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田縣橫乎地區(qū)的“做雪屋”(新年活動之一):做一個縱橫2米左右的雪屋, 中間設一祭壇祭拜水神。入夜,幾個孩子在雪屋里,喝甜酒、吃甜餅。舊時有關在小屋(稱新年小屋)里縮減飲食,過避邪生活的風俗,現(xiàn)在日本中部以東地區(qū)仍非常盛行。 經(jīng)過演變,如今成了孩子們的一種快樂儀式。
札幌的雪祭(2月第1個星期五、星期天):在舉行雪祭的日子里,以動物、神話及傳說等為題材,排列著大小各種雪像。通常是在札幌的大街公園里舉行。
博多的“頓達節(jié)”(5月3日15日):所謂“頓達”,是荷蘭Zongdag之訛,休假的意思?;b成神話里的神仙騎著馬或者穿著盛裝的孩子站在彩車上,成群結(jié)隊、熱鬧非凡地通過市街。此外還舉行形形色色的文藝演出。
成人節(jié),勉勵青年,使年滿十八歲的青年意識到自己已長大成人今后要靠自己勇往直前。
京都的祗園祭(7月1日29日):這是八坂神社的祭禮,起源于9世紀末,為了祈求驅(qū)逐瘟疫。16日夜晚,城鎮(zhèn)的舊式家庭在屋檐下掛著神燈、青簾、鋪上席子、裝飾鮮花,豎起屏風,給節(jié)日增添光彩。用矛裝飾的彩車上,燈火通明,演奏著祗園樂曲。17日絢麗多彩的矛彩車的巡回,使節(jié)日氣氛達到高潮。
青森的“睡魔節(jié)”(8月3日至7日):肩上扛著大型的偶人、魚鳥蟲獸,或放在車上,含著笛子、大鼓的伴奏,一面發(fā)出吆喝聲,一面熱鬧地穿街走巷。夜里從里邊點上燈火,沉浸在幻想的氣氛之中。6日夜里到7日,把這些東西送上船,在海面上巡游,這景色真是值得一看。它是點綴青森地方夏日的風情詩這個活動名稱好象取自“想睡覺”一詞的詞干意為“睡魔”?!膀?qū)散睡魔”是這一 節(jié)日的發(fā)端。
仙臺的七夕節(jié)(8月6日8日):它是緣由七夕傳說的節(jié)日,全國都舉行七夕節(jié)活動,其中仙臺最為有名。家家戶戶豎起竹桿,上面掛著各具匠心的五彩詩箋或燕尾旗,爭相媲美。尤其是在商業(yè)街,豪華裝飾鱗次櫛比,凝聚著各種情趣,加深了節(jié)日氣氛。
秋田的午燈節(jié)(8月5日至7日):這是秋田市舉行的七夕節(jié)的活動,意欲驅(qū)散一年里的睡魔,以免妨礙工作。在一根長長的粗竹子上,橫系上幾根竹子,掛上46個或者48個燈籠,然后在頭上,肩上或掌上保持平衡,反復豎立。年輕人還隨著大鼓的伴奏獻技,做到粗竹子不倒下,以此互比高低。
德島的阿波(8月15日至18日);據(jù)說起源于18世紀末期,當時百姓以跳 舞慶祝諸候進城。隨著三弦琴、大鼓笛子的伴奏,不論男女都穿著輕便單和服跳舞。舞蹈簡單、活潑、用手打著拍子,舞步輕松有趣,全市居民盡情歡跳,通宵達旦。
長崎的重陽節(jié)(10月7日至9日);這是諏訪神社的祭禮。所謂“重陽”指明歷9月9日,緣由于中國的重陽節(jié)(據(jù)說9為陽數(shù),雨個9重復即為重陽)。在這個節(jié)日里,跳起中國式的蛇舞,令人想起閉關自守時代的開港地長崎的風土人情。
京都的時代節(jié)(10月22日);這是平安神宮的祭禮。將京都成為首都后 1000多年來的風俗習慣按各個不同的風貌列隊展現(xiàn),使人感到好象親眼目睹日本歷史畫卷的無比美麗。
男鹿半島的“驅(qū)懶節(jié)”(12月31日);這是自古在男鹿半島上流傳的奇特的民間活動。青年們戴著假面具,身穿用稻草做成的短蓑衣,扮成鬼怪的模樣,手持紙糊的菜刀、棍棒、草袋等,串門走戶,以此告誡懶漢們?!膀?qū)懶”一詞由日語“生身剝”轉(zhuǎn)化而來,所謂“生身”是指老在爐邊烤火皮膚上出現(xiàn)黑紅色斑痕,也指生有這種斑痕的懶漢。
札幌的雪祭(2月第1個星期五、星期天):在舉行雪祭的日子里,以動物、神話及傳說等為題材,排列著大小各種雪像。通常是在札幌的大街公園里舉行。
博多的“頓達節(jié)”(5月3日15日):所謂“頓達”,是荷蘭Zongdag之訛,休假的意思?;b成神話里的神仙騎著馬或者穿著盛裝的孩子站在彩車上,成群結(jié)隊、熱鬧非凡地通過市街。此外還舉行形形色色的文藝演出。
成人節(jié),勉勵青年,使年滿十八歲的青年意識到自己已長大成人今后要靠自己勇往直前。
京都的祗園祭(7月1日29日):這是八坂神社的祭禮,起源于9世紀末,為了祈求驅(qū)逐瘟疫。16日夜晚,城鎮(zhèn)的舊式家庭在屋檐下掛著神燈、青簾、鋪上席子、裝飾鮮花,豎起屏風,給節(jié)日增添光彩。用矛裝飾的彩車上,燈火通明,演奏著祗園樂曲。17日絢麗多彩的矛彩車的巡回,使節(jié)日氣氛達到高潮。
青森的“睡魔節(jié)”(8月3日至7日):肩上扛著大型的偶人、魚鳥蟲獸,或放在車上,含著笛子、大鼓的伴奏,一面發(fā)出吆喝聲,一面熱鬧地穿街走巷。夜里從里邊點上燈火,沉浸在幻想的氣氛之中。6日夜里到7日,把這些東西送上船,在海面上巡游,這景色真是值得一看。它是點綴青森地方夏日的風情詩這個活動名稱好象取自“想睡覺”一詞的詞干意為“睡魔”?!膀?qū)散睡魔”是這一 節(jié)日的發(fā)端。
仙臺的七夕節(jié)(8月6日8日):它是緣由七夕傳說的節(jié)日,全國都舉行七夕節(jié)活動,其中仙臺最為有名。家家戶戶豎起竹桿,上面掛著各具匠心的五彩詩箋或燕尾旗,爭相媲美。尤其是在商業(yè)街,豪華裝飾鱗次櫛比,凝聚著各種情趣,加深了節(jié)日氣氛。
秋田的午燈節(jié)(8月5日至7日):這是秋田市舉行的七夕節(jié)的活動,意欲驅(qū)散一年里的睡魔,以免妨礙工作。在一根長長的粗竹子上,橫系上幾根竹子,掛上46個或者48個燈籠,然后在頭上,肩上或掌上保持平衡,反復豎立。年輕人還隨著大鼓的伴奏獻技,做到粗竹子不倒下,以此互比高低。
德島的阿波(8月15日至18日);據(jù)說起源于18世紀末期,當時百姓以跳 舞慶祝諸候進城。隨著三弦琴、大鼓笛子的伴奏,不論男女都穿著輕便單和服跳舞。舞蹈簡單、活潑、用手打著拍子,舞步輕松有趣,全市居民盡情歡跳,通宵達旦。
長崎的重陽節(jié)(10月7日至9日);這是諏訪神社的祭禮。所謂“重陽”指明歷9月9日,緣由于中國的重陽節(jié)(據(jù)說9為陽數(shù),雨個9重復即為重陽)。在這個節(jié)日里,跳起中國式的蛇舞,令人想起閉關自守時代的開港地長崎的風土人情。
京都的時代節(jié)(10月22日);這是平安神宮的祭禮。將京都成為首都后 1000多年來的風俗習慣按各個不同的風貌列隊展現(xiàn),使人感到好象親眼目睹日本歷史畫卷的無比美麗。
男鹿半島的“驅(qū)懶節(jié)”(12月31日);這是自古在男鹿半島上流傳的奇特的民間活動。青年們戴著假面具,身穿用稻草做成的短蓑衣,扮成鬼怪的模樣,手持紙糊的菜刀、棍棒、草袋等,串門走戶,以此告誡懶漢們?!膀?qū)懶”一詞由日語“生身剝”轉(zhuǎn)化而來,所謂“生身”是指老在爐邊烤火皮膚上出現(xiàn)黑紅色斑痕,也指生有這種斑痕的懶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