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歷史文獻記載來看,古代中國的封建王朝曾多次經營管理過臺灣。大家都知道在中國歷有個三國,三國時吳國國王孫權就曾在黃龍二年(公元230 年)派大將軍衛(wèi)溫、諸葛直率1萬多名士兵到過臺灣。這是有文字記載的,大陸上漢族人最早的一次大規(guī)模去臺灣的行動。后來,吳國的一個地方官,也就是廟陽太守沈瑩就寫過一本書,名叫《臨海水土異物志》,具體生動地記述了“夷州”和“山夷”的情況?!耙闹荨笔枪糯私o臺灣起的名字;“山夷”指的是臺灣當地的老百姓。
隋朝時,臺灣被稱為“流求”。隋煬帝曾三次派人到“流求”。第一次是公元607年,派人去臺灣“求訪異俗”,就是了解風土人情;第二次是公元608年,派人前往“慰撫”,就是關心照顧的意思;第三次是公元610年,派了1萬多士兵去駐守保衛(wèi)臺灣,叫遠征“流求”。
從唐朝到北宋的500年間,雖然沒有見到有關臺灣和祖國大陸關系的正式記載,但從臺南等地考古發(fā)現的唐宋古錢和陶瓷等文物來看,可以知道,大陸和臺灣一直保持著經濟、文化聯系。
南宋時,臺灣和祖國大陸的關系日益密切,中國已在臺灣附近的澎湖列島上建造軍營,派兵駐守,還把澎湖劃歸福建泉州的晉江縣管轄。
到了元代,元世祖曾兩次派人去臺灣宣撫、討伐,并在澎湖設立“巡檢司”,管理臺灣和澎湖的各項具體事情,并讓福建泉州同安縣(今廈門)管理澎湖巡檢司。從此,臺灣和澎湖正式成為中國行政區(qū)的一部分。
明朝初的,朝廷仍設澎湖巡檢司。洪武二十年,為防倭寇,實行堅壁清野,撤銷了澎湖巡檢司,并把居民遷到漳州、泉州一帶居住,以為這樣可以斷絕倭寇的供應,使他們無法在澎湖立足。
1620年顏思奇和鄭芝龍為反抗官府欺壓,率領大批人分乘10艘船移居臺灣。他們在臺灣中部的北港登陸,開辟出諸羅山一帶的地方。顏思齊在占據臺灣第二年就病故了,鄭芝龍升為首領,統轄臺灣。
1638年,鄭芝龍開始和明朝政府合作,那時正趕上福建遭受大旱,朝廷接受鄭芝龍的建議由福建向臺灣移民。據說,這次移民有好幾萬人,是我國第一次有計劃、大規(guī)模的向臺灣移民。從此,半睡眠狀態(tài)的臺灣被斧頭和槍聲吵醒了。
明朝時期有關臺灣的書籍文章很多,在許多記載中,臺灣的名字已經出現。有些書中還有“打狗”(今高雄)、“雞籠”(今基隆)、“淡水”等臺灣南部和北部的地名出現??梢?,那時候祖國大陸人民的足跡已遍及臺灣南北,開始了開發(fā)臺灣的進程。
隋朝時,臺灣被稱為“流求”。隋煬帝曾三次派人到“流求”。第一次是公元607年,派人去臺灣“求訪異俗”,就是了解風土人情;第二次是公元608年,派人前往“慰撫”,就是關心照顧的意思;第三次是公元610年,派了1萬多士兵去駐守保衛(wèi)臺灣,叫遠征“流求”。
從唐朝到北宋的500年間,雖然沒有見到有關臺灣和祖國大陸關系的正式記載,但從臺南等地考古發(fā)現的唐宋古錢和陶瓷等文物來看,可以知道,大陸和臺灣一直保持著經濟、文化聯系。
南宋時,臺灣和祖國大陸的關系日益密切,中國已在臺灣附近的澎湖列島上建造軍營,派兵駐守,還把澎湖劃歸福建泉州的晉江縣管轄。
到了元代,元世祖曾兩次派人去臺灣宣撫、討伐,并在澎湖設立“巡檢司”,管理臺灣和澎湖的各項具體事情,并讓福建泉州同安縣(今廈門)管理澎湖巡檢司。從此,臺灣和澎湖正式成為中國行政區(qū)的一部分。
明朝初的,朝廷仍設澎湖巡檢司。洪武二十年,為防倭寇,實行堅壁清野,撤銷了澎湖巡檢司,并把居民遷到漳州、泉州一帶居住,以為這樣可以斷絕倭寇的供應,使他們無法在澎湖立足。
1620年顏思奇和鄭芝龍為反抗官府欺壓,率領大批人分乘10艘船移居臺灣。他們在臺灣中部的北港登陸,開辟出諸羅山一帶的地方。顏思齊在占據臺灣第二年就病故了,鄭芝龍升為首領,統轄臺灣。
1638年,鄭芝龍開始和明朝政府合作,那時正趕上福建遭受大旱,朝廷接受鄭芝龍的建議由福建向臺灣移民。據說,這次移民有好幾萬人,是我國第一次有計劃、大規(guī)模的向臺灣移民。從此,半睡眠狀態(tài)的臺灣被斧頭和槍聲吵醒了。
明朝時期有關臺灣的書籍文章很多,在許多記載中,臺灣的名字已經出現。有些書中還有“打狗”(今高雄)、“雞籠”(今基隆)、“淡水”等臺灣南部和北部的地名出現??梢?,那時候祖國大陸人民的足跡已遍及臺灣南北,開始了開發(fā)臺灣的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