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22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題。
縮小的湖泊
——讀澄泥硯
沙封
澄泥,是大自然的肌膚。當人的手指可以在自然的肌膚上撫摸,那是一種什么樣的感覺?河流是大自然的褶皺,那是盛水的天然巨硯,不是有張芝家門前的小河由碧綠變成了“墨池”的故事嗎?可那樣的池硯,用起來確實不太方便。于是上帝賦予人一份靈感,掬起一捧泥土,將河流縮小,就有了名揚天下的澄泥硯。
澄泥硯與大自然的習性是相通的。一個盛水的縮小的河流,決定了它所需要的泥質的重要性。澄泥硯最早是一種天然澄泥,由于黃河的漲水和沖刷,將河泥沖到岸邊,經(jīng)過沉淀、澄漿,泥質不但細膩而且堅硬,再經(jīng)日曬、干裂,使淤泥形成四五厘米厚的不同形狀的干泥塊。人們將它一塊塊取出,根據(jù)泥塊的不同形狀,雕刻成各種不同造型和硯凹,再經(jīng)燒制磨光,便可制成澄泥硯了。
制硯人的兩手能分辨出最原始的沒有污染的泥土。選擇質量較好的粘土,一次一次地剔除泥土里的雜質,日光下曬干,在清水攪拌成泥漿。待泥漿中顆粒較大的砂石沉入底層后,撇去浮在表面的草皮、雜物,讓泥漿沉淀澄清后,割去下層粗泥,取中間一層好細泥干燥后,即為細膩的澄泥。一位黃河邊的制硯老人,他那滿是老繭的手,在吃飯穿衣時,那手笨拙而遲緩,一旦觸摸到澄泥,觸覺卻是非常細膩的,變得敏捷而輕柔。一切都在對泥土的撫摸上,黃河岸邊,那一群站立在土地上的人對泥土的撫摸,是一個孩子對母親般的感情,那是沒有個夠的。
澄泥硯是撫摸出來的,那個從小在黃河的河灘上尋找泥塊的孩子,在成人后,用一方方澄泥硯討來生活,硯成了他一生的玩具。他不知道有個叫李子彥的人在《硯譜》中說:“虢州澄泥硯,唐人品硯為第一”。他也不關注乾隆皇帝親自賦詩贊其硯“撫如石,呵生津”,視為國寶。
千百年來,在黃河岸邊,男人們手里悉心愛護的一條彩絹,不是留給自己女人的。宋代的《賈氏談錄》和《文房四譜》中的說法,大致是取河床下的泥,淘洗后,用絹盛之,系繩再拋入河中,繼續(xù)受水沖洗,如此二、三年之后,絹中的泥越來越細,然后入窯燒成硯磚,再雕鑿成硯。心愛的女人得不到這樣的那一份饋贈,那是屬于硯的。在歷史的煙云中,那無數(shù)條紅黃紫青的彩絹,構成黃河岸邊一道獨特的風景。
制硯的職業(yè)注定了他永遠離不開泥土,走不出家鄉(xiāng)。他的手生來就是制硯的,像和面一樣揉搓、拍打,他的手就是刀,澄泥在他的手里十分細膩。泥料越細,粘性越佳,故沈括記作“膠泥”。使用獨特的地理環(huán)境沉積的優(yōu)質黃河澄泥,土地上的植物也可以在這縮小的河邊種植,加入名貴的草藥,日后那綠葉也會在硯池里婆娑。一個制硯人的想像全在這里了,在一方硯上雕刻出他心里的對這個世界的印象,如人物、動物、花鳥魚蟲等。自然風干后,放入柴或牛糞中燒制,再放入墨蠟和米醋中蒸,最后磨光便成了堅硬的澄泥硯。你看,澤若美玉,巧奪天工,貯墨不耗,積墨不腐,冬不凍,夏不枯,寫字作畫蟲不蛀。
一塊新硯誕生了。舉到耳邊,去聽,在一方好的澄泥硯里,你能聽到河水的聲音,那是河流奔騰的嘯響。當那位制硯人注入一眼黃河水,硯就活了,透著澄澈的天空。澄泥硯細膩堅實,形色俱麗,硯池就是水的源泉,一個制硯老人偏執(zhí)地相信,一方?jīng)]有水的澄泥硯,放置在夜空下的河邊,第二天它會凝聚出一滴清水。
當一個制硯老人站到你面前,你會發(fā)現(xiàn),在千萬次的洗滌中,他的靈魂已然純凈而飄逸。洗,洗,洗出了生活,洗出了人生。一個老制硯人從注入清水的硯中,一眼就看透了人生,洞穿了世界。
(摘自《福建文學》2005年第2期)
14.作者說,“澄泥硯與大自然的習性是相通的?!闭埥Y合上下文,說說這句話在文中的含義。(4分)
15.作者說,“澄泥硯是撫摸出來的”,請結合原文,說說它是怎么被“撫摸”出來的。(6分)
16.⑴作者用“縮小的湖泊”來比喻澄泥硯,文章中也多次把它們聯(lián)系了起來。請結合原文,說說它們兩間的聯(lián)系。(4分)
⑵能不能把題目“縮小的湖泊”換成“澄泥硯”?請說說你的理由。(2分)
17.結尾說,“一個老制硯人從注入清水的硯中,一眼就看透了人生,洞穿了世界?!闭埥Y合原文,談談你對這句話的理解。(6分)
六、(15分)
18.讀下面的文字,從楊義的發(fā)言中,歸納出他觀點的要點,填在橫線上。(不超過40字)(5分)
當今社會弘揚傳統(tǒng)文化的途徑是怎樣的?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所所長楊義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
楊義說,現(xiàn)在的傳統(tǒng)文化教育,仁義禮智信、忠孝廉恥到處貼,也可以出很多偽君子,標簽往往是靠不住的,這就是說傳統(tǒng)文化的教育,要成為人的情懷的東西才是重要的。此外,在當下這個信息和傳播途徑這么發(fā)達的時代,傳統(tǒng)文化還要貫穿于風俗。節(jié)日風俗非常重要,它是全民的娛樂方式,要進入文化的脈絡。比如五大節(jié)日非常重要,完全可以根據(jù)現(xiàn)代國家的需要搞一點對于中華文明史的記憶有重大價值的活動出來。還有,精于學理也是很重要的。一套令人信服的有號召力的學說的建立不是簡單的事情。我們中國的文化經(jīng)典,我們中國的文化現(xiàn)象,我們中國的哲學,那種有容乃大、創(chuàng)新圖強,我們?yōu)槭裁床荒芾脟业牧α繉χ袊幕目傮w進行深刻的探討?當然,制度正是文化傳統(tǒng)、文化戰(zhàn)略轉化為可操作的能夠見成果的現(xiàn)實行為的關鍵,在制度上進行傳統(tǒng)文化弘揚的創(chuàng)新,也是必要的。
19.用書面語和肯定陳述的形式,構成四個六字的動賓短語,來表達溫家寶總理原話的意思。(5分)
《中國青年報》2005年3月7日報道,溫家寶總理在湖北省視察時指出,保持農(nóng)村社會穩(wěn)定,用通俗的話來說,就是要做到“①土地不能動,②負擔不能重,③糧價不能低,④干部不能兇”。
20、根據(jù)要求改變文字表達(5分)
俗話說:“金無足赤,人無完人?!笔澜缟蠜]有十全十美的人,名人能人也會有其失意之時。①世界體操名將李寧曾被人們譽為“體操王子”,曾在世界杯賽上一人包攬五枚金牌。曾幾何時,1988年漢城奧運會上,他連連失誤,甚至從鞍馬上掉下來。②世人皆知,三國時期一員大將敗走麥城,最后連身家性命都丟了,這就是曾過五關斬六將、威名赫赫的關云長。③世人矚目的第一屆國際應氏杯圍棋賽,人們都把希望寄托在聶衛(wèi)平身上。他曾在中日圍棋對抗賽中取得十一連勝的佳績,堪稱當代棋圣。然而,此次在新加坡鏖戰(zhàn)卻遭敗績。由此可見,我們對待人和事,要看主流,要看整體,而不能以瑕掩瑜,這樣才是客觀全面的。
上面三段話用了三個事例,共同論述了一個觀點。試對三個事例材料的文字表述進行改動。要求:A、每則材料概括成一個短句,B、所概括的句子要用相同的句式,C、每句限15字以內(nèi)。
七、作文(60分)
植物學家考察阿爾卑斯山脈的植被后,發(fā)現(xiàn)了一個奇怪的現(xiàn)象:最近100年來,許多山底牧場上開放的花已經(jīng)開到了海拔2000米的雪帶上,而原先雪帶上的植物則超過雪帶向更高處攀登。植物學家研究了有關科學文獻發(fā)現(xiàn),造成這種情況的主要原因是阿爾卑斯山地區(qū)的氣溫逐漸升高,這些適宜在低氣溫環(huán)境里生長的植物為了尋找適宜的溫度,不得不向更高的山上“攀登”。植物學家還發(fā)現(xiàn),它們的生命力要比以前還強盛得多。
這是一個十分有趣的現(xiàn)象。許多植物自身都有對自然界靈敏的反應,并且不斷調(diào)整自身的生存狀態(tài)。如干旱可讓植物的根深扎于泥土中,風力大的地區(qū)的植物長勢更牢固,生長快的植物材質松軟,生長慢的植物材質堅硬…… 植物的生命如此,人也一樣。請你以“生存哲學”為話題寫一篇文章。立意自定,文體自選,題目自擬,不少于800字。
縮小的湖泊
——讀澄泥硯
沙封
澄泥,是大自然的肌膚。當人的手指可以在自然的肌膚上撫摸,那是一種什么樣的感覺?河流是大自然的褶皺,那是盛水的天然巨硯,不是有張芝家門前的小河由碧綠變成了“墨池”的故事嗎?可那樣的池硯,用起來確實不太方便。于是上帝賦予人一份靈感,掬起一捧泥土,將河流縮小,就有了名揚天下的澄泥硯。
澄泥硯與大自然的習性是相通的。一個盛水的縮小的河流,決定了它所需要的泥質的重要性。澄泥硯最早是一種天然澄泥,由于黃河的漲水和沖刷,將河泥沖到岸邊,經(jīng)過沉淀、澄漿,泥質不但細膩而且堅硬,再經(jīng)日曬、干裂,使淤泥形成四五厘米厚的不同形狀的干泥塊。人們將它一塊塊取出,根據(jù)泥塊的不同形狀,雕刻成各種不同造型和硯凹,再經(jīng)燒制磨光,便可制成澄泥硯了。
制硯人的兩手能分辨出最原始的沒有污染的泥土。選擇質量較好的粘土,一次一次地剔除泥土里的雜質,日光下曬干,在清水攪拌成泥漿。待泥漿中顆粒較大的砂石沉入底層后,撇去浮在表面的草皮、雜物,讓泥漿沉淀澄清后,割去下層粗泥,取中間一層好細泥干燥后,即為細膩的澄泥。一位黃河邊的制硯老人,他那滿是老繭的手,在吃飯穿衣時,那手笨拙而遲緩,一旦觸摸到澄泥,觸覺卻是非常細膩的,變得敏捷而輕柔。一切都在對泥土的撫摸上,黃河岸邊,那一群站立在土地上的人對泥土的撫摸,是一個孩子對母親般的感情,那是沒有個夠的。
澄泥硯是撫摸出來的,那個從小在黃河的河灘上尋找泥塊的孩子,在成人后,用一方方澄泥硯討來生活,硯成了他一生的玩具。他不知道有個叫李子彥的人在《硯譜》中說:“虢州澄泥硯,唐人品硯為第一”。他也不關注乾隆皇帝親自賦詩贊其硯“撫如石,呵生津”,視為國寶。
千百年來,在黃河岸邊,男人們手里悉心愛護的一條彩絹,不是留給自己女人的。宋代的《賈氏談錄》和《文房四譜》中的說法,大致是取河床下的泥,淘洗后,用絹盛之,系繩再拋入河中,繼續(xù)受水沖洗,如此二、三年之后,絹中的泥越來越細,然后入窯燒成硯磚,再雕鑿成硯。心愛的女人得不到這樣的那一份饋贈,那是屬于硯的。在歷史的煙云中,那無數(shù)條紅黃紫青的彩絹,構成黃河岸邊一道獨特的風景。
制硯的職業(yè)注定了他永遠離不開泥土,走不出家鄉(xiāng)。他的手生來就是制硯的,像和面一樣揉搓、拍打,他的手就是刀,澄泥在他的手里十分細膩。泥料越細,粘性越佳,故沈括記作“膠泥”。使用獨特的地理環(huán)境沉積的優(yōu)質黃河澄泥,土地上的植物也可以在這縮小的河邊種植,加入名貴的草藥,日后那綠葉也會在硯池里婆娑。一個制硯人的想像全在這里了,在一方硯上雕刻出他心里的對這個世界的印象,如人物、動物、花鳥魚蟲等。自然風干后,放入柴或牛糞中燒制,再放入墨蠟和米醋中蒸,最后磨光便成了堅硬的澄泥硯。你看,澤若美玉,巧奪天工,貯墨不耗,積墨不腐,冬不凍,夏不枯,寫字作畫蟲不蛀。
一塊新硯誕生了。舉到耳邊,去聽,在一方好的澄泥硯里,你能聽到河水的聲音,那是河流奔騰的嘯響。當那位制硯人注入一眼黃河水,硯就活了,透著澄澈的天空。澄泥硯細膩堅實,形色俱麗,硯池就是水的源泉,一個制硯老人偏執(zhí)地相信,一方?jīng)]有水的澄泥硯,放置在夜空下的河邊,第二天它會凝聚出一滴清水。
當一個制硯老人站到你面前,你會發(fā)現(xiàn),在千萬次的洗滌中,他的靈魂已然純凈而飄逸。洗,洗,洗出了生活,洗出了人生。一個老制硯人從注入清水的硯中,一眼就看透了人生,洞穿了世界。
(摘自《福建文學》2005年第2期)
14.作者說,“澄泥硯與大自然的習性是相通的?!闭埥Y合上下文,說說這句話在文中的含義。(4分)
15.作者說,“澄泥硯是撫摸出來的”,請結合原文,說說它是怎么被“撫摸”出來的。(6分)
16.⑴作者用“縮小的湖泊”來比喻澄泥硯,文章中也多次把它們聯(lián)系了起來。請結合原文,說說它們兩間的聯(lián)系。(4分)
⑵能不能把題目“縮小的湖泊”換成“澄泥硯”?請說說你的理由。(2分)
17.結尾說,“一個老制硯人從注入清水的硯中,一眼就看透了人生,洞穿了世界?!闭埥Y合原文,談談你對這句話的理解。(6分)
六、(15分)
18.讀下面的文字,從楊義的發(fā)言中,歸納出他觀點的要點,填在橫線上。(不超過40字)(5分)
當今社會弘揚傳統(tǒng)文化的途徑是怎樣的?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所所長楊義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
楊義說,現(xiàn)在的傳統(tǒng)文化教育,仁義禮智信、忠孝廉恥到處貼,也可以出很多偽君子,標簽往往是靠不住的,這就是說傳統(tǒng)文化的教育,要成為人的情懷的東西才是重要的。此外,在當下這個信息和傳播途徑這么發(fā)達的時代,傳統(tǒng)文化還要貫穿于風俗。節(jié)日風俗非常重要,它是全民的娛樂方式,要進入文化的脈絡。比如五大節(jié)日非常重要,完全可以根據(jù)現(xiàn)代國家的需要搞一點對于中華文明史的記憶有重大價值的活動出來。還有,精于學理也是很重要的。一套令人信服的有號召力的學說的建立不是簡單的事情。我們中國的文化經(jīng)典,我們中國的文化現(xiàn)象,我們中國的哲學,那種有容乃大、創(chuàng)新圖強,我們?yōu)槭裁床荒芾脟业牧α繉χ袊幕目傮w進行深刻的探討?當然,制度正是文化傳統(tǒng)、文化戰(zhàn)略轉化為可操作的能夠見成果的現(xiàn)實行為的關鍵,在制度上進行傳統(tǒng)文化弘揚的創(chuàng)新,也是必要的。
19.用書面語和肯定陳述的形式,構成四個六字的動賓短語,來表達溫家寶總理原話的意思。(5分)
《中國青年報》2005年3月7日報道,溫家寶總理在湖北省視察時指出,保持農(nóng)村社會穩(wěn)定,用通俗的話來說,就是要做到“①土地不能動,②負擔不能重,③糧價不能低,④干部不能兇”。
20、根據(jù)要求改變文字表達(5分)
俗話說:“金無足赤,人無完人?!笔澜缟蠜]有十全十美的人,名人能人也會有其失意之時。①世界體操名將李寧曾被人們譽為“體操王子”,曾在世界杯賽上一人包攬五枚金牌。曾幾何時,1988年漢城奧運會上,他連連失誤,甚至從鞍馬上掉下來。②世人皆知,三國時期一員大將敗走麥城,最后連身家性命都丟了,這就是曾過五關斬六將、威名赫赫的關云長。③世人矚目的第一屆國際應氏杯圍棋賽,人們都把希望寄托在聶衛(wèi)平身上。他曾在中日圍棋對抗賽中取得十一連勝的佳績,堪稱當代棋圣。然而,此次在新加坡鏖戰(zhàn)卻遭敗績。由此可見,我們對待人和事,要看主流,要看整體,而不能以瑕掩瑜,這樣才是客觀全面的。
上面三段話用了三個事例,共同論述了一個觀點。試對三個事例材料的文字表述進行改動。要求:A、每則材料概括成一個短句,B、所概括的句子要用相同的句式,C、每句限15字以內(nèi)。
七、作文(60分)
植物學家考察阿爾卑斯山脈的植被后,發(fā)現(xiàn)了一個奇怪的現(xiàn)象:最近100年來,許多山底牧場上開放的花已經(jīng)開到了海拔2000米的雪帶上,而原先雪帶上的植物則超過雪帶向更高處攀登。植物學家研究了有關科學文獻發(fā)現(xiàn),造成這種情況的主要原因是阿爾卑斯山地區(qū)的氣溫逐漸升高,這些適宜在低氣溫環(huán)境里生長的植物為了尋找適宜的溫度,不得不向更高的山上“攀登”。植物學家還發(fā)現(xiàn),它們的生命力要比以前還強盛得多。
這是一個十分有趣的現(xiàn)象。許多植物自身都有對自然界靈敏的反應,并且不斷調(diào)整自身的生存狀態(tài)。如干旱可讓植物的根深扎于泥土中,風力大的地區(qū)的植物長勢更牢固,生長快的植物材質松軟,生長慢的植物材質堅硬…… 植物的生命如此,人也一樣。請你以“生存哲學”為話題寫一篇文章。立意自定,文體自選,題目自擬,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