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吐魯番以東略偏北的火焰山峽谷木頭溝中,距市區(qū)約48公里,唐代名“寧戎窟”?,F(xiàn)已編號石窟77個,其中尚存殘余壁畫有40余幅,壁畫總面積約1200余平方米,是吐魯番地區(qū)現(xiàn)存洞窟最多,而建筑形式多樣,壁畫內容最豐富的一個石窟群。
該石窟群中最早的洞窟,約為鞠氏高昌時期所建,后又歷經(jīng)唐代至元代,直到13世紀,這里一直為吐魯番地區(qū)佛教圣地,而最繁盛時,當為西州回鶻時期,當時此處為回鶻國王的王家寺院,現(xiàn)存洞窟多為當時擴建或改建的。
今天仍可以從這里殘存的佛教壁畫中,看到古代回鶻國王、王后以及各階層人們的不同形態(tài)和古代維吾爾族人的部分生活情景,古回鶻文、漢文、波羅密文等題記,為研究新疆各民族,尤其是維吾爾族的文字和歷史提供了寶貴資料。
第33窟后壁殘存的“弟子舉哀圖”和“比丘舉哀圖”,表現(xiàn)出了人物內心的感情,形象生動,富有個性,為難得的藝術佳品。第16窟中“伎樂圖”中古代樂器“小忽雷”的形象以及第17窟中“地獄變”的壁畫,均為目前中國佛窟中所罕見。1982年,這里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該石窟群中最早的洞窟,約為鞠氏高昌時期所建,后又歷經(jīng)唐代至元代,直到13世紀,這里一直為吐魯番地區(qū)佛教圣地,而最繁盛時,當為西州回鶻時期,當時此處為回鶻國王的王家寺院,現(xiàn)存洞窟多為當時擴建或改建的。
今天仍可以從這里殘存的佛教壁畫中,看到古代回鶻國王、王后以及各階層人們的不同形態(tài)和古代維吾爾族人的部分生活情景,古回鶻文、漢文、波羅密文等題記,為研究新疆各民族,尤其是維吾爾族的文字和歷史提供了寶貴資料。
第33窟后壁殘存的“弟子舉哀圖”和“比丘舉哀圖”,表現(xiàn)出了人物內心的感情,形象生動,富有個性,為難得的藝術佳品。第16窟中“伎樂圖”中古代樂器“小忽雷”的形象以及第17窟中“地獄變”的壁畫,均為目前中國佛窟中所罕見。1982年,這里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