起樓臺,以充公廨。
     由美國人馬立思招標承建曲這項工程,共分五進。每進由東西南三面蓋四層紅樓,屋頂為圓錐形。五進的形式相尺度完全相同。為了保證用水.還打了一眼深井,筑起比城墻還高二三丈的水塔。
     工程主體完成后,內(nèi)部的壁衣、門窗、暖氣管和水電設(shè)備尚未裝修時.突逢“九·一八”事變,帥府隨同東北一起,被日本占據(jù)。此項工程按照所訂合同,尚欠建筑費48萬元。
     馬立思到北平與張學良交涉,張說:房子已被日本人占據(jù),應(yīng)該向他們索款。馬立思見張學良日夜為東北淪陷所擾,已無心與自己論斷,只好暫時作罷。
     事隔年余,張學良下野,出國考察前臨滬小住。馬立思借此機會,便在上海法院告了一狀。傳票送到福熙路,張學良正處在戒毒的煎熬中,旋又匆匆出國。訟事為之擱淺。
     1935年張學良結(jié)束考察,回國后發(fā)表了新的職務(wù),法院又將傳票改送莫利愛路。以張學良的身分,他本可置之不理,但他為了尊重法律,也為了避免不明*的飛短流長,于是按法律要求辦理了手續(xù),委托律師章行嚴代理出庭。
     章雖代理訴訟,但工程檔案在“九·一八”時佚散迨盡。而原告手中,一應(yīng)齊全。章避實就虛,以張學良在武漢為由,向法院提出管轄問題,書面往復(fù)辯論,達半年以上。及至在滬開庭時,章行嚴以事忙為托詞,轉(zhuǎn)托黎冕律師。黎曾任蘇州高等法院刑庭庭長,經(jīng)辦過牛闌、陳獨秀兩大名案。
     開庭時,原告律師擺出合同為依據(jù),黎以合同上的簽字前后有別,非張本人所簽為由,出示張的手札作證,據(jù)理力爭。馬立思的律師是美國人,雖精通法律,但對中國字莫名奇妙,不知如何應(yīng)對。
     隔了月余,第二次開庭,原告律師又強調(diào)所包工程,其中一部分是張的私家住宅,理所應(yīng)當履行義務(wù)。但合同上并無明文,經(jīng)過一番激烈辯論,原告再提不出有力證明,時過半年,辯證終結(jié)時,黎冕提出,馬立思承包的工程是邊防長官公廨,張為卸任長官,不負責任。所欠的建筑費尾數(shù),應(yīng)該通過外交途徑,要求南京政府償還,本案請求駁回。最后宣判,果然不受理,張學良第一審勝訴。
     馬立思敗訴,不肯罷休.準備上訴,但上訴期限短促,馬立思按48萬元計算數(shù)目,籌措訟費時,突患急癥病逝,這場官司無形結(jié)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