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方是宋代《太平惠民和劑局方》里的一個成方,它是由人參、白術、茯苓、炙甘草、陳皮、山藥、炒扁豆、炒苡仁、砂仁、蓮米、桔梗、大棗十二味中藥組成。用量則應根據(jù)患者的病情而定,通常用量為:人參15g(黨參為40g)、白術20g、茯苓20g、炙甘草15g、陳皮12g、山藥25g、炒扁豆25g、炒苡仁30g、蓮米20g、砂仁15g、桔梗12g、大棗6枚。此乃成人量,小兒隨年齡酌減。
參苓白術散為補脾良方。方中參、苓、術、草(炙),補脾肺之氣;山藥、蓮米補脾固腸;扁豆、苡仁本是理脾滲濕的藥物,炒黃入藥就增加了健脾的功能;陳皮、砂仁可理氣溫胃;桔梗不僅能引諸藥上行,它與山藥合用還能防止辛溫香燥的藥損傷肺陰;大棗既可調和諸藥,又有補養(yǎng)脾氣的功能。因而,本方適用于脾胃虛弱、肺氣不足引起的飲食減少、體倦少力、短氣心悸,以及嘔吐泄瀉等癥。
然而,一個補脾益胃的專用成方,卻可治療口腔嘴唇潰瘍糜爛。
筆者所在醫(yī)院有位陳氏醫(yī)師,數(shù)年前遇一頑固性口腔嘴唇潰瘍糜爛的中年男性患者。該患者在多方治療無效后,經(jīng)人介紹來陳氏處就醫(yī)。初診,陳氏以口渴,以及口中有腐臭味等癥,診斷其口腔嘴唇潰瘍糜爛為胃熱上泛所致,投以清胃散加味(處方:升麻10g、黃連9g、當歸12g、丹皮12g、生地15g、石膏30g、蒲公英30g、甘草6g),服兩劑無效。繼診,陳氏根據(jù)食納呆、大便溏以及消瘦等癥,知其并非胃熱實證,疑是脾虛之因,試投參苓白術散兩劑,三日后病情大為好轉。再診,仍以前方兩劑而收全功。以后類似患者,陳氏均以參苓白術散冶之,無不以全效收功。數(shù)年來,陳氏以參苓白術散治好口腔嘴唇潰瘍糜爛近30例。
陳氏是依據(jù)祖國醫(yī)學之脾和四肢肌肉以及口唇的關系,而進行辯證論治。脾胃運化失常,消化力薄弱,則往往反應在四肢肌肉口唇上,故出現(xiàn)四肢無力,肌肉消瘦,口唇潰瘍糜爛。再則,脾和胃相互表里,脾能為胃行津液。反之,脾虛不能為胃行津液,故出現(xiàn)口渴、口苦乃致造成口唇潰瘍糜爛。實際上,這類口唇潰瘍糜爛,并非實證,而是虛證。
參苓白術散為補脾良方。方中參、苓、術、草(炙),補脾肺之氣;山藥、蓮米補脾固腸;扁豆、苡仁本是理脾滲濕的藥物,炒黃入藥就增加了健脾的功能;陳皮、砂仁可理氣溫胃;桔梗不僅能引諸藥上行,它與山藥合用還能防止辛溫香燥的藥損傷肺陰;大棗既可調和諸藥,又有補養(yǎng)脾氣的功能。因而,本方適用于脾胃虛弱、肺氣不足引起的飲食減少、體倦少力、短氣心悸,以及嘔吐泄瀉等癥。
然而,一個補脾益胃的專用成方,卻可治療口腔嘴唇潰瘍糜爛。
筆者所在醫(yī)院有位陳氏醫(yī)師,數(shù)年前遇一頑固性口腔嘴唇潰瘍糜爛的中年男性患者。該患者在多方治療無效后,經(jīng)人介紹來陳氏處就醫(yī)。初診,陳氏以口渴,以及口中有腐臭味等癥,診斷其口腔嘴唇潰瘍糜爛為胃熱上泛所致,投以清胃散加味(處方:升麻10g、黃連9g、當歸12g、丹皮12g、生地15g、石膏30g、蒲公英30g、甘草6g),服兩劑無效。繼診,陳氏根據(jù)食納呆、大便溏以及消瘦等癥,知其并非胃熱實證,疑是脾虛之因,試投參苓白術散兩劑,三日后病情大為好轉。再診,仍以前方兩劑而收全功。以后類似患者,陳氏均以參苓白術散冶之,無不以全效收功。數(shù)年來,陳氏以參苓白術散治好口腔嘴唇潰瘍糜爛近30例。
陳氏是依據(jù)祖國醫(yī)學之脾和四肢肌肉以及口唇的關系,而進行辯證論治。脾胃運化失常,消化力薄弱,則往往反應在四肢肌肉口唇上,故出現(xiàn)四肢無力,肌肉消瘦,口唇潰瘍糜爛。再則,脾和胃相互表里,脾能為胃行津液。反之,脾虛不能為胃行津液,故出現(xiàn)口渴、口苦乃致造成口唇潰瘍糜爛。實際上,這類口唇潰瘍糜爛,并非實證,而是虛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