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工具江蘇旅游景點:靈巖山

字號:

靈巖山
    位于蘇州市城西南14公里處,面對太湖,山高海拔182 米。 山上多奇石,相傳靈巖塔前的“靈芝石”最為,故名“靈 巖山”。也因山石深紫,可制硯,又名硯石山。山南峭壁如城, 相傳吳王當(dāng)年曾在山上筑有石頭城,故亦名石城山。靈巖山向 有“靈巖秀絕冠江南”和“靈巖奇絕勝天臺”的美譽。 沿登山御道拾級而上,首先映入眼簾的是繼廬亭,取靈巖 山住持,一代名僧印光法師的別號繼廬而命名。亭柱上有一聯(lián) “大路一條,到此齊心向上;好山四面,歸來另眼相看”。再 上為迎笑亭,相傳始建于宋代,東坡居士曾在此笑迎釋友。順 道盤折再上,約200 步有“落紅亭”,靈巖也有“象山”之稱, 舊有“象王回顧落花紅”之句,故名。這里為觀日落之佳處。 亭東乃印光塔院,為印光和尚埋骨處。印光法師(1861~1940) 為近代佛教界泰斗、凈土宗一代宗師,東南亞印光派創(chuàng)始人, 對修建靈巖山寺功不可沒。落紅亭西有西施洞,相傳越王勾踐 與范蠡獻(xiàn)西施給吳王夫差于此等候,故名。后人在洞前建屋, 洞內(nèi)鐫刻觀音像,洞外種紫竹,所以又名“觀音洞”,香火頗 旺。落紅亭左折而上約300 余步,人稱“百步階”,為乾隆帝 登靈巖時所筑御道的一段,山勢陡峻。道旁有一方形磚砌之臺 為梁代靈巖山開山和尚智積衣缽塔,塔南有一巨石,形似烏龜, 昂首面向大湖,故有“烏龜望太湖”之說。石背鐫有“望佛來 ”三字,石上有腳印,人稱西施跡,據(jù)說西施常站在此石上眺 望故鄉(xiāng)。 過了百步階就到山頂靈巖寺。這兒就是吳王“館娃官”的 舊址。春秋后期吳越夫椒一戰(zhàn),越國大敗,越王勾踐和大夫范 蠡人吳充當(dāng)人質(zhì),居住石室之中,向夫差獻(xiàn)上越中美女西施。 吳王夫差特為她在靈巖山上建造行宮,銅鉤玉檻,奢侈無比。 吳人謂美女為娃,故名“館娃宮”。在公元前473 年,越王勾 踐從水路攻進(jìn)吳國時,把這富麗堂皇的館娃宮付之一炬,燒成 斷壁殘垣。東晉時有人在靈巖山吳宮遺址修建別業(yè)。后舍宅為 寺,南朝梁天監(jiān)二年(503 年)擴建為寺院,名“秀峰寺”。 唐代改稱靈巖寺。現(xiàn)存寺院規(guī)模宏大,為典型的中國佛教凈土 道場之一。靈巖山寺門前松柏參天,門額“靈巖山寺”為趙樸 初題寫。進(jìn)門便是天王殿,亦稱彌勒閣,殿中央供奉天冠彌勒, 背后供韋馱菩薩,兩側(cè)排列著四大天王。再進(jìn)為前院,院中有 池名硯池,池上架有“界清橋”,據(jù)說大雨后,橋東之水清, 橋西之水濁,故名。大雄寶殿高25米,寬20米,氣勢雄偉莊嚴(yán), 正中供奉釋迪牟尼佛巨像,迦葉、阿難兩弟子侍立兩旁,佛祖 背后為海島觀音,東西兩壁排列十六羅漢。大殿后壁供奉文殊、 普賢。大殿東側(cè)為塔院,靈巖塔又稱多寶塔,高34米,7級8面, 磚木結(jié)構(gòu)、樓閣式。始建于梁天監(jiān)二年(503 年),近年修繕 一新,游人可拾級登塔,極目遠(yuǎn)眺姑蘇景色。塔南有鐘樓,樓 高15.3米,為兩層木構(gòu)。上懸大鐘,下置地藏佛像。 靈巖山寺西部以花園為主,俗稱山頂花園。園內(nèi)浣花池相 傳西施于此泛舟采蓮。池西有石城,即山顛圍墻,相傳為吳王 闔閭所筑,以石砌成冰紋形。玩月他曾供西施玩月。吳王井呈 圓形,也為吳宮遺井,曾供西施照容。智積井八角形,梁代智 積和尚修浚,故名。井中泉水甘例,煮茗甚佳。井北砌有假山, 上有“長壽亭”,傳為西施梳妝之所。靈巖山的處位于靈 巖寺之西的琴臺,相傳西施操琴于此。 靈巖山南有采香涇,專為西施去香山采種香草之用,傳說 乃依吳王一箭所射的方向而開鑿,又名“一箭河”。山西南麓 有韓世忠墓。南宋抗金名將韓世忠和夫人梁紅玉合葬于此,墓 碑巨大,碑文長達(dá)13000余言,世所罕見。 靈巖山南麓香水溪北,百步小浜石橋東有清初詩人張永夫 之墓。山南約1公里有千年古鎮(zhèn)木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