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血糖癥是指因某種病因引起血糖濃度過低,并由此導致的交感神經(jīng)過度興奮和腦功能障礙為主的證候群。以饑餓感、臉色蒼白、心悸脈速、冷汗、四肢麻木或震顫、恐懼感或精神錯亂,甚則暈厥等為主要臨床特征。臨床最常見的為原因不明性功能性低血糖癥,多見于中年女性、長期反復發(fā)作,但無惡化征象。其次為胰島β細胞瘤及各種內(nèi)分泌病所致者。低血糖癥屬中醫(yī)的“暈厥”、“虛風”等范疇。
病因病理
低血糖癥的病因多為稟賦素弱,或病后體虛,脾胃不健,氣血乏源,致心肝失養(yǎng),元神失主,故而發(fā)病。
病理變化為脾胃兩虛,胃主受納,脾主運化。胃虛谷氣不充,則饑餓時作;脾虛無以化生氣血,升運精微側(cè)五臟失充。心主血脈,其華在面,主神志。心血不足,則面色蒼白,心悸脈速,甚則無神失主而精神錯亂。肝血不足,虛風內(nèi)動測四肢麻木或震顫,甚則抽搐。氣血大虧,形神失養(yǎng)測全身癱軟,精神恍惚。陽氣暴脫,汗失固攝,清宮失充,則冷汗頻出,神昏暈厥。此外,酒癖暴飲后,傷及脾胃,清氣不升,痰熱濁氣不降,上蒙清竅,亦致血糖驟降,嗜睡神昏。
診斷要點
1)饑餓感、焦慮恐懼、臉色蒼白、心悸脈速、出冷汗、四肢震顫、暈厥等交感神經(jīng)興奮癥狀,及思想不集中、幻覺、狂躁、癲癇樣發(fā)作等腦功能障礙癥狀,多于餐后3小時左右發(fā)作。
2)空腹血糖偏低或正常,發(fā)作時血糖低于2)8mmol/L;空腹血漿胰島素測定偏高。
辯證分型
1)心脾兩虛癥狀:起病多緩,頭暈,汗出,面色蒼白,心慌心悸,恐懼健忘,甚則精神異常。舌淡苔薄,脈細。
證候分析:心脾兩虛汽血兩虧,無以上榮,則頭暈、面色蒼白;氣虛失攝則汗出,心血不足,血不藏神,則心悸心慌,恐懼健忘,甚至精神失常;舌淡苔薄,脈細,均為心脾兩虛之征。
2)肝虛風動癥狀:頭暈、視物不清,肢體麻木或震顫,甚則暈厥,或抽搐、兩目上翻、口吐白沫。舌淡紅,苔薄,脈細弦。
證候分析:肝血不足,不榮上竅,則頭暈、視物不清;虛風內(nèi)動,則肢體麻木或震顫,甚至暈厥,或抽搐、兩目上翻及口吐白沫等;舌淡紅,苔薄,脈細弦,均為肝血不足,虛風內(nèi)動之征。
3)痰熱鬧竅癥狀:酒癖暴飲后,多汗,嗜睡,神昏譫語。舌紅,苔黃膩,脈滑數(shù)?!】荚嚧缶W(wǎng)站整理
證候分析:酒釀痰熱,暴飲之后,痰熱內(nèi)盛,傷及脾胃;脾氣不健,清陽不升,胃氣不降,痰熱濁邪上蒙清竅,故嗜睡、神昏譫語;濕熱內(nèi)迫,則多汗;舌紅,苔黃膩,脈滑數(shù),均為痰熱內(nèi)盛之象。
4)氣虛陽脫癥狀:心慌饑餓感、精神恍惚,面色蒼白,冷汗頻出,甚則神昏暈厥。舌質(zhì)淡紅,苔薄,脈細數(shù)或微弱。
證候分析:氣血大虧,形神不養(yǎng),則心慌饑餓感、精神恍惚,面色蒼白;陽氣暴脫,汗失固攝,清宮失充測冷汗頻出,神昏暈厥;舌淡紅,苔薄,脈細數(shù)或微弱,均為氣虛陽脫之征。
施治原則
1)心脾兩虛治則:補益心脾。
2)肝虛風動治則:養(yǎng)肝熄風。
3)痰熱蒙竅治則:清熱化痰,開竅醒神。
4)氣虛陽脫治則:益氣回陽固脫。
注意事項
1)功能性低血糖癥有反復發(fā)作史,有一定規(guī)律性,應積極采取應對措施,如常備糖制品以應急。
2)因腫瘤或其他內(nèi)分泌病引起的低血糖癥,應對因治療。
3)發(fā)病垂危時,應及時應用現(xiàn)代醫(yī)學的搶救治療措施。
4)避免過度勞作、惡性情緒刺激、酗酒等不良因素影響,同時,應加強體質(zhì)鍛煉。
病因病理
低血糖癥的病因多為稟賦素弱,或病后體虛,脾胃不健,氣血乏源,致心肝失養(yǎng),元神失主,故而發(fā)病。
病理變化為脾胃兩虛,胃主受納,脾主運化。胃虛谷氣不充,則饑餓時作;脾虛無以化生氣血,升運精微側(cè)五臟失充。心主血脈,其華在面,主神志。心血不足,則面色蒼白,心悸脈速,甚則無神失主而精神錯亂。肝血不足,虛風內(nèi)動測四肢麻木或震顫,甚則抽搐。氣血大虧,形神失養(yǎng)測全身癱軟,精神恍惚。陽氣暴脫,汗失固攝,清宮失充,則冷汗頻出,神昏暈厥。此外,酒癖暴飲后,傷及脾胃,清氣不升,痰熱濁氣不降,上蒙清竅,亦致血糖驟降,嗜睡神昏。
診斷要點
1)饑餓感、焦慮恐懼、臉色蒼白、心悸脈速、出冷汗、四肢震顫、暈厥等交感神經(jīng)興奮癥狀,及思想不集中、幻覺、狂躁、癲癇樣發(fā)作等腦功能障礙癥狀,多于餐后3小時左右發(fā)作。
2)空腹血糖偏低或正常,發(fā)作時血糖低于2)8mmol/L;空腹血漿胰島素測定偏高。
辯證分型
1)心脾兩虛癥狀:起病多緩,頭暈,汗出,面色蒼白,心慌心悸,恐懼健忘,甚則精神異常。舌淡苔薄,脈細。
證候分析:心脾兩虛汽血兩虧,無以上榮,則頭暈、面色蒼白;氣虛失攝則汗出,心血不足,血不藏神,則心悸心慌,恐懼健忘,甚至精神失常;舌淡苔薄,脈細,均為心脾兩虛之征。
2)肝虛風動癥狀:頭暈、視物不清,肢體麻木或震顫,甚則暈厥,或抽搐、兩目上翻、口吐白沫。舌淡紅,苔薄,脈細弦。
證候分析:肝血不足,不榮上竅,則頭暈、視物不清;虛風內(nèi)動,則肢體麻木或震顫,甚至暈厥,或抽搐、兩目上翻及口吐白沫等;舌淡紅,苔薄,脈細弦,均為肝血不足,虛風內(nèi)動之征。
3)痰熱鬧竅癥狀:酒癖暴飲后,多汗,嗜睡,神昏譫語。舌紅,苔黃膩,脈滑數(shù)?!】荚嚧缶W(wǎng)站整理
證候分析:酒釀痰熱,暴飲之后,痰熱內(nèi)盛,傷及脾胃;脾氣不健,清陽不升,胃氣不降,痰熱濁邪上蒙清竅,故嗜睡、神昏譫語;濕熱內(nèi)迫,則多汗;舌紅,苔黃膩,脈滑數(shù),均為痰熱內(nèi)盛之象。
4)氣虛陽脫癥狀:心慌饑餓感、精神恍惚,面色蒼白,冷汗頻出,甚則神昏暈厥。舌質(zhì)淡紅,苔薄,脈細數(shù)或微弱。
證候分析:氣血大虧,形神不養(yǎng),則心慌饑餓感、精神恍惚,面色蒼白;陽氣暴脫,汗失固攝,清宮失充測冷汗頻出,神昏暈厥;舌淡紅,苔薄,脈細數(shù)或微弱,均為氣虛陽脫之征。
施治原則
1)心脾兩虛治則:補益心脾。
2)肝虛風動治則:養(yǎng)肝熄風。
3)痰熱蒙竅治則:清熱化痰,開竅醒神。
4)氣虛陽脫治則:益氣回陽固脫。
注意事項
1)功能性低血糖癥有反復發(fā)作史,有一定規(guī)律性,應積極采取應對措施,如常備糖制品以應急。
2)因腫瘤或其他內(nèi)分泌病引起的低血糖癥,應對因治療。
3)發(fā)病垂危時,應及時應用現(xiàn)代醫(yī)學的搶救治療措施。
4)避免過度勞作、惡性情緒刺激、酗酒等不良因素影響,同時,應加強體質(zhì)鍛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