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鑒定學:動物藥類——蘄蛇的鑒別

字號:

【性狀鑒別】
    呈圓盤形,盤徑17cm~34cm,全體具鱗片。頭在中央稍向上,呈扁三角形,吻端向上突出,習稱“翹鼻頭”。眼后至頸側有1條黑色斑塊,口寬大,上顎有1對毒牙。背部紅棕色,有24個灰白色菱方形斑紋,習稱“方勝紋”。腹部灰白,鱗片較大,有多數(shù)類圓形黑斑,習稱“連珠斑”。內(nèi)表面黃白色,可見脊椎骨及肋骨。尾部驟細而短,末端有一長三角形角質(zhì)鱗片,習稱“佛指甲”。氣腥,味微咸。
    【藥材蘄蛇】以頭尾齊全、條大、花紋明顯、內(nèi)壁潔凈者為佳。
    骨骼特征:鼻骨背面觀近長方形,前端略凹陷,后端鈍圓。額角近于正方形,長寬略相等。軀椎的棘突高,有的微后傾,前緣平直,后緣略向前凹。全部軀椎均具椎體下突,且同形呈尖刀形向后斜伸,尖端遠遠超出椎體后隆面。
    【顯微鑒別】
    取背鱗1片,用水裝置。觀察外表面:鱗片呈深棕色或黃棕色,密布*狀突起,乳突呈類三角形、類卵形或不規(guī)則形,內(nèi)含顆粒狀色素。此特征為本品粉末鑒定的重要依據(jù)。
    背鱗橫切面觀:部分真皮和表皮向外*狀突出,使外表面呈波浪形,突起部考,試大網(wǎng)站收集的真皮含較多色素。內(nèi)表面較平直,無*狀突起。
    粉末:淡黃色或黃白色。
    ① 角質(zhì)鱗片近無色或淡黃色,側面觀具半圓形或*狀突起;表面觀呈類圓形或類多角形隆起,復瓦狀排列,布有淡灰色或淡棕色細顆粒狀物。
    ② 表皮表面觀細胞界限不清楚,密布暗棕色色素顆粒,多聚集成不規(guī)則網(wǎng)狀或分枝狀。
    ③ 橫紋肌纖維較多,多呈薄片狀,邊緣較平直,有細密橫紋,明暗相間;橫斷面圓形或類橢圓形,有小孔或裂隙。
    ④ 骨碎片呈不規(guī)則碎塊,骨陷窩類圓或梭形,大多同方向排列,骨小管較細,有的表面可見細密的斜行交錯紋理。
    【成分】
    蛇體主含蛋白質(zhì)、脂肪、氨基酸等。頭部毒腺中含多量出血性毒,少量神經(jīng)性毒,微量的溶血成分及促進血液凝固成分。
    蛇毒為乳白色半透明的粘稠液體。主含凝血酶樣物質(zhì)、酯酶及三種抗凝血活酶。凝血酶樣(thrombine like)成分為糖蛋白,由17個氨基酸組成,分子量為33500,總糖量為13.2%,精氨酸酯酶,去纖酶等??鼓煞譃樘堑鞍祝?6個氨基酸組成,分子量20650,含糖量為2%。溶纖維蛋白成分為酸性蛋白,分子量24100.尚含鳥嘌呤核苷及微量元素Zn、Mn、Fe、Ca、Mg、Cu、Mo、Co、P、Si等。
    【理化鑒別】
    ① 聚丙烯酰胺凝膠蛋白電泳 具體方法和圖譜見烏梢蛇項下。結果:蘄蛇一級帶二條,二級帶三條,三級帶二條,其特征能區(qū)別于其他蛇類。
    ② 紫外光譜 粉末分別用石油醚和無水乙醇浸泡,具體方法見烏梢蛇項下。結果醚浸液在202.8nm,醇浸液在216.2、234.8、240.8、251.4、258.4nm處有吸收峰。其特征,能區(qū)別于其它常見蛇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