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法碩指導:法理學精選試題解析二十二

字號:

1.下列選項中,不屬于法律規(guī)則構成要素的是( )。
     A.假定
     B.行為模式
     C.法律后果
     D.概念
    【答案】 D
    本題考查的知識點是:本題主要在于區(qū)別法律規(guī)則的構成要素和法的構成要素。
    【考點分析】 本題主要考查對法的三要素和法律規(guī)則三要素的掌握情況。法的要素是指構成法的基本元素。法的要素包括:法律規(guī)則、法律原則和法律術語。
    法律規(guī)則是采取一定的結構形式具體規(guī)定人們的法律權利、法律義務以及相應的法律后果的行為規(guī)范,其邏輯結構分為假定(條件)、行為模式及法律后果三要素。A、B、C三項均屬于法律規(guī)則的構成要素,而不是法律的構成要素。
     2.對法律所體現(xiàn)的國家意志起最終決定作用的因素是( )。
     A.國家的歷史傳統(tǒng)
     B.國家的階級結構
     C.國家政權的組織形式
     D.一定的社會物質生活條件
    【答案】 D
    本題考查的知識點是:馬克思主義法的本質觀
    【考點分析】 本題關鍵要考查馬克思主義法的本質觀,也即法的規(guī)律性與法的國家意志性的關系問題。馬克思主義法學認為法是一種特殊的社會規(guī)范,其特殊性首先表現(xiàn)在其國家意志性,即法是由國家制定或認可的。誠然國家的歷史結構、國家的階級結構和國家政權的組織形式都對法律所體現(xiàn)的國家意志有這樣或那樣的作用和影響,然而法的內容是由一定的社會物質生活條件決定的,法律所體現(xiàn)的國家意志最終要受到客觀經濟規(guī)律的制約。法是一種意志,意志是什么?又從何而來呢?意志是一種有目的的意識,是主體的思維活動。按照馬克思的觀點,社會意識由一定的社會存在所決定。法作為上層建筑的組成部分,也是以經濟基礎為核心的物質生活條件決定的。(物質生活條件可以分為兩類:一是有生命的個人生存必須具備的自然條件,包括:地質、地理、氣候條件及其人們所遇到的其它條件;另一類是人們自己活動所創(chuàng)造的條件,包括物質資料的生產、新需要的產生、人口的生產以及由需要和生產方式決定的人們之間的物質聯(lián)系。)所以,從根本上看,法是由社會物質生活條件決定的。法體現(xiàn)了國家與社會的關系。法作為一種社會現(xiàn)象,有自己存在的社會依據。從根本上說,立法者不是在創(chuàng)造法律,而是在發(fā)現(xiàn)法律,表述法律。是將社會生活中客觀存在的包括生產關系、階級關系、親屬關系等在內的各種社會關系以及相應的社會規(guī)范、社會需要上升為國家的法律,并運用國家的權威力量予以保護。所以,法的本質存在于國家和社會的對立統(tǒng)一的關系中。
     3.最早依法建立和維護代議制民主制度的法律是( )。
     A.奴隸制法
     B.封建制法
     C.資本主義法
     D.社會主義法
    【答案】 C
    本題考查的知識點是:法的歷史類型及其內容和特點
    【考點分析】 是與社會歷史形態(tài)相聯(lián)系的概念,根據法所依賴的經濟基礎和階級本質的不同,對法所做的一種歷史分類。實質就是法的一種分類方式,標準:經濟基礎和階級本質。人類歷已經有的法的歷史類型形態(tài)包括:奴隸制法、封建制法、資本主義的法和社會主義的法。奴隸制法是人類歷最早出現(xiàn)的剝削階級類型的法,奴隸制社會的階級結構主要是奴隸主與奴隸兩個基本對立的階級,二者之間是赤**的剝削與被剝削、統(tǒng)治與被統(tǒng)治的關系。封建制法是封建地主階級意志的體現(xiàn),其意志內容是維護地主階級的土地私有和等級特權,保證對農民的剝削和壓迫。奴隸制法和封建制法的典型特征是特權和專制,不可能體現(xiàn)被統(tǒng)治階級的意志,也就不可能存在代議制民主制度。資產階級是以反對封建特權等級的面目出現(xiàn)的,資產階級法最早宣揚平等、自由、法治,鼓吹保障人權。資產階級法首創(chuàng)代議制民主制度,以表明它代表大多數(shù)人的利益,其本質仍然是剝削階級類型的法,代表資產階級的整體利益,但是至少在形式上,在人類社會最早建立和維護了代議制民主制。
     4.一個國家全部法律部門所構成的有機聯(lián)系的整體是( )。
     A.立法體系
     B.法律體系
     C.法學體系
     D.法系
    【答案】 B
    本題考查的知識點是:法律體系相關概念辨析
    【考點分析】 本題考查立法體系、法律體系、法學體系和法系這幾個相關概念之間的區(qū)別。立法體系一般有兩種含義1.享有立法權的國家機關制定的具有不同等級效力的各種規(guī)范性法律文件的體系。2.國家機關制定規(guī)范性法律文件的活動體系,即國家立法權的劃分體系(就是何種主體享有何種立法權限的問題)。法學體系,又稱法學分科的體系,即法學各個分支學科構成的有機聯(lián)系的統(tǒng)一整體。其中心問題是法學內部各分支學科的劃分。法系是指根據法的歷史傳統(tǒng)和外部特征的不同,對法所做的分類。凡屬于同一傳統(tǒng)的法律就構成一個法系。法律體系是指一國的部門法體系,即將一國現(xiàn)行的全部法律規(guī)范根據一定的標準和原則劃分成不同的法律部門,并由這些法律部門所構成的具有內在聯(lián)系的同一的整體。
     5.下列選項中,不屬于當代中國法律淵源的是( )。
     A.判決書
     B.地方性法規(guī)
     C.規(guī)章
     D.國際慣例
    【答案】 A
    本題考查的知識點是:當代中國的法律淵源
    【考點分析】 法律淵源是指法律的來源。法律淵源有正式淵源與非正式淵源之分;法律的正式淵源是指可以從官方法律文件中的明確條文形式中得到的淵源,即憲法、法規(guī)、行政規(guī)章、司法先例等。而法律的非正式淵源,是指那些具有法律意義,但尚未在正式法律文件中明文闡述或體現(xiàn)的資料和措施,如正義、原則、平等、道德信念、社會傾向等等。我國屬于大陸法系國家,當代中國法的正式淵源包括憲法、法律、行政法規(guī)、行政規(guī)章、地方性法規(guī)、地方政府規(guī)章、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特別行政區(qū)的規(guī)范性文件、經濟特區(qū)的規(guī)范性文件以及有關國際條約和慣例。當代中國法的非正式淵源包括習慣、案例、公平和正義的觀念和權威性的法學著作等。案例不同于判決書,案例屬于法律的非正式淵源但是判決書不是法的正式或非正式淵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