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文化:外灘,上海歷史的縮影

字號:

在近現(xiàn)代歷,上海,一直是打開中國的一把鑰匙。而黃浦江畔的外灘,則是近代上海的城市名片。
    作為濱水城市的上海,外灘是這座城市的門戶,相當長的時間里,很多人就是從這里進入上海,開始他們?nèi)碌娜松缆?。正如當時自由女神像意味著新大陸的到來,外灘以及背后的上海,對于他們,意味著一種夢想的開始。
    到上海去,從外灘進入上海。
    了解上海,從外灘開始。
    百余年來,外灘一直作為上海的象征出現(xiàn)在世人面前。外灘一般是指從北京東路外白渡橋至金陵東路的黃浦江西岸道路,全長1300米。近年向北延伸至黃浦路,稱為北外灘;向南延伸至南浦大橋,稱為南外灘,全長4000米。外灘東面即黃浦江,西面為新哥特式、古典式、中西合璧式等52座風(fēng)格迥異的大樓,被譽為“萬國建筑博物館”。 
    無論是白天夜晚,其不凡的景致永遠以其特殊的魅力吸引游人前往。由于外灘面對黃浦江,背倚造型嚴謹、風(fēng)格迥異的建筑群。它獨特的地理位置及近百年來在經(jīng)濟活動領(lǐng)域?qū)ι虾D酥林袊挠绊懀蛊渚哂惺重S富的文化內(nèi)涵。外灘是上海人心目中的驕傲,它向世人充分展示了上海的文化,以及將外來文明與本土文明有機揉合、創(chuàng)新、發(fā)展的卓越能力。
     泥濘外灘:纖夫行走的小道
    外灘是上海人最愿意講述故事的地方,來上海不到外灘,就等于沒真正的上海。過去人們管上海叫上海灘,上海人認為這個灘,指的就是外灘。外灘有各式各樣的建筑,也有數(shù)不清的人在外灘發(fā)了財。
    1880年的外灘
    而一百多年前,當?shù)谝淮鈬藖淼缴虾r,他們看到的卻是一個很普通的漁村,當時的外灘也只是一條便于纖夫行走的小道。1842年前,這里還是一片荒野,這里的黃浦江岸也沒有任何防護設(shè)施,屬于黃浦江泛濫時的淤泥地帶。
    1842年的夏天,參加鴉片戰(zhàn)爭的英國艦隊,終于開到了上海。由于《南京條約》的簽訂,從此,上海跟中國另外四個口岸,被迫開放。因當時住在上海的洋人常去這條纖夫行走的小道上散步,特意鋪上了煤渣,取名為黃浦灘路。
    法國冒險家描述當年的外灘:“不計其數(shù)的污水溝和小河縱橫交錯,到處是墳墩。低矮骯臟的茅屋,是竹子和干泥搭成的破棚子?!?BR>     殖民時期的外灘:美麗的"傷疤"
    1928年的外灘
    1842年第一次鴉片戰(zhàn)爭結(jié)束后,清政府與英國簽訂了《南京條約》,規(guī)定上海、寧波、福州、廈門、廣州為通商口岸。第二年,英軍上尉巴富爾作為英國派往上海的第一任領(lǐng)事,來到上海并做好定居準備。1843年11月7日,一艘名叫“水怪”的三桅船駛?cè)肷虾?,甲板上站著英軍上尉巴富爾和幾名隨員。
    時有“小蘇州”之稱的上??h城有27萬人口,大小街道60多條。上海道臺宮慕久并沒有到碼頭迎接巴富爾,只是派了幾頂轎子把他們接到了道臺的衙門里。正當巴富爾為租房的事大傷腦筋時,一個姓姚的商人找到了他,表示愿將他在城里的52間房租給他,這樣,巴富爾和他的四名隨員才有了安身之地。但當姚書平提出要同巴富爾貿(mào)易時,卻被巴富爾一口回絕。
    隨后趕到上海的英商卻沒有巴富爾那么幸運,他們被拒之城外,只好在北門城墻外搭起簡易的茅棚。巴富爾緊緊抓住《南京條約》中"寄居……貿(mào)易通商無礙"等字眼,不斷對宮道臺施加壓力,要他劃定一塊專供外國人居住的居留地,并選擇黃浦江邊的泥濘地作為租借地,
    這塊泥濘地便是今日的外灘。
    巴富爾之所以選擇這塊800多畝的泥濘地作為租借地,一是這里東靠黃浦江,北靠蘇州河,水陸交通方便;二是外國商船兵船從長江口進入黃浦江,必須有一個停泊的地方;另外,東面的黃浦江上有英國軍艦游弋,這令他們覺得把自己的居留地放在自己軍艦的看護之下可以更安全。
    1845年11月29日,在歷時兩年談判之后,宮道臺與巴富爾簽訂《上海土地章程》,它規(guī)定:英商居留地,北以李家場、東以黃浦江、南以洋涇浜、西以河南路為界限,這項居留地面積為830畝。這個章程曾被侵華外國人視為上海的根本大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