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題編號:012(大項目)
腰椎穿刺術(在醫(yī)學模擬人上示意操作)(12分)
⑴ 患者體位、姿勢正確(2分)
模擬人側臥于硬板床上,背部與床面垂直,頭向前胸屈曲,兩手抱膝緊貼腹部,使軀干成弓形,或由助手在考生對面一手挽住模擬人頭部,另一手挽住模擬人雙下肢國窩處并用力抱緊,使脊柱盡量后凸以曾寬椎間隙,便于進針
⑵ 穿刺操作正確(10分)
① 穿刺點選擇正確:以髂后上棘連線與后正中線的交會處為穿刺點,此處,相當于第3-4腰椎棘突間隙,有時也可在上或下一腰椎間隙進行(2分)
② 常規(guī)消毒皮膚正確:戴無菌手套、鋪洞巾,用2%利多卡因自皮膚到椎間韌帶作局部麻醉(2分)
③ 穿刺正確:術者用左手固定穿刺點皮膚,右手持穿刺針以垂直背部的方向緩慢刺入,針尖稍斜向頭部,成人進針深度約4-6cm,兒童約2-4cm.當針頭穿過韌帶與硬腦膜時,有阻力突然消失落空感,此時可將針芯慢慢抽出,既可見腦脊液流出(3分)
④ 測壓與抽放液:放液前先接上測壓管測量壓力。正常側臥為腦脊液壓力為70-180mmHg或40-50滴/分。撤去測壓管,收集腦脊液2-5ml送檢。如需作培養(yǎng)時,應用無菌操作法留標本。(2分)
⑤ 術后處理:術后將針芯插入后一起拔出穿刺針,覆蓋消毒紗布,用膠布固定,去枕平臥4-6小時。(1分)
試題編號:013(大項目)
骨髓穿刺術(選點:髂后上棘或髂前上棘)(在醫(yī)學模擬人上示意操作)(12分)
⑴ 患者體位正確(與選擇穿刺部位有關,可任選一個穿刺點)(2分)
① 髂后上棘穿刺點:模擬人俯臥位,骶椎兩側,臀部上方突出的部位
② 髂前上棘穿刺點:模擬人仰臥位,髂前上棘后1-2cm,取骨面較平點
⑵ 無菌操作,消毒、鋪洞巾、局部麻醉操作正確(4分)
常規(guī)皮膚消毒(直徑約15cm)術者戴無菌手套,鋪洞巾,2%利多卡因局麻至骨膜。
操作正確流暢(4分),基本正確(3分),不正確(1分),全錯(0分)
⑶ 穿刺操作正確(6分)
①將骨髓穿刺針固定器固定在適當的長度上(髂骨穿刺約1.5cm),用左手的拇指和示指固定穿刺部位,以右手持針向骨面垂直刺入,當針尖接觸骨質時,則將穿刺針圍繞針體長軸左右旋轉,緩緩鉆刺骨質,當感到阻力消失且穿刺針已固定在骨內時,表示已進入骨髓腔。若穿刺針未固定,則應再鉆入少許達到能固定為止(2分)
② 撥出針芯,防于無菌盤內:接上干燥的10ml或20ml注射器,用適當力量抽吸(若針頭確在骨髓腔內,抽吸時病人感到一種輕微酸痛),隨即有少量紅色骨髓液進入注射器中,骨髓吸取量以0.1-0.2ml為宜(1分)
③ 將抽取的骨髓液滴于載玻片上,速作涂片數張備送,作形態(tài)學及細胞學染色檢查(1分)
④ 如未能抽出骨髓液,則可能是針腔或皮下組織塊塞堵或干抽,此時應重新插上針芯,稍加旋轉或再鉆入少許或退出少許,拔出針芯,如見針芯帶有血跡時,再行抽吸(2分)
⑤ 抽吸完畢,將針芯重新插入,局部皮膚消毒,左手取無菌紗布置于針孔處,右手將穿刺針連同針芯一起拔出,隨即將紗布蓋于皮膚針孔處,并按壓1-2分鐘,再用膠布將紗布加壓固定(1分)
試題編號:014(大項目)
開放性傷口的止血包扎(脛骨開放性骨折)(在醫(yī)學模擬人上示意操作)(12分)
⑴ 準備工作(2分)
消毒鉗、持針器、鑷子、縫合線、剪刀、引流條或橡皮膜、外用生理鹽水、消毒紗布、棉墊、繃帶、膠布、夾板等。
⑵ 清潔、去污,處理傷口(5分)
除去傷口周圍污垢油臟物,用外用生理鹽水清洗創(chuàng)口周圍皮膚,消毒傷口麻醉,切除失去活力的組織,必要時可擴大傷口,再用雙氧水反復清洗,止血,縫合傷口,無菌紗布或棉墊覆蓋傷口,膠布固定。
⑶ 夾板固定、操作正確(5分)
夾板長度超過膝關節(jié),上端固定至大腿,下端固定至踝關節(jié)及足底,膝關節(jié)、踝關節(jié)處墊以敷料,再以繃帶捆扎。
腰椎穿刺術(在醫(yī)學模擬人上示意操作)(12分)
⑴ 患者體位、姿勢正確(2分)
模擬人側臥于硬板床上,背部與床面垂直,頭向前胸屈曲,兩手抱膝緊貼腹部,使軀干成弓形,或由助手在考生對面一手挽住模擬人頭部,另一手挽住模擬人雙下肢國窩處并用力抱緊,使脊柱盡量后凸以曾寬椎間隙,便于進針
⑵ 穿刺操作正確(10分)
① 穿刺點選擇正確:以髂后上棘連線與后正中線的交會處為穿刺點,此處,相當于第3-4腰椎棘突間隙,有時也可在上或下一腰椎間隙進行(2分)
② 常規(guī)消毒皮膚正確:戴無菌手套、鋪洞巾,用2%利多卡因自皮膚到椎間韌帶作局部麻醉(2分)
③ 穿刺正確:術者用左手固定穿刺點皮膚,右手持穿刺針以垂直背部的方向緩慢刺入,針尖稍斜向頭部,成人進針深度約4-6cm,兒童約2-4cm.當針頭穿過韌帶與硬腦膜時,有阻力突然消失落空感,此時可將針芯慢慢抽出,既可見腦脊液流出(3分)
④ 測壓與抽放液:放液前先接上測壓管測量壓力。正常側臥為腦脊液壓力為70-180mmHg或40-50滴/分。撤去測壓管,收集腦脊液2-5ml送檢。如需作培養(yǎng)時,應用無菌操作法留標本。(2分)
⑤ 術后處理:術后將針芯插入后一起拔出穿刺針,覆蓋消毒紗布,用膠布固定,去枕平臥4-6小時。(1分)
試題編號:013(大項目)
骨髓穿刺術(選點:髂后上棘或髂前上棘)(在醫(yī)學模擬人上示意操作)(12分)
⑴ 患者體位正確(與選擇穿刺部位有關,可任選一個穿刺點)(2分)
① 髂后上棘穿刺點:模擬人俯臥位,骶椎兩側,臀部上方突出的部位
② 髂前上棘穿刺點:模擬人仰臥位,髂前上棘后1-2cm,取骨面較平點
⑵ 無菌操作,消毒、鋪洞巾、局部麻醉操作正確(4分)
常規(guī)皮膚消毒(直徑約15cm)術者戴無菌手套,鋪洞巾,2%利多卡因局麻至骨膜。
操作正確流暢(4分),基本正確(3分),不正確(1分),全錯(0分)
⑶ 穿刺操作正確(6分)
①將骨髓穿刺針固定器固定在適當的長度上(髂骨穿刺約1.5cm),用左手的拇指和示指固定穿刺部位,以右手持針向骨面垂直刺入,當針尖接觸骨質時,則將穿刺針圍繞針體長軸左右旋轉,緩緩鉆刺骨質,當感到阻力消失且穿刺針已固定在骨內時,表示已進入骨髓腔。若穿刺針未固定,則應再鉆入少許達到能固定為止(2分)
② 撥出針芯,防于無菌盤內:接上干燥的10ml或20ml注射器,用適當力量抽吸(若針頭確在骨髓腔內,抽吸時病人感到一種輕微酸痛),隨即有少量紅色骨髓液進入注射器中,骨髓吸取量以0.1-0.2ml為宜(1分)
③ 將抽取的骨髓液滴于載玻片上,速作涂片數張備送,作形態(tài)學及細胞學染色檢查(1分)
④ 如未能抽出骨髓液,則可能是針腔或皮下組織塊塞堵或干抽,此時應重新插上針芯,稍加旋轉或再鉆入少許或退出少許,拔出針芯,如見針芯帶有血跡時,再行抽吸(2分)
⑤ 抽吸完畢,將針芯重新插入,局部皮膚消毒,左手取無菌紗布置于針孔處,右手將穿刺針連同針芯一起拔出,隨即將紗布蓋于皮膚針孔處,并按壓1-2分鐘,再用膠布將紗布加壓固定(1分)
試題編號:014(大項目)
開放性傷口的止血包扎(脛骨開放性骨折)(在醫(yī)學模擬人上示意操作)(12分)
⑴ 準備工作(2分)
消毒鉗、持針器、鑷子、縫合線、剪刀、引流條或橡皮膜、外用生理鹽水、消毒紗布、棉墊、繃帶、膠布、夾板等。
⑵ 清潔、去污,處理傷口(5分)
除去傷口周圍污垢油臟物,用外用生理鹽水清洗創(chuàng)口周圍皮膚,消毒傷口麻醉,切除失去活力的組織,必要時可擴大傷口,再用雙氧水反復清洗,止血,縫合傷口,無菌紗布或棉墊覆蓋傷口,膠布固定。
⑶ 夾板固定、操作正確(5分)
夾板長度超過膝關節(jié),上端固定至大腿,下端固定至踝關節(jié)及足底,膝關節(jié)、踝關節(jié)處墊以敷料,再以繃帶捆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