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大地的古塔傳奇

字號:

塔是中國悠久文明史的載體之一,也是齊魯建筑文化的璀璨明珠,凝結著古人的杰出智慧。齊魯大地遺存的古塔可謂眾多,多為磚石結構,式樣各異,一座一式,大氣壯觀,各具特色。一個偶然的原因,促使本文作者幾乎拍遍了齊魯大地的所有古塔,并收集、整理了每座古塔的資料。
    塔的演變
    塔,是隨著佛教的傳入而出現(xiàn)的一類古建筑,至今約有2000年歷史。據(jù)史學家考證,塔起源于印度,原是佛教徒膜拜的對象。塔在印度梵文中叫stupa,漢文譯作佛圖、浮圖、塔婆,其原意是墳墓,為埋葬佛骨或僧尼“舍利”的紀念性建筑。因此,塔也稱佛塔、舍利塔。
    塔雖然源于印度,但傳到我國后,我們先輩的工匠、建筑師已不拘泥于印度的形式,而是同我國的傳統(tǒng)建筑形式相結合,使古塔有了中國特色。
    中國古塔通常以平面方形、圓形、八角形居多,層數(shù)一般為單數(shù),單數(shù)稱為陽數(shù),含有吉祥之意。從所用建筑材料區(qū)分,有木塔、鐵塔、琉璃塔、磚塔、石塔、磚石結構塔;按式樣分,有樓閣式和密檐式塔;從塔的層級來說,則可分為單層塔、喇嘛塔、金剛寶座塔等;另外,還有雙塔或三塔,即在近距離內建有兩座或三座塔。
    塔在我國的歷史演變中,其作用也在發(fā)生著變化。例如建于公元652年的西安大雁塔,就是朝廷為了保存唐玄奘的經(jīng)書而專建的。還有的塔是為了“鎮(zhèn)妖消災”的,如烏魯木齊市區(qū)的紅山和雅瑪里克山頂各建的一座寶塔,修建于1788年(清乾隆五十三年),是為了防止洪災、鎮(zhèn)住惡龍,故稱“鎮(zhèn)龍塔”。這反映了當時人們的美好愿望。到了近代,塔也成為人們寄托哀思、紀念重大事件的建筑,如河南鄭州的“二七”紀念塔,是為紀念1923年京漢鐵路工人大罷工犧牲的烈士而修建的?,F(xiàn)在,塔與亭閣廟殿相呼應,成為園林建筑的一部分,是裝飾湖光山色景點的建筑,有的還成為一座城市或一個地方的標志,如延安寶塔是革命圣地的標志,杭州的寶俶塔象征風景秀麗的西湖,濟南紅葉谷的萬葉塔也成為點綴景區(qū)的標志建筑。
    齊魯四大名塔
    山東佛塔的興起,與佛教傳播同步,始于東漢末年(公元150年—220年)。據(jù)有關資料稱:“長清靈巖寺辟支塔、歷城柳埠神通寺四門塔及大龍虎塔、歷城靈鷲山下九塔寺九頂塔,合稱齊魯四大名塔?!?BR>    辟支塔高聳于濟南市長清區(qū)境內的靈巖寺內,塔建于唐天寶十二年(公元753年),是泰山之陰的磚石塔。辟支塔是紀念“辟支迦佛陀”的塔,意為“緣覺”或“獨覺”,說他生在釋迦佛已不在的世間,自己悟道成佛。以辟支命名的佛塔在國內一座,塔俊秀挺拔,高54米,八角九層,其結構極為奇特,基座用石砌筑,四面雕有陰曹地府酷刑的場面。塔身磚砌,上下兩部分也不盡相同。從第一層到第三層塔身,檐下華拱兩跳,設平座,重檐。第四層到第九層,只有出檐而無平座。內部結構上下部分也不相同,底層設有塔心柱,用磚砌成,內設磚階供登臨,第五層以上則沿塔身外檐盤旋而上至塔頂。這種結構在磚塔中極為罕見。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靈巖寺的墓塔林,其保存完好、造型精美,在全國只有河南少林寺與之媲美。高踞于墓塔林之首的是慧崇塔,公元756年為高僧慧崇所建,為方型單層雙檐石塔,塔高5.3米。
    四門塔建于隋朝后期,距今已有1300多年,是中國現(xiàn)存最古老的單層亭閣式石塔。塔是一座用青石砌成的亭閣式單層塔,平面為方形,每邊長7.4米,四面各有一拱門,故得名四門塔。它由塔基、塔身、塔檐和塔頂組成,塔內有四尊東魏武定二年(公元544年)的佛像,均面門盤膝而坐……
    大龍虎塔,位于白虎山東麓的千佛崖下,與四門塔隔谷相望,以塔身雕有龍虎而得名。此塔是中國雕刻最精美的唐塔。塔高10.8米,磚石結構,塔身每面有刻著火焰狀紋樣的券門,精致的高浮雕龍虎、羅漢、力士、伎樂、飛天等,三層平臺大檐的須彌座上有浮雕覆蓮、伎樂、獅子等。基座線條曲折,塔身高浮雕華麗,塔頂構思奇特,別具一格,是我國古塔建筑中的杰作。
    九頂塔位于濟南柳埠東南的靈鷲山西南麓。去拍攝九頂塔時,那里還沒有建風情園,筆者是由四門塔門口的公路上搭乘一輛農用三輪車去的。當時九頂塔小院只有兩位70多歲的老夫婦看守,門票2元。九頂塔所在的觀音寺,現(xiàn)在九頂塔風情園內。塔的始建年月不詳,相傳寺為唐尉遲敬德所建。塔屬磚木結構,外觀為單層,高13.3米,呈八棱柱狀,飛檐翹角,造型精美,塔頂九塔聳立,中部一塔突兀而出,周圍8座小塔環(huán)立,玲瓏別致。塔身底部有拱形小門,內有洞龕,該塔式樣在我國獨一無二。
    鐵塔傳奇
    廣州光孝鐵塔、湖北當陽玉泉寺鐵塔、山東濟寧崇覺寺鐵塔、山東聊城鐵塔并稱中國四大鐵塔,其中山東的就占了半壁江山。
    濟寧崇覺寺鐵塔坐落在濟寧鐵塔寺街路北。鐵塔寺,原名崇覺寺,又名釋迦寺。崇覺寺始建于北齊皇建元年(公元560年),寺內原無塔。北宋崇寧四年(公元1105年),徐永安之妻常氏為夫還愿,出資在崇覺寺(今鐵塔寺)內以鐵澆鑄釋迦塔,建塔時,由于連年戰(zhàn)亂,鐵塔僅建七級而停工。到了明代,地方官署、士紳及民眾都以鐵塔“無頂未盡美”,而又把鐵塔“譬作偉丈夫佩劍巍峨可惜冠冕不飾”。至明萬歷九年(公元1581年),在濟寧道臺龔勉的倡導下,又集資增建兩級并冠以塔剎,形成九級鐵塔。由宋至今,鐵塔經(jīng)歷近千年的風雨洗禮,依然巍峨壯觀,如鐵筆直指云霄。鐵塔仿木結構,用鐵分層鑄造,扣接安裝,為八角樓格式,通高23.8米。每層鑄件由塔身、平座、圍欄、斗拱、拱檐5部分構件組成。塔剎為鎦金寶瓶式,聳立于九層塔檐的中央。鐵塔充分顯示了齊魯古代冶鑄技術。來源:www.examda.com
    聊城隆興寺鐵塔位于城東運河岸邊一片空地上,為八角形樓閣式佛塔。在聊城流傳著一首家喻戶曉的民謠:“東昌府,有三寶,鐵塔、古樓和玉皋?!辫F塔本身沒有銘記,地方文獻中亦無記載,從塔的形制與浮雕風格上分析比較,初建年代在北宋早期。鐵塔現(xiàn)存12層,塔高15.8米,由塔身、塔座兩部分組成。塔身用生鐵仿木結構分層鑄造,逐層疊裝而成。鐵殼中空,厚6厘米—10厘米不等。聊城鐵塔是我國為數(shù)不多的鐵石建筑,不論是建筑風格,還是石雕藝術,都有較高的研究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