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jīng)濟觀察:土地招標為何難改“價高者得”?

字號:

9月15日,深圳新一輪招標出讓的6幅限戶型住宅地塊均名花有主,中海、萬科等名企各有斬獲,此前因天價索賠官司而為國人所關注的“代工”富士康也拿下了其中1幅,當?shù)卣纱诉M賬32億元。
     值得注意的是,此乃今年新政后深圳首次以招標方式出讓住宅用地,又都是嚴格規(guī)定90平方米戶型比例的地塊,而且此輪土地出讓之前,官方統(tǒng)計稱深圳再次蟬聯(lián)月度房價漲速全國第一——總之各方都認為,地價受到抑制的信號多少會得到反映。
     但因為招標采取了事先設定底價、價高者得的方式,給人的印象似乎是出讓結果與拍賣并無實質區(qū)別。
     同樣的場面在廣州和上海分別出現(xiàn)。還是招標方式,還是限戶型地塊,廣州的金沙洲住宅地塊由萬科和中糧聯(lián)合體以17.5億元的“天價”中標。而引人注目的上海浦東花木地塊,“黑馬”金地在占50%分值的財務標中,報出60億元的驚人價格,為標底價2.2倍,另外七家內(nèi)地及香港知名開發(fā)商,也分別開出不菲的報價。
     今年調控新政之后,各主要城市土地的出讓方式,幾乎不約而同地用清一色的招標取代之前的拍賣或掛牌。一般認為這是為了避免拍賣場上企業(yè)競爭過于激烈,導致太多“天價”地塊出現(xiàn)。同時,在招標文件中加入企業(yè)資質、規(guī)劃方案等評分要求,或許能有效平衡單一的地價標準,從而降低實際出讓地價。
     可惜,從實際效果來看,政府的初衷是否得以充分體現(xiàn)還存在疑問。
     盡管規(guī)劃方案及企業(yè)資質等評分對地塊最后歸屬有一定影響,但至少占一半甚至更多分數(shù)的地價,依然舉足輕重。
     有發(fā)展商坦言,跟拍賣場上多輪廝殺相比,招標只給了參與企業(yè)一次機會,如果志在必得,只能盡量報出高價,遇到幾家大地產(chǎn)商同時瞄準一塊地,拼出讓人大跌眼鏡的高價很正常。
     退一步講,土地報價是實實在在的數(shù)字,而方案評分卻有很大的主觀空間,天平最后向哪一家企業(yè)傾斜,往往要看地方政府這個“地主”的真實態(tài)度。
     日前,國土資源部財務司司長賴文生公開撰文稱,去年各地方政府賣地所得收入5800多億元,其中2100多億元地方政府可以直接支配。這也是他們多年來樂此不疲地推動本地房地產(chǎn)發(fā)展的根本動力。
     由此可知,在先行土地出讓金管理體制下,作為既得利益者的地方政府,是否能真心實意地抑制高價賣地的沖動,實在讓人不敢過于樂觀。
     考慮到一些眾所周知的所謂“潛規(guī)則”仍然存在,以綜合招標代替“價高者得”的拍賣來抑制地價過高的想法,會不會流于形式呢?恐怕人人心中都有一桿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