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文化:老北京的服飾

字號:

服飾乃是人類文明的標志。中華民族是具有悠久歷史文明的民族,因此她把服飾放在人類生活衣、食、住、行四大要素的首位。在我國的史書中,人們不難從《輿服志》上找到當時社會部分服飾的顏色、樣式以及演變的情況。至于北京,由于她是座古老的文化名城,因此北京人的服飾就更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
    本文所寫的北京服飾,是晚清和民國時期北京人的穿著打扮。從服飾上說,北京在17世紀中期,滿族入主中原,清遷都北京以后曾有過一次大的變革。這一變革的大致內(nèi)容就是以旗袍、馬褂、 發(fā)垂辮來代替過去的寬袍、大袖和蓄發(fā)的傳統(tǒng)裝束。
     晚清服飾
    在這一變革當中,北京的服飾不僅吸收了滿族的式樣,同時還將滿漢服飾加以融合,使京城的衣著更放異彩。
    長袍
    清末民初,在北京大街上四處都可以看到穿長袍的人。這長袍又叫"旗袍"。它是昔日北京平民常穿的衣服。這種衣服在民國革命前,甚至在民國后的一段時期里,穿者極為普遍。夏天穿單的長袍,北京人管它叫作大褂。其衣料一般為棉布的,較好的為葛布或夏布的。高貴之家多穿絲質(zhì)的。道光后的一首名為《羅褂》的竹枝詞里寫道:"作闊穿來是軟羅,腕搖金 寶光摩。那知都下豪華客,看戲依然葛夏多。"春秋時節(jié)穿夾袍,入冬后就要穿棉袍或皮袍了。鴉片戰(zhàn)爭后,"洋布"大量輸入,北京人曾用它為料制做棉袍。當時有一首題為《綿袍》的竹枝詞中說:"綿袍洋布制荊妻,顏色鮮明價又低??上б欢┪戳T,渾身如蒜伴茄泥"。蒜伴茄泥,言下之意全爛了。這是北京的一句歇后語,意在諷刺貪圖便宜上了當?shù)娜恕?BR>    說到長袍,它的特點是:袍長過膝,領(lǐng)子是圓的,帶大襟有扣襻,袖子肥瘦適中,下擺留有開禊。長袍雖然原本為滿族人所特有的服飾,但隨著歷史的演變,也曾有了某些變化。當初,滿族人穿的長袍,袖子是窄的,同時在袖口上還帶有"馬蹄袖"(箭袖),所謂馬蹄袖就是在本來已經(jīng)很窄的袖口上,再接上一個半圓形的袖頭,其形狀酷似馬蹄。馬蹄袖的發(fā)明和使用,完全是在長期的狩獵生活中形成的。在酷寒的東北,滿族人在狩獵中,無論是盤弓搭箭,還是挽韁馳騁,這種保護手背的馬蹄袖,都曾起過不小的作用。然而隨著滿族人的進關(guān),生活環(huán)境的改變,尤其是在北京這樣一座城市里住長了,這種多余的馬蹄袖還會有什么用呢!此外原來的旗袍是四面開禊的,后來逐漸演變成兩面開禊,甚至還有不留開禊的。這種演變也與馬蹄袖的隱去相仿。四面開禊的長袍無疑是方便馳騁,日后馳騁漸少,自然要四面開禊就沒必要了。因此隨著時間的推移,一般人就不再穿馬蹄袖四開禊的長袍了。只有清代的官服和有地位人的長袍還保留著原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