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文化:老北京的涮鍋子

字號:

火鍋南北均有,但稱“涮鍋子”的只有咱老北京。北京人如今也吃廣東打邊爐、重慶麻辣燙、江浙菊花鍋,不過一聽吆喝:“支個鍋子”!肯定叫的是咱北京涮鍋子。
    涮鍋子主要是涮羊肉。
    羊過去講究用內(nèi)蒙古集寧產(chǎn)的小尾綿羊,還得是羯羊——閹割過的公羊,據(jù)說這種羊沒有膻味。一只羊身上能涮的只有上腦、小三岔、大三岔、磨襠、黃瓜條五個部位,約十五斤肉,都是肉質細嫩,瘦中帶肥的。(太金貴了)
    傳統(tǒng)的片法要先凍上再片,半斤肉能片出六寸長、一寸半寬的肉片四十到五十片,講究薄、勻、齊、美。這種肉片一燙即熟。再一種片法是手工鮮切,自然要厚一些,涮的時間也長一些,但并不影響口感的鮮嫩,增加了一點嚼頭,更香。不像第一種,搞得不好像吃木頭渣子。(在沒有機加工的日子里,這實在是個功夫活。)
    除了肉,還有人喜歡涮羊腦、羊腰、羊尾、羊寶。
    早年涮鍋子就有涮牛肉的,只是以羊肉為大宗。這十幾年,北京城時興涮肥牛。所謂“肥?!逼鋵嵤菍iT飼養(yǎng)的肉牛脖子后邊的一塊肉,特點是切出片來以瘦為主,瘦肉里均勻地散布著雪花狀的肥肉,不僅外觀漂亮,涮起來極嫩,瘦而不柴,入口即化。市面上有用牛腩卷成卷,凍實切片冒充肥牛的,一涮就散,更甭提入口即化了。牛腱子涮起來也別有風味,有人叫它“牛脆肉”,瘦肉中帶筋,涮熟后并不老,還真有點脆勁。
    傳統(tǒng)涮鍋調料有芝麻醬、紹酒、醬豆腐、腌韭菜花、醬油、辣椒油、鹵蝦油、米醋以及蔥花、香菜末,口味以咸鮮為主,帶一般腌韭菜花和鹵蝦油特有的臭味——聞著臭,吃著可香。
    這些年調料也有創(chuàng)新。一種風格是在傳統(tǒng)基礎上微調,精益求精;一種干脆不要腌韭菜花和鹵蝦油,代之以別的香料,又加了糖,不是一味的咸,突出了香;帶一點甜,富于回味,久吃不膩。(小料講究是北京涮鍋子的一大特色。)
    涮鍋子得就著芝麻燒餅和糖蒜吃。——有時候吃完涮羊肉,嘴里的蒜臭味余韻悠長,那是糖蒜沒腌好的緣故。
    除了老北京的涮鍋子,另外火鍋的鍋底都比較講究——菊花鍋要用雞清湯;麻辣燙更是專人熬制,配料繁多;再不用提這些年流行的山珍火鍋、藥膳火鍋了。北京涮鍋子只是一鍋清水,頂多點綴少許海米和口蘑湯,亦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