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2006年六校高三聯(lián)考語文試題1

字號:

(本卷滿分150分 考試用時150分鐘)
    本試卷分第Ⅰ卷(選擇題)和第Ⅱ卷(非選擇題)兩部分;共150分。第Ⅰ卷的答案用2B鉛筆涂寫在答題卡上??荚嚱Y(jié)束,將答題卷和答題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選擇題 共30分)
     一、(12分,每小題3分)
    1、下列句中沒有錯別字的一組是 ( )
    A、他們的全家合唱,為晚會憑添了幾分溫馨。
    B、生活的煩惱,把他的心絞得沒有片刻安寧。
    C、書寫應避免筆畫增減,形近相混,部位錯亂等錯誤。
    D、公安戰(zhàn)士是人民的衛(wèi)士,他們的事業(yè)是無尚光榮的事業(yè)。
    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橫線處的詞語,最恰當?shù)囊唤M是( )
    ① 這幾句很有刺激性的話使他感到十分 ,臉上頓時泛起兩朵紅云。
    ② 《激情燃燒的歲月》播
    出前并未 宣傳,播出后卻成了人們的一個熱門話題。
    ③ 暴雨過后,山洪從山上 而下,濁浪卷著泥沙,氣勢洶洶,簡直要把山莊吞掉一樣
    A、難看 大事 奔流 B、難堪 大肆 奔瀉
    C、難堪 大事 奔瀉 D、難看 大肆 奔流
    3、下列各句中,加點的成語使用不恰當?shù)囊豁検?( )
    A、一段時間以來,保暖內(nèi)衣的廣告絡繹不絕,面對近百個品質(zhì)、價格參差不齊的品牌,消費者如霧里看花。
    B、他在失火現(xiàn)場搶救群眾財產(chǎn)時,發(fā)現(xiàn)一些不法分子順手牽羊,偷走不少貨物。
    C、在廣袤無垠的宇宙中,不知有多少秘密等待我們?nèi)ヌ剿?,去發(fā)現(xiàn)。
    D、這份新聞背景材料信息豐富,平鋪直敘,得到了新聞部主任的贊揚。
    4、下列各句中,沒有語病的一句是( )
    A、讀他的文章時使人感到如行云流水般自然流暢。
    B、改革開放以來,我們的國家沿著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方向闊步前進,取得了豐碩的成果。
    C、能抵抗誘惑、追求更遠大的目標,克制自己的孩子,今后會表現(xiàn)得更有自信,也更能面對挫折。
    D、藝術(shù)家們?yōu)閻勖乐乃ぐl(fā),以自己特有的方式表現(xiàn)世界,來體現(xiàn)自己對美的認識。
    二、(9分,每小題3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5-7題。
    漢語的無奈
    李國文
    我很欽佩前人想像力之豐富,把埃及法老的陵寢譯成“金字塔”,把天主教和基督教的標志譯成“十字架”。不僅符合嚴復“信、達、雅”的譯文要求,而且充分體現(xiàn)出漢字的象形功能。我也很詫異時下翻譯家應急能力之不足,對于紛至沓來的新事物,表現(xiàn)得束手無策。所以,報紙、刊物、書本,特別是電視,“VCD”、“DVD”、“SVD”,除專業(yè)工作者,誰都搞不清楚是什么東西的洋文,一個勁兒地襲擊過來,更甭說什么“卡拉OK”、什么“BP機”,不倫不類地混跡漢字之中。如果造字的老祖宗倉頡再世,看到這些洋字碼堂而皇之夾在方塊字中間,一定會發(fā)出九斤老太之憾吧?
    漢語擁有五千年的使用歷史,擁有差不多占全球四分之一人口的使用者,是世界有力的語種之一。在與外部世界交流的過程中,不應該,也不可能存在對應上的困難。其浩如煙海的字詞語匯,其豐厚廣博的文化積累,其涵蓋世象萬物的充分表現(xiàn)力,幾乎沒有它不可轉(zhuǎn)譯的東西。我不相信,漢語到了這等無奈的地步,成了拉丁字母和阿拉伯數(shù)字隨意馳騁的天下,長此以往,漢字不將成為一種大雜燴的文字了嗎?
    漢字除了講究自身架構(gòu)的美外,還很在乎通篇謀劃的美,弄兩個不三不四的洋字雜在其中,實在大煞風景。漢字的方塊字特點,對于外來語,從來是不大親和的。全世界都稱“TV”,漢語卻說“電視”;曾經(jīng)音譯的“萊塞”或“鐳射”,終于還是被“激光”壓倒了。即使非用不可的外來語,國人也會努力使其本土化,成為漢字狀態(tài)。例如“冰淇淋”、“咖啡”,采取意音并譯;或直接音譯,如古人譯“葡萄”、“菠蘿”、“胡同”、“涅槃”一樣。其實,中古時期,那些翻譯佛教經(jīng)籍的僧人,比起現(xiàn)在翻譯電器名稱的語文專家要困難得多。但他們寧肯造字,也絕不在漢字中夾用梵文,破壞方塊字的完整之美。我敢冒昧地猜測,那些能夠忍受漢字中夾雜洋字碼者,十之八九,毛筆字肯定寫得不怎么樣。正是由于他們對書法的一竅不通,才出現(xiàn)不用“世貿(mào)組織”,而用“WTO”,用“DNA”而不用“遺傳基因”等別扭情況。
    像“功夫”,像“豆腐”,傳到西方去,成了他們的外來語,但人家采取直接音譯的辦法,而不是把漢字嵌在英文或法文當中,難道不能引發(fā)我們一些思考嗎?因此,夾用外國字母,不僅僅是文字的規(guī)范化問題,書面的形象美觀問題,更大程度上,是關乎一個國家、一個民族自身的文化尊嚴,是絕不應該等閑視之的。
    5、對第三段中“漢字的方塊字特點,對于外來語,從來是不大親和的”一句,理解不準確的一項是( )
    A、漢字書寫講究章法美,章法美的要求,排斥中間夾雜洋字。
    B、漢字講究自身的構(gòu)架美,與拼音文字無法實現(xiàn)形體審美的和諧。
    C、夾雜洋字的視覺感受,如同吃米飯嚼著硌牙沙子的感覺一樣。
    D、音譯不如音意并譯,音意并譯不如意譯,意譯是洋字漢化的主要途徑。
    6、結(jié)合全文看,對“漢語的無奈”理解錯誤的一項是( )
    A、漢字具有涵蓋萬物的巨大表現(xiàn)力,幾乎沒有它不可轉(zhuǎn)譯的東西。
    B、迅速提高今之譯者的能力是當務之急,又是需要時日的事。
    C、長此以往,漢字將成為一種大雜燴的文字,很多人卻等閑視之。
    D、一些人麻木到忘記了國家、民族自身文化尊嚴的程度,卻還振振有詞,我行我素。
    7、下列敘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
    A、金字塔、十字架、電視、激光等譯法,充分體現(xiàn)出漢字的方塊字特點和譯者的責任感。
    B、毛筆字寫得不怎么樣的譯者,必會容忍漢字中夾雜洋字碼的現(xiàn)象。
    C、充分發(fā)揮漢字詞匯的表現(xiàn)力,盡早改變拉丁字母和阿拉伯數(shù)字在譯文中隨意馳騁的現(xiàn)象。
    D、應該想一想:為什么傳到西方去的漢語,并不見漢字夾嵌在英文或法文當中的現(xiàn)象。
    三、(9分,每小題3分)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題。
    羅復仁,吉水人。少嗜學,陳友諒(元末起義軍首領)辟為編修。已,知其無成,遁去。謁太祖于九江,留置左右。從戰(zhàn)鄱陽,赍蠟書諭降江西未下諸郡。從圍武昌。太祖欲召陳理降,以復仁故友諒臣也,遣入城諭,且曰:“理若來,不失富貴”。復仁頓首曰:“如陳氏遺孤得保首領,俾臣不食言于異日,臣死不憾。”復仁入城見理曰:“大兵所向皆摧,不降且屠,城中民何罪?”理聽其言,遂率官屬出降。
    已,復使擴廓(明初西北地方軍事割據(jù)首領)。前使多拘留,復仁議論慷慨,獨得還。洪武元年擢編修,復偕主事張福往諭安南(明時貴州屬地名)還占城(古南海國名)侵地。安奉詔,遺復仁金、貝、土產(chǎn)甚厚,悉卻不受,帝聞而賢之。
    三年置弘文館,以復仁為學士,與劉基同位。在帝前率意陳得失,嘗操南音。帝顧喜其質(zhì)直,呼為“老實羅”而不名。間幸其舍,負郭窮巷,復仁方堊(è,粉墻用的白土)壁,急呼其妻抱杌(wù,矮凳)以坐帝。帝曰:“賢士豈宜居此。”遂賜第城中。天壽節(jié)制《水龍吟》一闕以獻。帝悅,厚賜之。尋乞致仕。陛辭,賜大布衣,題詩衣襟上褒美之。已,又如至京師,奏減江西秋糧。報可。留三月,賜玉帶、鐵拄杖、從墩、裘馬、食具遣還,以壽終。(節(jié)選自《明史》列傳第二十五)
    8、指出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組( )
    謁太祖于九江,置之左右 遣入城諭,且曰:“理若來,不失富貴?!?BR>    冰,水為之,而寒于水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辭。
     天壽節(jié)制《水龍吟》一闕以獻 題詩衣襟上褒美之
     斂貲財以送其行 況吾與子漁樵于江渚之上
    9、下列句子中都能說明羅復仁性格“質(zhì)直”的一組( )
    ① 如陳氏遺孤得保首領,俾臣不食言于異日,臣死不憾。
    ② 在帝前率意陳得失,嘗操南音。
    ③ 陳友諒辟為編修,已,知其無成,遁去。
    ④ 安奉詔,遺復仁金、貝、土產(chǎn)甚厚,悉卻不受。
    ⑤ 大兵所向皆摧,不降且屠,城中民何罪?
    ⑥ 復仁方堊壁,急呼其妻抱杌以坐帝。
    A、①③④⑥ B、①②④⑥ C、②③④⑤ D、②④⑤⑥
    10、下列對原文內(nèi)容的分析與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
    A、羅復仁地位尊崇,忠于職守,敢于直言,性格本性正直;朱元璋對他也是榮寵有加,多所褒獎。
    B、羅復仁雖然也被陳友諒任用,但在認識到陳友諒難以成就大業(yè)后,就離開了。
    C、招降陳理,羅復仁以形勢所趨、民生所求曉喻之,終不辱使命。
    D、羅復仁出使擴廓以及往諭安南,最后都是以大功告成,從而有力地捍衛(wèi)了中央政權(quán)的威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