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濕藥——廣藿香

字號(hào):

l. 化濕醒脾——用于濕滯中焦證。
    本品芳香辛散而不峻烈,微溫化濕而不燥熱,入脾胃肺經(jīng),具有良好的芳化濕濁、醒脾健胃之功效。治濕濁內(nèi)阻、中氣不運(yùn)所致脘腹痞悶、少食作嘔、神疲體倦等癥,每與蒼術(shù)、厚樸等同用,如不換金正氣散。
    2. 化濕解暑——用于暑濕證及濕溫證初起。
    本品有化濕醒脾、和中止嘔、解暑發(fā)表之功,常用于暑濕證及濕溫證初起。
    (1)治暑月外感風(fēng)寒、內(nèi)傷生冷之惡寒發(fā)熱、頭痛脘悶、嘔惡吐瀉。常與紫蘇、厚樸、半夏等同用,如藿香正氣散。
    (2)治濕溫證。若為濕溫初起、邪漫三焦,常與白豆蔻、杏仁、黃芩等同用;若治濕溫時(shí)疫、邪在氣分,證屬濕熱并重者。常與黃芩、滑石、茵陳蒿等同用,如甘露消毒丹。
    3. 止嘔——用于嘔吐。
    本品既善化濕,又能和中止嘔,用于嘔吐,對(duì)濕濁中阻者尤為適宜。
    (1)治濕濁中阻之嘔吐。單用即可,如與半夏配伍則效果更佳。
    (2)治寒濕嘔吐。常與丁香、白豆蔻等同用。
    (3)治濕熱嘔吐。常與黃連、竹茹等同用。 考試大網(wǎng)站整理
    (4)治妊娠嘔吐。常與砂仁、蘇梗等同用。
    (5)治脾胃虛弱之嘔吐。常與黨參、白術(shù)同用。
    此外,本品還可用治表證夾濕之證等。
    用法:藿香葉偏于發(fā)表;藿香梗偏于和中。鮮藿香解暑之力較強(qiáng),夏季泡湯代茶,可作清暑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