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中考語文卷亮點選評

字號: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學習資源和實踐機會無處不在,無時不有。因而,應該讓學生更多地直接接觸語文材料,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掌握運用語文的規(guī)律?!?006年各地中考語文卷大力貫徹這一精神,地方文化資源通過各種題型紛紛亮相,成為一道頗受考生歡迎的亮麗風景。
    一、提供意境考查知識積累。例如江蘇省揚州市根據拼音寫漢字題:
    揚州瘦西湖風景區(qū)景色怡人,嫵____(mèi)多姿,有“園林之盛,甲于天下”之美譽。一泓曲水____(wǎn)如錦帶,如飄如拂,別有一種清瘦俊逸的神韻。其名園勝跡,點____(zhuì)于窈窕曲折的碧水兩岸,儼然一幅次第展開的國畫長卷。
    這道題讓考生在審美愉悅中調動積累寫出常用詞“媚”、“宛”、“綴”,本地優(yōu)美風景的描寫能為考生消除些許陌生,平添幾分親切,由此可見命題者的匠心。該卷另一題為:“揚州是人文薈萃之地,歷代文人留下不少以‘月’歌詠揚州的動人詩篇,請寫出其中的兩句:____________”。這一題同樣要求考生根據特定意境提取積累,寫出“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無賴是揚州”等詠月名句。
    二、提供地方文化的現(xiàn)實背景資料,考查理解能力和準確表達的能力。命題者不是靜態(tài)地考查地方文化,而是將它置于動態(tài)變化之中設題,讓題目更具有當代性和實用性。
    例如北京市題:“奧運藝術研究中心的設計人員選用了中國紅、琉璃黃、長城灰、青花藍、國槐綠等作為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專用色彩,他們的設計理念之一是:體現(xiàn)中國優(yōu)秀的民族文化傳統(tǒng)和深厚的華夏文化底蘊,凸現(xiàn)生機勃勃的國家形象。請參考下面的示例,從中國紅、琉璃黃、長城灰中選擇一種色彩,說說它是如何體現(xiàn)以上設計理念的。(50~100字)
    [示例]青花藍:溫潤而典雅的‘青花藍’,是民族智慧的結晶,具有一種歷史的美感。它是中國豐富多彩的藝術寶藏中極具代表的色彩,表現(xiàn)了淳樸敦厚的民俗民風,洋溢著寧靜祥和的氣息。國槐綠:充滿生機的‘國槐綠’,是自然的風采,是生命與環(huán)境的象征,寄寓著華夏兒女珍視自己的家園,與自然和諧發(fā)展的美好愿望,表達了‘綠色奧運’的理念?!边@類題目比上一類難度有所增加,考生不僅要對“中國紅”等色彩的民族文化內涵有一定的了解,而且必須聯(lián)系背景資料作出判斷,并進行準確表達。
    例如“中國紅”:熱烈而充滿激情的“中國紅”,是中國的象征。紅色的宮墻紅色的燈籠,從古至今,中國人的生活中充滿紅色的裝飾主題。它象征著喜慶與吉祥,代表著古老而悠久的民俗,寓示著國家蒸蒸日上、日新月異;“琉璃黃”:華美亮麗的“琉璃黃”,是古都北京特有的顏色,代表著北京獨特的自然景觀及人文與歷史的精彩和輝煌,寓示著一個成熟穩(wěn)健的國家已屹立在世界的東方;“長城灰”:冷靜古樸的“長城灰”,是中國傳統(tǒng)建筑景觀中的標志色,在北京奧運色彩中獨具魅力。蜿蜒起伏的萬里長城那深沉的灰色,讓我們仿佛看到一個經歷了滄桑巨變的民族正以冷峻的思考、全新的姿態(tài)走進一個嶄新的時代。
    三、打出“組合拳”,考查提取、篩選和重組信息的能力。命題者圍繞地方文化亮點設計系列題,從不同層面考查考生的知識貯備和分析判斷能力。例如浙江金華題:
    某校舉行“錦繡金華”綜合性學習活動,下面是活動中的幾項內容,請你按要求完成。
    (1)家鄉(xiāng),總會傳遞一種淳樸、真摯和濃濃的親情,這是一種來自祖先遙遠的血管里的神秘力量,它把世世代代子孫凝聚在一起,它讓我們充滿自豪和希望。認識先人,傳承風尚,就讓我們叩訪名人。①請從下面名人中選一位作簡要的介紹。
    備選名人:駱賓王、張志和、艾青、施光南
    示例:宋濂→文學家→浦江人→《送東陽馬生序》
    ②根據提供的信息,用金華古今文化名人的名字完成下聯(lián)。
    上聯(lián):火腿、酥餅、木雕、水晶,金華物產譽全球
    下聯(lián):______________________,婺州兒女揚英名
    (2)與名勝古跡相關的許多詩詞、對聯(lián),雖然簡短,但寓意雋永,文采飛揚,堪稱文化瑰寶。請欣賞下列金華本地名勝古跡的吟詠,仿照示例,選擇兩處寫出具體景點的名稱。
    示例:水通南國三千里,氣壓江城十四州(金華八詠樓)
    A. 先人創(chuàng)業(yè)建古村,后裔繼志興諸葛
    B. 洞中有洞洞中泉,欲覓泉源臥小船
    C. 此地風光三吳無,平砥清流世間殊
    D. 仙華杰出怪異,望之如云浮太空
    E. 天門一開天下見,天街漫步天上人
    F. 郭外風光凌北斗,洞中錦繡映南山
    這一題要求考生具備寬廣的知識覆蓋面,要求介紹的名人中有古有今,有詩人、音樂家,孤陋寡聞的學生只能望題興嘆;在提取知識貯備時考生還必須溝通課內外,實現(xiàn)知識的對接,例如“施光南→作曲家→金華人→《月光下的鳳尾竹》”,如對施光南的代表作不甚了解,也就不可能答全;末一題列出6處名勝吟詠要求配景點名(答案為:A. 蘭溪八卦村 B. 金華雙龍洞 C. 磐安花溪 D. 浦江仙華山 E. 永康方巖 F. 武義郭洞),對聯(lián)題要求篩選名人(限雙音節(jié),如陳亮、宋濂、李漁、艾青)進行重組,這些題目形式活潑多樣,著眼于平時的積累和考場上的靈活運用,受到學生歡迎是理所當然的。
    四、在自主開放上設置考點,考查學生的個性思維和創(chuàng)新能力。這種創(chuàng)新能力又可分為兩個層面。一是“簡單創(chuàng)作型”。例如吉林題:
    長白山是東北名山,其火山口積水成湖,形成天池。2005年被《中國國家地理》雜志評為中國美的五大湖之一。范仲淹筆下的洞庭月景如“靜影沉璧”,酈道元筆下的三峽急流是“素湍綠潭”,其實天池之美亦毫不遜色。請根據所給上聯(lián),化用古詩文名句,對出下聯(lián),表現(xiàn)天池之美。
    上聯(lián):長白山林壑優(yōu)美
    下聯(lián):______________
    這一題言其“簡單”,是因為下聯(lián)前三字只要寫出與天池有關的內容,后四字只要能“化用古詩文名句”,符合寬對要求即可,故創(chuàng)新的成分相對說少一些,例如此題答“天池水浮光躍金”“天池水波瀾不驚”都可。第二種“評判思辨型”就要嚴格一點,考生答題不僅要贊成什么,更要亮出個性化的思考,新人耳目。請讀江蘇淮安題:請根據下面的情境,發(fā)表你的看法。在淮安市繁華的商業(yè)中心淮海廣場上,有一座名為“江淮明珠”的球形雕塑。這座雕塑體現(xiàn)了淮安的區(qū)域特點,是淮安城區(qū)的一大景觀。近,有人建議用周恩來總理塑像代替這座雕塑,引起了熱烈的反響。對這一建議,有人贊同,有人反對。某報記者就此采訪了你。記者:“同學,你好!我是某報記者。近,有人建議用周恩來總理塑像代替‘江淮明珠’球形雕塑,請問你是否贊同?”同學:“____________”記者:“請你說說理由?!蓖瑢W:“第一,____________; 第二,____________.”記者:“謝謝你,再見!”答這類題,持替代觀點者固然可以講出“周總理是淮安人民的杰出代表;周總理是淮安的驕傲;表現(xiàn)淮安人民對周總理的深厚感情;可以提高淮安的知名度;豐富淮安的歷史文化底蘊;豐富淮安的旅游資源”等理由,但持不同意替代者似乎更能出新,更能閃出“感情不能代替理性”的務實色彩。例如你可以說“總理塑像立在商業(yè)中心廣場中央,容易使人產生‘指揮’交通的聯(lián)想”,“地處商業(yè)中心,成了攝影景點后會引起交通堵塞”;你還可以說“廣場周圍高層建筑鱗次櫛比,不利于展現(xiàn)總理的偉人形象,可以在其他地方再豎立總理塑像”,“紀念總理應該放在心里,不必再塑像”,等等。這些答案含有較多的理性思考,具有綜合性和思辨性,為考生展示人文素養(yǎng)提供了廣闊的舞臺。
    地方文化是語文學科的重要資源。充分挖掘地方文化資源,精心設置考點,讓考生在考場上與地方文化面對面,已經成為2006年中考語文卷體現(xiàn)新課標精神的亮點之一。這給我們的啟示是:平時開展形式多樣的語文專題活動和社會實踐活動,引導學生與本地文化零距離接觸,讓學生在體會、感悟中不斷豐富涵養(yǎng),加深積淀,由感性平臺進而躍升到理性層面,享受接受地方文化熏陶帶來的歡樂,多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