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胡注射液可治流行性腮腺炎

字號:

患兒男,6歲。因左側耳下部腫脹、疼痛一天而到醫(yī)院就診。經問診,患兒一天前無明顯誘因出現(xiàn)左側耳下部腫脹、疼痛,伴畏寒發(fā)熱。無咳嗽,無流涕,無牙齦腫痛。家人給予“板藍根沖劑”口服和中藥“青黛”外敷未見效?;純杭韧鶡o特殊病史,按時預防接種。查體:體溫38度,脈搏115次/分,呼吸21次/ 分。急性發(fā)熱病容。左側耳下部腫脹,以耳垂為中心,向前、下、后蔓延,充塞于下頜骨和乳突之間,邊緣不清,狀如梨形,局部皮膚緊張、發(fā)亮、發(fā)紅,觸之堅韌感,輕壓痛。口腔頰部腮腺導管開口處見紅腫,擠壓無膿性分泌物。心肺未見異常。血常規(guī)示:白細胞8×109/升,中性粒細胞0.56,淋巴細胞0.34.診斷:急性流行性腮腺炎。給予柴胡注射液兩毫升肌肉注射,每天兩次。第2天熱退,左側腮腺腫痛緩解;第3天疼痛消失,腫脹明顯縮小。連用4天病愈。
    流行性腮腺炎是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主要經飛沫傳播,密切接觸者也可傳染。臨床上以腮腺非化膿性腫脹、疼痛、發(fā)熱伴咀嚼受限為特征,有時可侵犯睪丸、卵巢、胰腺和大腦等器官而引起相應的病變。流行性腮腺炎病人多為兒童和青少年。一年四季均可發(fā)病,但以冬、春兩季最常見,有時夏季也可出現(xiàn)流行。患者患病一次可獲終身免疫,再感染者極少。
    中醫(yī)學稱流行性腮腺炎為“痄腮”,俗稱“含腮瘡”。認為其病因是外感風溫疫毒,病變主要在少陽經脈(足少陽經脈起于目眥部,上抵頭角下耳后,繞耳而行)。風溫疫毒經口鼻侵入,壅阻少陽經脈,郁滯不散,結于耳下腮腺形成腫痛,又因少陽與厥陰互為表里,如疫毒經少陽傳入厥陰,則會引起陰器等處發(fā)病,如疫毒熾盛,則可內陷心包,出現(xiàn)神昏痙厥。
    柴胡為辛涼解表藥,性味苦、微寒,經歸少陽三焦、肝、膽和心包絡,具有和解退熱、疏肝解郁、升舉陽氣之功,為足少陽主藥,兼治足厥陰,故《神農本草經》謂其主寒熱,善除少陽外感半表半里證,能平少陽、厥陰之邪熱,故對病變位于少陽經脈之“痄腮”有效?,F(xiàn)代藥理學研究證實,柴胡的根和果實含有柴胡皂甙、微量揮發(fā)油、柴胡醇、福壽草醇,葉含蘆丁。狹葉柴胡的根也含揮發(fā)油、油酸、亞油酸、棕櫚酸和葡萄糖,全草(開花期)含槲皮素、異槲皮素、異鼠李素、水仙甙、蘆丁和黃酮類等化合物。均具有廣譜抗菌、抗病毒作用,對結核桿菌、流感桿菌、流感病毒、水痘病毒、乙肝病毒和腮腺炎等病毒有抑制作用,還有阻止瘧原蟲發(fā)育并使之滅活的作用。此外,還有退熱、鎮(zhèn)痛、護肝、降壓、鎮(zhèn)咳和抗過敏等作用。
    值得提醒的是,流行性腮腺炎雖病在腮腺,但實為全身性疾病,病情可輕可重。從中醫(yī)學的角度講,輕者為溫毒在表,重者為熱毒蘊結。從現(xiàn)代醫(yī)學的角度講,輕者為單純性腮腺炎,重者可并發(fā)腦炎、睪丸炎、卵巢炎、胰腺炎、心肌炎、腎炎和甲狀腺炎等。所以,如經上述治療2~3天療效不顯,應給予綜合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