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生素B12使用方法

字號:

藥理學:
    藥效學①維生素B12為一種含鈷的紅色化合物,需轉化為甲基鈷胺和輔酶B12后才具有活性。葉酸在體內必須經(jīng)還原作用轉變?yōu)槎淙~酸,然后在二氫葉酸還原酶作用下,成為四氫葉酸。甲基鈷胺能使四氫葉酸轉化為N5,N10-甲烯基四氫葉酸,后者在尿嘧啶脫氧核苷酸轉化過程中具有供給“一碳基團”的作用。N5,N10-甲烯基四氫葉酸還原酶可催化N5,N10-甲烯基四氫葉酸,使之還原為N5-甲烯基四氫葉酸。在甲基鈷胺參與下,N5-甲烯基四氫葉酸脫去甲烯基,再成為四氫葉酸,而甲烯基則轉移給同型半胱氨酸以形成蛋氨酸。這樣體內必須維持足夠量四氫葉酸,以供大量DNA合成。因此缺乏維生素B12時,其對血液學影響與葉酸相似,即DNA合成受阻,導致巨幼細胞貧血。所以維生素B12間接參與胸腺嘧啶脫氧核苷酸合成。②奇數(shù)碳脂肪酸和某些氨基酸氧化生成的甲基丙二酰輔酶A轉變?yōu)殓牾]o酶A必須有甲基丙二酰輔酶A變位酶和輔酶B12參與。人體缺乏維生素B12時,可引起甲基丙二酸排泄增加和脂肪酸代謝異常。如果甲基丙二酸沉著于神經(jīng)組織中,可能使之變性。③S-腺苷蛋氨酸和蛋氨酸主要由同型半胱氨酸接受N5-甲基四氫葉酸的甲基而形成。甲基維生素B12是上述反應的輔酶。因此維生素B12的缺乏,可以導致蛋氨酸和S-腺苷蛋氨酸的合成障礙,很可能是神經(jīng)系統(tǒng)病變的原因之一。
    藥動學口服維生素B12在胃中與胃粘膜壁細胞分泌的內因子形成維生素B12-內因子復合物。當該復合物進入至回腸末端時與回腸粘膜細胞的微絨毛上的受體相結合,通過胞飲作用進入腸粘膜細胞,再吸收入血液。口服后8~12小時血藥濃度達峰值;肌注40分鐘時,約50%吸收入血液。肌注維生素B121mg后,血藥濃度在1ng/ml以上的時間平均2.1個月。維生素B12吸收入血液后即與轉鈷胺相結合,轉入組織中。轉鈷胺有三種,其中轉鈷胺Ⅱ是維生素B12轉運的主要形式,占血漿中維生素B12總含量的2/3。肝臟是維生素B12的主要貯存部位。人體內維生素B12貯存總量為3~5mg,其中1~3mg貯于肝臟。口服維生素B12,24小時后肝中維生素B12的濃度達到高峰。5~6日后,約有用量的60~70%仍集中在肝臟。主要經(jīng)腎排出,除肌體需求量外,幾呼皆以原形隨尿排出。肌注維生素B121mg,72小時后,總量的75%以原形隨尿排出。尿排出量隨注入量而增加,肌注5μg后,8小時排出3~4μg;肌注1mg后,8小時排出量可達330~470μg。
    適應癥:
    抗貧血藥。用于巨幼細胞貧血,也可用于神經(jīng)炎的輔助治療。
    臨床主要用于治療原發(fā)性或繼發(fā)性內因子缺乏所致的巨幼細胞性貧血,熱帶性或非熱帶性口炎性腹瀉,腸道切除后引起的盲端形成和小腸憩室以及短二葉裂頭絳蟲腸道寄生等所致維生素B12吸收障礙。
    下列情況對維生素B12需求增加,可給予適當補充:哺乳、妊娠、長期素食者,吸收不良綜合征、肝硬化及其他肝臟疾患、反復發(fā)作的溶血性貧血、甲狀腺機能亢進、慢性感染及惡性腫瘤。
    用法用量:
    1.成人常用量肌內注射。治療維生素 B12缺乏癥,起始一日 25~100μg或隔日 50~200μg,共 2周;如伴有神經(jīng)系統(tǒng)表現(xiàn),每日用量可增加至 500μg。以后每周肌注 2次,每次 50~100μg,直到血象回復正常;維持量每月肌注 100μg。
    2.小兒常用量:肌內注射。治療維生素 B12缺乏時,隔日一次,每次 25-50μg,共2周;維持量每月 1次,每次 25-50μg。
    [制劑與規(guī)格]維生素 B12注射液(1)1ml:0.05mg(2)1ml:0.1mg(3)1ml:0.5mg(4)1ml:1mg肌注,每次50-200微克,一日或隔日一次。治療神經(jīng)系疾病用量酌增。
    禁用慎用:
    (1)痛風患者如使用本品,由于加速核酸降解,血尿酸升高,可誘發(fā)痛風發(fā)作,應加注意。
    (2)神經(jīng)系統(tǒng)損害者,在診斷未明確前,不宜應用維生素 B12,以免掩蓋亞急性聯(lián)合變性的臨床表現(xiàn)。
    (3)心臟病患者注射維生素 B12有可能增加血容量,導致肺水腫或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發(fā)生。
    惡性貧血病人應用維生素B12治療可發(fā)生輕型紅細胞增多癥及末梢血管血栓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