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識記古詩文中的“度”和“渡”

字號:

如何識記古詩文中的“度”和“渡”
    在檢查學生默寫古詩文時,發(fā)現(xiàn)有些學生總是記錯“度”和“渡”,據(jù)調查能寫對的學生也是死記硬背的。這說明學生沒有從根本上弄清這兩個字的用法,以至于不能正確識記。
    “度”和“渡”是古今字,先有“度”后有“渡”,在“渡”之前,凡是表示“過”的意思,一概用“度”?!岸伞弊殖霈F(xiàn)后,“度”所承擔的任務,一部分轉給了“渡”字,其中“濟”這一義項,由“渡”承擔,這一意義上的區(qū)別,可以幫助識記古詩文中的“度”和“渡”。
    例:①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王之渙《涼州詞》)
    ②木落雁南度,北風江上塞。(孟浩然《早塞江上有懷》)
    ③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木蘭詩》)
    ④長風幾萬里,吹度玉門關。(李白《關山月》)
    ⑤纖云弄巧,飛星傳恨,銀漢迢迢暗度。(秦觀《鵲橋仙》)
    ⑥茅飛渡江灑江郊,高者掛胃長林梢。(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⑦將登太行雪滿山,欲渡黃河冰塞川。(李白《行路難》)
    ⑧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游。(李白《渡荊門送別》)
    ⑨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諸葛亮《出師表》)
    ⑩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李清照《如夢令》)
    以上幾個例句中,“度”和“渡”都是“過”的意思,例句①至⑤不是過江過河與水無關皆用“度”,例句⑥至⑩有渡水之意皆用渡。例句⑤中之所以用“度”,應是古人已經(jīng)有了一定的天文學知識,知道“銀河”名雖為“河”其實無水,故用“度”。
    按照上述方法,即使是沒有學過的古詩文,也能分清該用“度”還是“渡”了。
    舉例如下:
    ①飲馬(du)秋水,水寒風似刀。(王昌齡《塞下曲》)
    ②云霞出海曙,梅柳(du)江春(杜審言《和晉陵陸丞早春游望》)
    ③道遇水,定伯令鬼先(du)……定伯自(du)。(干寶《宋定伯捉鬼》)
    例句①中(du)后接“秋水”故應填“渡”。
    例句②意思是早春渡江而來,為新梅綠柳染上了一層淡綠,因“過”的是“江”,用“渡”。
    例句③中宋定伯“過”的是“河”與水有關,也用“渡”。
    ④今年歡笑復明年,秋月春風等閑(du)(白居易《琵琶行》)此句過的是時間,故應為“度”。
    ⑤邊庭飄搖那可(du),絕域蒼茫更何有!(高適《燕歌行》)⑥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du)陰山。(王昌齡《出塞》)
    例句⑤⑥中都與水無關,故應為“度”。
    另外,指“停船處”,皆用“渡”。
    ①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韋應物《滁州西澗》)
    ②荒城臨古渡,落日滿秋山。(王維《歸篙山作》)
    ③渡頭馀落日,墟里上孤煙。(王維《輞川閑居贈裴秀才迪》)
    ④④高風漢陽渡,初日郢門山。(溫庭筠《送人東游》)
    (漢陽渡:古渡口名,在今湖北省漢陽,這兩句詩寫出了舟行迅疾,從漢陽出發(fā)很快就能抵達郢門山)
    需要注意的是,現(xiàn)代漢語中,“度”和“渡”的用法與古詩詞中有所不同。在現(xiàn)代漢語中,“度”和“渡”逐漸形成了這樣的分工:“度”的對象是時間,如“度日如年”、“度假”等,“渡”的對象是空間,如“橫渡長江”、“擺渡”、“渡過難關”。要區(qū)別二者之間的用法,有一個簡單的方法:“度”是自然而然的,非度不可的,比如春節(jié)到了,你不想度也得度春節(jié);而“渡”則須是主觀努力,沒有船就不能渡河。要“渡過難關”也得群策群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