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心理物理學方法
心理物理學的先驅(qū)者是費希納(g.t.fechner,1801-1987)。
1860年他發(fā)表了《心理物理學綱要》一書。為心理物理學研究方法的發(fā)展奠定了基礎,他給心理物理學下的定義是:一門研究心身之間或心物之間的函數(shù)關系的精密科學。
第一節(jié) 感覺閾限的測量
感覺閾限:有感覺與無感覺的分界線上的刺激強度。韋伯定律。
二、測量方法:
①最小變化法②恒定刺激法③平均差誤法
學習者應特別注意這三種方法的實驗程序和實驗結果的統(tǒng)計處理。
1、最小變化法
(1)最小變化法的刺激由遞減和遞增的兩個系列組成,每次呈現(xiàn)刺激后讓被試報告,他是否有感覺。刺激的增減應盡可能的小,目的是系統(tǒng)的探求被試由一類反應到另一類反應的轉(zhuǎn)折點,即在多強刺激時由有感覺變?yōu)闊o感覺;或由無感覺變?yōu)橛懈杏X。
(2)注意遞減、遞增系列是交替進行的,數(shù)量一致;每個系列的起始點也不一樣,以免被試形成定勢;
(3)每個系列的轉(zhuǎn)折點就是該系列的絕對閾限,最后求得的絕對閾限系列絕對閾限的算數(shù)平均值。
用最小變化法測量差別閾限的方法如下:
(1)每一次試驗中比較兩個刺激,一個是標準刺激(st)一個是比較刺激(co)。在這里我們有從-到=的轉(zhuǎn)折點,這個轉(zhuǎn)折點為下限(l1),這里我們有從=到+的轉(zhuǎn)折點,這個轉(zhuǎn)折點稱為上限(lu)。上限與下限之間叫做不肯定間距(iu)或相等地帶,差別閾限(dl)等于1/2不肯定間距。不肯定間距的中點稱為主觀相等點(pse),它的含義是,被試在作比較時,實際上是標準刺激,為標準刺激,所以叫做主觀相等點。
(2)差別閾限也是多次試驗后的統(tǒng)計值,把6個系列的上限平均,下限平均,就可以求得差別閾限,求得的差別閾限叫絕對差別閾限。絕對差別閾限和標準刺激的經(jīng)例叫作相對這也就是視覺長度的韋伯比例。
(3)用最小變化法進行實驗,被試會產(chǎn)生習慣誤差或期望誤差。
①習慣語差:被試習慣試習慣于原先的刺激引起的感覺或感覺狀態(tài),因
而對新的刺激作了錯誤的判斷。
②期望誤差:被試過早期將要來臨的刺激導致錯誤的判斷。為了消除習
慣和期望誤差,用最小變化法測閾,應用遞增和遞減系列的刺激,而且二者的次數(shù)還應相等。
2、恒定刺激法
1.刺激通常由5-7個組成,在實驗過程維持不變,因而稱此法為恒定刺激法。
2.刺激的強度要大到它被感覺的概率達到95%左右,刺激的最小強度要小到它被感覺的概率只在5%左右。
3.各個刺激之間的距離相等,確定幾個制定值,與間距與最小變化不同,恒定刺激法的刺激是隨機呈現(xiàn)的,每個刺激呈現(xiàn)的次數(shù)應相等。
計算恒定刺激法實驗結果的方法:
A.直線內(nèi)插法應用比例算式求絕對閾限。
1.平均z分數(shù)法可以避免直線內(nèi)插法的缺點。
2.如果用最小二乘法處理實驗數(shù)據(jù)。首先要確定標準刺激和比較刺激。
①標準刺激與每一個比較刺激組成一對刺激,每對刺激按隨機方式呈現(xiàn),要求被試將比較刺激和標準刺激進行比較,
②標準和比較刺激相繼呈現(xiàn),其中50次標準刺激在前,50次標準刺激在后,
B.運有內(nèi)插法,有50%引起感覺差別的刺激增量就是差別閾限。
75%相等地帶的上限,25%次相等地帶的下限,75%的差別閾限
可以用平均z分數(shù)方法和最小二乘法處理求差別閾限。
1.如果用恒定刺激法測量差別閾,允許被試做三種回答,
①即比較刺激與標準刺激進行比較時,被試可以回答“重”,“輕”和“相等”時,2.我們怎樣求差別閾限呢?
這時相等地帶上的限定為50%次重于標準刺激的比較刺激,相等地帶的下限定為50%次輕于標準刺激的比較刺激,有了上限下限就可以求差別閾限。
3、平均差誤法:
是實驗者規(guī)定以某一刺激為標準刺激,然后要求被試調(diào)節(jié)另一比較刺激,使后者在感覺上與標準刺激相等??陀^上一般不可能使比較刺激與標準刺激完全一樣,于是每一次比較就會得到一個誤差,把多次比較的誤差平均起來就得到平均誤差。因為平均誤差與差別閾限成正比,所以可以用平均誤差來表示差別感受性。
在上述實驗中,為了消除空間誤差,標準刺激在左邊和右邊的次數(shù)應各占一半,為了消除動作誤差,被試從長于和短一標準刺激處開始調(diào)節(jié)的次數(shù)也各占一半。
在平均差誤法中除了平均誤差外,標準差、四分位差也可以表示差別閾限。
各自特點:
1.最小變化法的實驗程序和計算過程都具體地說明了感覺閾限的含義。但由于漸增和漸減的刺激系列,會產(chǎn)生習慣誤差與期望誤差。
2.恒定刺激法的實驗結果可以應用各種數(shù)學方法加以處理,因而便于與其他測定感受性的方法進行比較。
3.在應用三類反應的實驗程序時,被試的態(tài)度會對差別閾限值有較大影響,平均差誤法的特點是求等值。它的實驗程序容易引起被試的興趣。
但不能連續(xù)變化的刺激,不能用平均差誤法測差別閾限。
第二節(jié)信號檢測論
色子游戲的四種情形。
第三節(jié)心理量表
1.順序量表:將對象的某一屬性排出順序。是一種比較粗糙的測量表。
2.等距量表:有相等單位,可以測量對明之間的差別,但沒有絕對零。
3.比例量表:與上述量表相比,既有絕對零又有相等單位,因此它可以測量對象之間的差別,還可以確定它們之間的比例。一種較理想的量表。
一、差別閾限法、等距量表與費希納定律
如果運用差別閾限的方法來制作等距量表,那么實驗結果是支持費希納定律的。
rx=logso+klog(1+w)這就是的費希納定律的數(shù)學表達式。
二、數(shù)量估計法、比例量表與斯蒂文定律
1.如果你運用數(shù)量估計法制作比例量表,那么實驗結果支持斯蒂文斯定律的。
2.什么是數(shù)量估計法?
1975年斯蒂文斯關于數(shù)量估計法給被試的指示語作了清楚的說明:
①有一系列刺激以隨機方式呈現(xiàn)給你。你的任務就是用數(shù)目字來表示這些刺激的強度。你可以隨意地把第一個刺激叫做任何數(shù)目,然后按照你的主觀印象逐個給其他刺激標出數(shù)目字。使用的數(shù)目字不受限制你可以使用整數(shù),小數(shù)或分數(shù)。試圖使每個數(shù)字同你覺察的刺激相匹配。
②心理量是物理量的冪函數(shù),這就是斯蒂文斯提出的冪定律或叫斯蒂文斯定律。如果以s代表心理量,i代表物理量,以a,b代表常數(shù),那么冪定律可以寫作:s=bia
三、對偶比較法、等級排列法與順序量表
可以用對偶比較法與等級排列法制作順序量表。
心理物理學的先驅(qū)者是費希納(g.t.fechner,1801-1987)。
1860年他發(fā)表了《心理物理學綱要》一書。為心理物理學研究方法的發(fā)展奠定了基礎,他給心理物理學下的定義是:一門研究心身之間或心物之間的函數(shù)關系的精密科學。
第一節(jié) 感覺閾限的測量
感覺閾限:有感覺與無感覺的分界線上的刺激強度。韋伯定律。
二、測量方法:
①最小變化法②恒定刺激法③平均差誤法
學習者應特別注意這三種方法的實驗程序和實驗結果的統(tǒng)計處理。
1、最小變化法
(1)最小變化法的刺激由遞減和遞增的兩個系列組成,每次呈現(xiàn)刺激后讓被試報告,他是否有感覺。刺激的增減應盡可能的小,目的是系統(tǒng)的探求被試由一類反應到另一類反應的轉(zhuǎn)折點,即在多強刺激時由有感覺變?yōu)闊o感覺;或由無感覺變?yōu)橛懈杏X。
(2)注意遞減、遞增系列是交替進行的,數(shù)量一致;每個系列的起始點也不一樣,以免被試形成定勢;
(3)每個系列的轉(zhuǎn)折點就是該系列的絕對閾限,最后求得的絕對閾限系列絕對閾限的算數(shù)平均值。
用最小變化法測量差別閾限的方法如下:
(1)每一次試驗中比較兩個刺激,一個是標準刺激(st)一個是比較刺激(co)。在這里我們有從-到=的轉(zhuǎn)折點,這個轉(zhuǎn)折點為下限(l1),這里我們有從=到+的轉(zhuǎn)折點,這個轉(zhuǎn)折點稱為上限(lu)。上限與下限之間叫做不肯定間距(iu)或相等地帶,差別閾限(dl)等于1/2不肯定間距。不肯定間距的中點稱為主觀相等點(pse),它的含義是,被試在作比較時,實際上是標準刺激,為標準刺激,所以叫做主觀相等點。
(2)差別閾限也是多次試驗后的統(tǒng)計值,把6個系列的上限平均,下限平均,就可以求得差別閾限,求得的差別閾限叫絕對差別閾限。絕對差別閾限和標準刺激的經(jīng)例叫作相對這也就是視覺長度的韋伯比例。
(3)用最小變化法進行實驗,被試會產(chǎn)生習慣誤差或期望誤差。
①習慣語差:被試習慣試習慣于原先的刺激引起的感覺或感覺狀態(tài),因
而對新的刺激作了錯誤的判斷。
②期望誤差:被試過早期將要來臨的刺激導致錯誤的判斷。為了消除習
慣和期望誤差,用最小變化法測閾,應用遞增和遞減系列的刺激,而且二者的次數(shù)還應相等。
2、恒定刺激法
1.刺激通常由5-7個組成,在實驗過程維持不變,因而稱此法為恒定刺激法。
2.刺激的強度要大到它被感覺的概率達到95%左右,刺激的最小強度要小到它被感覺的概率只在5%左右。
3.各個刺激之間的距離相等,確定幾個制定值,與間距與最小變化不同,恒定刺激法的刺激是隨機呈現(xiàn)的,每個刺激呈現(xiàn)的次數(shù)應相等。
計算恒定刺激法實驗結果的方法:
A.直線內(nèi)插法應用比例算式求絕對閾限。
1.平均z分數(shù)法可以避免直線內(nèi)插法的缺點。
2.如果用最小二乘法處理實驗數(shù)據(jù)。首先要確定標準刺激和比較刺激。
①標準刺激與每一個比較刺激組成一對刺激,每對刺激按隨機方式呈現(xiàn),要求被試將比較刺激和標準刺激進行比較,
②標準和比較刺激相繼呈現(xiàn),其中50次標準刺激在前,50次標準刺激在后,
B.運有內(nèi)插法,有50%引起感覺差別的刺激增量就是差別閾限。
75%相等地帶的上限,25%次相等地帶的下限,75%的差別閾限
可以用平均z分數(shù)方法和最小二乘法處理求差別閾限。
1.如果用恒定刺激法測量差別閾,允許被試做三種回答,
①即比較刺激與標準刺激進行比較時,被試可以回答“重”,“輕”和“相等”時,2.我們怎樣求差別閾限呢?
這時相等地帶上的限定為50%次重于標準刺激的比較刺激,相等地帶的下限定為50%次輕于標準刺激的比較刺激,有了上限下限就可以求差別閾限。
3、平均差誤法:
是實驗者規(guī)定以某一刺激為標準刺激,然后要求被試調(diào)節(jié)另一比較刺激,使后者在感覺上與標準刺激相等??陀^上一般不可能使比較刺激與標準刺激完全一樣,于是每一次比較就會得到一個誤差,把多次比較的誤差平均起來就得到平均誤差。因為平均誤差與差別閾限成正比,所以可以用平均誤差來表示差別感受性。
在上述實驗中,為了消除空間誤差,標準刺激在左邊和右邊的次數(shù)應各占一半,為了消除動作誤差,被試從長于和短一標準刺激處開始調(diào)節(jié)的次數(shù)也各占一半。
在平均差誤法中除了平均誤差外,標準差、四分位差也可以表示差別閾限。
各自特點:
1.最小變化法的實驗程序和計算過程都具體地說明了感覺閾限的含義。但由于漸增和漸減的刺激系列,會產(chǎn)生習慣誤差與期望誤差。
2.恒定刺激法的實驗結果可以應用各種數(shù)學方法加以處理,因而便于與其他測定感受性的方法進行比較。
3.在應用三類反應的實驗程序時,被試的態(tài)度會對差別閾限值有較大影響,平均差誤法的特點是求等值。它的實驗程序容易引起被試的興趣。
但不能連續(xù)變化的刺激,不能用平均差誤法測差別閾限。
第二節(jié)信號檢測論
色子游戲的四種情形。
第三節(jié)心理量表
1.順序量表:將對象的某一屬性排出順序。是一種比較粗糙的測量表。
2.等距量表:有相等單位,可以測量對明之間的差別,但沒有絕對零。
3.比例量表:與上述量表相比,既有絕對零又有相等單位,因此它可以測量對象之間的差別,還可以確定它們之間的比例。一種較理想的量表。
一、差別閾限法、等距量表與費希納定律
如果運用差別閾限的方法來制作等距量表,那么實驗結果是支持費希納定律的。
rx=logso+klog(1+w)這就是的費希納定律的數(shù)學表達式。
二、數(shù)量估計法、比例量表與斯蒂文定律
1.如果你運用數(shù)量估計法制作比例量表,那么實驗結果支持斯蒂文斯定律的。
2.什么是數(shù)量估計法?
1975年斯蒂文斯關于數(shù)量估計法給被試的指示語作了清楚的說明:
①有一系列刺激以隨機方式呈現(xiàn)給你。你的任務就是用數(shù)目字來表示這些刺激的強度。你可以隨意地把第一個刺激叫做任何數(shù)目,然后按照你的主觀印象逐個給其他刺激標出數(shù)目字。使用的數(shù)目字不受限制你可以使用整數(shù),小數(shù)或分數(shù)。試圖使每個數(shù)字同你覺察的刺激相匹配。
②心理量是物理量的冪函數(shù),這就是斯蒂文斯提出的冪定律或叫斯蒂文斯定律。如果以s代表心理量,i代表物理量,以a,b代表常數(shù),那么冪定律可以寫作:s=bia
三、對偶比較法、等級排列法與順序量表
可以用對偶比較法與等級排列法制作順序量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