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考研政治沖刺:考研政治理論輔導038

字號:

認識發(fā)生的現實基礎
    1.認識以實踐為基礎認識來源于實踐,以實踐為基礎。實踐的觀點是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首要的基本觀點。實踐觀也是整個馬克思主義哲學最顯著、最根本的特征。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實踐在整個人類的認識過程中處于基礎地位,并起著決定的作用。
    (1)實踐是認識的基礎,對認識的產生和發(fā)展起決定作用。這表現在實踐是認識的來源,實踐是認識發(fā)展的動力,實踐是認識的目的,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標準。
    (2)實踐是認識過程的兩次飛躍的基礎與前提。從認識的辯證發(fā)展過程來看,認識是有周期的,在每個周期內認識都要經歷從實踐到認識,再由認識回到實踐的兩次飛躍的過程。整個第一次;飛躍以實踐為基礎和前提條件,而認識過程的第二次飛躍作為從認識到實踐的過程,以實踐為自己的目的和歸宿,并在新的實踐的基礎上又開始新的認識過程,可見這兩次飛躍的基礎仍然是實踐。
    而對一個復雜事物的認識過程往往需要經過多次反復的過程,對整個宇宙的認識則往往需要經過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的過程,整個認識過程的決定性力量和重要環(huán)節(jié)就是實踐。
    (3)實踐還是真理的發(fā)現、發(fā)展和檢驗的基礎。真理作為正確的認識,它只能來自于實踐,人們進一步發(fā)展真理也是由于實踐需要的推動,而實踐又是人們檢驗真理的標準。
    可見,實踐還是整個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基礎。
    2.兩條根本對立的認識路線:
    在認識論上兩條根本對立的認識路線是反映論和先驗論。反映論是唯物主義認識路線,這種認識論堅持認為認識是從物到感覺、思想的過程,把人的認識看成是對客觀物質世界的反映。一切唯物主義都堅持反映論。
    但是唯心主義則都堅持先驗論,先驗論認為人的認識可以先于實踐認識而產生。唯心主義先驗論所遵從的認識路線是從感覺、思想到物的認識路線,它完全否認了物質世界是認識的源泉,否認了物質的本原性和第一性(2000年理科多選題第18題考查過)。
    反映論和先驗論就構成了兩條根本對立的認識路線,實際上是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兩大哲學基本派別在認識論領域中的反映。
    認識的結構與本質
    認識的結構主要包括認識主體、認識客體與認識中介三部分。認識主體是指具備實踐和認識能力,從事實踐和認識活動的人。主體既包括人們的主觀意識,又包括人們的肉體,是作為一個完整的人而存在,因此是主觀和客觀的統(tǒng)一,不等于主觀。認識客體是指進入人類實踐和認識范圍內的事物,既包括物質的對象,也包括精神的對象,也不等于客觀,因而主體和客體的關系不等于主觀和客觀的關系。
    認識的主體和客體存在著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關系,存在著實踐關系、認識關系、價值關系和審美關系等。主要表現為雙重的關系:改造和被改造的關系與認識和被認識的關系。實踐關系是主體在物質形式上改造客體以及客體被主體改造的關系。主體按照自己的目的實現對客體的改造,把自己的目的、能力和力量物化為現實的東西,創(chuàng)造出單純的自然進化所不能產生的東西,即人化自然。同時也發(fā)生著主體反映客體的認識關系。在主體和客體的認識關系中,客體反映在人腦中經過加工改造而取得觀念形式。主體和客體的認識關系,是從屬于實踐關系的,而且是在實踐關系的基礎上產生和發(fā)展的。(1998年理科論述題第27題考查過)
    認識的本質,即認識是在實踐基礎上的主體對客體的能動反映。首先,認識是一個反映過程。
    客觀物質世界是第一性的,人們的認識是對物質世界的反映。其次,認識又是一個能動的反映過程。人的認識過程不是機械的、消極的、照鏡子式的反映,而是一個能動的認識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