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險辭典:切勿忽視保費的時間成本

字號:

在此前幾期中,詳細討論了意外險和壽險的保額確定問題。在保額和保費中取得一個平衡,絕非容易的事情?!盀槭裁匆敲促M心,不是有那種不花錢到期返還所有保費的壽險和意外險嘛?”有朋友問我。
    的確,在保險產(chǎn)品中,的確有這么一類看似不花錢的品種,用專業(yè)名詞來說,就是返還型保險,與之對應我們之前提到的那些投保后若不出險就看似“打了水漂”的,則被稱為消費型保險。既然返還型保險“看上去很美”,那么為何我們之前還要用大量消費型保險來討論保額的確定問題呢?關鍵就在于,返還型保險的確看上去很美,但是距離完美還有距離。
    返還型保險相比消費型保險,其的缺點就在于過高的現(xiàn)金流占用問題。以某款返還型意外險為例,20萬元的基本保額,若投保20年按照15年繳費,每年需要繳納3000元。若改而選擇一款純消費型意外險,那么按照每年繳費計算,年保費不過400-500元。
    是的,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返還型保險雖然具有返本的巨大優(yōu)點,但卻是以犧牲大量金錢的時間價值為代價的。要弄明白這個問題,就必須明了時間價值這個理財決策中的重要觀念。
    在2008年,很多的人都學到了一個基本的概念:今年的100元和明年的100元是不盡相同的,由于高企的CPI速度,今年的100元到了明年可能實際購買力只有92.59元了 (按照8%的CPI年增速計算)。這就是金錢的時間價值的一種體現(xiàn)。
    當然,即使目前物價平穩(wěn),CPI的增速是零,今年的100元和明年的100元依然是不同的。今年我有100元,在銀行存一個一年期定期存款,那么到明年這時候連本帶利可以拿回103.87元,比明年的100元可要多3.87元。可別小看這3.87元的利息差距,時間越久或者收益率越高,那么屆時的差距可就越大。今年的100元和5年后的100元會有多大差距?按照最新的存款利率,100元存五年后連本帶利可以拿回127.9元,比5年后的100元要整整多27.9元。
    顯然,如果今年你給別人100元,別人答應5年后還給你100元,你絕不能認為自己毫無損失。由于失去了將這100元存銀行的機會,所以因此喪失了隨之獲得27.9元利息的機會,即使只按照定期存款來計算,你將這錢借給別人5年的時間成本就達到27.9元——若你有幸買到一個年回報8%的投資產(chǎn)品,那么相應的時間成本就高達46.93元。
    明白了時間成本的道理,自然明白保險沒有免費午餐。所謂的返還型保險,雖然最終會將所有支付的保費返還給投保者,但因為這往往是若干年甚至十數(shù)年后的事情,所以你喪失了從這筆保費獲得收益的權利,這相應的時間成本才是你真正為這筆保險支付的代價。
    明白了這個道理,其實要自己組合一個返還型保險也非難事。比如說我們要構建一個10年期的返還型壽險,那么我們需要找到兩樣東西:1)一款10年期消費型壽險,比如某款提供50萬元保額的定期壽險,10年期的話一次性繳費6100元;2)一個可以提供10年保證回報的投資產(chǎn)品。目前中國沒有10年期定期存款,不過為了做演示,我們就假設可以找到10年期的類似存款產(chǎn)品,年單利亦為5.58厘,即100元存款十年后連本帶息可拿到155.8元。有了這兩樣東西,一款返還型的保險就很容易可以推出了:這是一款一次性繳納17031.90元的返還型保險,你買了這款保險之后將為你提供連續(xù)10年50萬元保額的壽險保障,而10年之后你還將可以一次性獲得所有保費的返還。
    這款保險產(chǎn)品是如何運作的呢?很簡單,獲得了17031.90元保費之后,我們拿出其中的6100元去購買消費型定期壽險,剩下的10931.9元則買5.58厘單利的10年期投資產(chǎn)品,這樣10年后10931.9元將變回17031.90元,便可返還給投保者了。
    當然,這樣一款產(chǎn)品作為推出者是一分錢都賺不到的。實際上保險公司在運作時或是會提高保費,或者通過更高的收益率來進行彌補。比如若保險公司設定保費為18000元,則剔除6100元后的部分10年后可變?yōu)?8540.2元,拿出18000元返還給投保者,剩下的540.2元便可成為利潤;又比如保險公司還是收取17031.90元保費,但是其可以實現(xiàn)6.5厘的單利投資水平,那么剔除6100元后的部分10年后可變?yōu)?9635元,拿出18000元返還給投資者后,剩下的1635元便是利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