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床醫(yī)師《醫(yī)學倫理學》科學的死亡觀

字號:

一、死亡的本質
    (一)死亡的神秘性
    在大多數人的眼中,死亡是痛苦而恐怖的。至今為止,世界上尚沒有哪一個人能夠恰當地描述出死亡給人帶來的感覺??荚嚧缶W站收集這是因為,活著的人從未經歷過死亡,而已經死亡的人又無法將這種感覺告訴我們。因此,對大多數人來說,死亡是神秘的,不可捉摸的。
    (二)人們對死亡本質的認識
    無論是東方的靈魂說還是西方的創(chuàng)世說,都表明早期人類對這一問題的探索帶上了濃厚的宗教迷信色彩,這一方面表明了人類對這一問題的濃厚興趣,另一方面也表明了人類急于為自己的生存尋找心理支持。
    我們認為,死亡的本質是人在自我意識消失基礎上的自我生命的終結。
    二、正確對待死亡
    (一)歷的死亡觀
    1、“樂天知命,故不憂”:
    2、生死齊一:道家超然物外的自然主義生死觀。
    3、避死就活:法家務實主義的死亡觀。
    4、“生者見愛,死則見哀”:墨家實用的經驗主義死亡觀。
    5、“輪回六趣,具受生死”:佛家逃避現實的出世主義死亡觀。
    6、死后復活:基督教期盼來世的死亡觀。
    (二)珍惜生命,正視死亡
    羞知生命的人生是欠理智的人生;回避死亡的人生是怯懦的人生。在死亡面前,人們應該:
    1、樹立自然歸宿信念中國古人早已認識到了死亡的必然性。培根說:"死亡與生命都是自然的產物,嬰兒出世可能與死亡一樣痛苦……而一個堅定純潔、有信念的心靈也不會為死亡而恐怖"(培根《論死亡》)。
    2、積極充實人生價值司馬遷曾說,死有重于泰山,有輕于鴻毛??荚嚧缶W站收集所以,充分珍惜有限的人生,努力創(chuàng)造人生價值,為他人和社會,盡可能地發(fā)出更多的光和熱,是超越死亡的方式。
    3、坦然、無畏懼地面對死亡古羅馬詩人盧克萊修的話則更增加了人們不怕死的勇氣,他說:"死對于我們是不存在的。我們在死后沒有知覺,正像生前沒有知覺一樣。"所以,害怕死亡是沒有道理的。
    三、開展死亡教育
    (一)死亡教育的意義
    尋求科學的死亡觀,實際上就是為死亡尋求心理適應。良好的心理適應不是自然產生的,這需要教育。研究表明,在中國人的死亡心理中,憾死心態(tài)十分普遍。
    良好的心理適應不僅對臨終者是必要的,對于臨終者的家屬也同樣必要。
    研究表明,死亡教育應該成為臨終關懷的重要內容之一,應該使更多的人認識到人生包括優(yōu)生、優(yōu)活、優(yōu)死三大階段,既要幫助臨終者樹立坦然面對死亡的心態(tài),又要幫助家屬樹立正確的死亡觀,減少精神壓力,避免沉重打擊。
    (二)死亡教育的形式與內容
    死亡教育的形式多種多樣,根據有無組織性,可以分為有組織的死亡教育和無組織的死亡教育。
    從死亡教育的內容來看,凡是與死亡有關的問題幾乎都為死亡教育所涉及,如死亡的心理過程、親友去世對人的心理影響、安樂死、死亡權利、自殺的原因及預防、喪葬禮儀、喪事開支等。
    (三)死亡教育的開展
    1、確立死亡教育的內容
    2、探索切實可行的死亡教育途徑開展死亡教育的途徑和方式關系到死亡教育的效果,十分重要。從目前的經驗看,應該結合不同的教育對象采取不同的方式方法。
    3、建立正規(guī)的死亡教育組織教育的一個重要特征是要有組織性,死亡教育也不例外。我們應該借鑒國內國外的成功經驗,建立有影響的正規(guī)死亡教育組織。例如,我國各地活躍的一些癌癥俱樂部之類的組織,對于幫助絕癥患者樹立信心,克服恐懼乃至獲得新生起到了積極的作用,達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