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考研英語模擬試題一參考答案(2)

字號:

二)閱讀理解
    A部分
    21.[C]意為:許多地區(qū)性的體育項目正走向國際化。
    第一段提到,世界上深受人們喜愛的所有體育運動習慣正在發(fā)生巨大的變化。不管是倫敦人在某個公園打壘球,還是俄羅斯人打橄欖球,或者是能與英國足球杯決賽相媲美的(美國)橄欖球超級杯比賽在英國進行電視轉(zhuǎn)播,運動模式和觀賞模式都變得難以辨認。我們正在目睹一場體育文化的全球化過程。以下以環(huán)法自行車比賽為例,說明了一些運動項目如何從地區(qū)性發(fā)展到全球化的過程。
    22.[B]意為:傳統(tǒng)體育項目的復興。
    [A]意為:好的經(jīng)濟效益。第二段提到,那些重要人物(people who really matter)對全球化趨勢持歡迎態(tài)度。Peugeot(汽車制造商),Michelin(輪胎制造商)和Panasonic(電器制造商)都是跨國公司,它們都在球隊身上投資百萬,想在世界范圍內(nèi)增加自己的收益。他們知道,這種非官方的世界錦標賽成為這樣(指全球化)實際上對他們好處無窮(a world of good)。
    [C]意為:通信技術(shù)。第三段提到,我們所看到的無疑是一場以經(jīng)濟為基礎的革命,是通信技術(shù)的發(fā)展使這場革命成為可能,但是這場革命的發(fā)生卻有其促銷方面的考慮(選擇項[D]表達的內(nèi)容)。推廣某種體育比賽就等于促銷可口可樂或Budweiser啤酒。
    可見,選擇項[A]、[C]、[D]表達的內(nèi)容文章都提到了。
    23.[A]意為:商業(yè)化。
    本文提到的體育文化的全球化實質(zhì)上是一個商業(yè)化過程。作者在第三段稱這個全球化過程為一場以經(jīng)濟為基礎的革命,這場革命的發(fā)生有其銷售方面的考慮。所謂economicbased revolution實際上指通過體育比賽的全球化達到經(jīng)濟--或賺錢的目的。在第四段作者舉例說明了這個過程:將美國橄欖球推廣到歐洲,目的不是為了發(fā)展這項運動,而是為了增加觀眾的人數(shù),如果有很多的人對這項運動感興趣,商人們掙到的錢也就越多,如門票收入、廣告收入等。
    [B]意為:普及。
    [C]意為:投機。
    [D]意為:標準化。
    24.[D]意為:批評的。
    第五段提到,某些人正建議將45分鐘為半場的足球比賽變成四個單位,每25分鐘為一個比賽單位。這樣做的目的毫不掩飾地是為了增加廣告收入,根本不考慮這種比賽的整體性,而作為一場整體性的運動,足球比賽本質(zhì)上強調(diào)的是運動的不間斷性(flowing nature of the action)。可見,作者在這里對這種建議進行了批評,認為它破壞了足球運動的本質(zhì)特征。
    [A]意為:支持的。
    [C]意為:有保留的。
    25.[B]意為:他們把體育項目看作是消費品。
    最后一段提到,由于體育項目進入世界市場,由于作為消費者的我們的選擇余地也在增加,我們越來越要求看到高水平的比賽。在這句話中,as引導的兩個從句表達原因,so以后則是主句部分。而該題提問的恰好就是原因。
    26.[C]意為:除非你擁有整套書。
    第一段提到,人們?yōu)槭裁匆徺I不斷增補的《全國名人傳記辭典》的最新一卷?我并不是像那些評論家一樣認為這本辭典不好。但是,它的價格高達65英鎊,而且,你買了其他卷冊了嗎?你需要22卷基礎冊,加上每兩年出版的增訂卷,要買齊整套書就要買31冊。這里的含義是,這本辭典每兩年都要出版增補卷,除非你全部都買了,否則購買最新一卷就沒有意思。
    [B]意為:因為它比以前包含的詞條少。
    [D]意為:除非增補的《全國名人傳記辭典》很快就能面世。第一段后半段的意思是,當然,有人會回答說:公共圖書館和學術(shù)性的圖書館會購買最新一卷,無論怎么說,新的一卷增加了1 068人的傳記,是辭典里原來沒有的。但是,10年以后,整個辭典的修訂版將要出版,書名將改為《新全國名人傳記辭典》。辭典的編寫者Colin Matthew教授告訴我說,新辭典將包括5萬人,比目前的辭典大約多13 000人。同這個數(shù)目相比,補遺的1 068人就是大巫見小巫了。可見,這里并沒用提到[D]表達的內(nèi)容。
    27.[D]意為:編寫者的選擇是沒有依據(jù)的。
    第三段提到,還有選錄誰不選錄誰的問題。這是評論者提出的問題,并且他們將來還會提出類似問題。我起初就擔心罪犯的選錄問題?!度珖藗饔涋o典》原版本就聲稱:那些犯了長久引起人們興趣的罪孽的壞人,和做了好事的人幾乎同樣受到了辭典的關(guān)注。John Gross先生也有類似的擔憂,因為他指責說:雖然辭典收錄了殺人犯Christie,但卻沒有收錄Crippen。人們也許會回答說:將Evans而不是Christie處以絞刑,這種(司法的)不公正對于在英國廢除極刑是一種促動力。但是,如果是那樣的話,Crippen還是利用電報手段所逮捕的第一個兇手呢。言外之意,Crippen也是一個特殊案例,值得收錄辭典。
    第四段也提到,看到Max Miller未被收錄,而有些沒有太大意義的人卻被收錄了,這很讓人不解。辭典刻意收錄了一些中世紀的藝術(shù)家和建筑家,但他們的生平卻不詳。
    可見,這里批評了辭典在選擇收錄詞條的標準上不能令人信服。
    [A]意為:編寫者遵行明確的標準。
    28.[C]意為:原因不詳。
    參閱上一題題解。作者也不明白為什么沒有收錄Crippen,雖然他似乎覺得應該收錄此人。
    [B]意為:因為極刑還沒有被廢除。
    29.[B]意為:強調(diào)他的論點。
    作者在最后一段提到了辭典中包括的幾個生平不詳,而且是他認為被莫名其妙地收錄辭典的人,用以說明他在上一段提到的疑問(見對27題的解釋)。其中提到了Hugo of Bury St Edmunds,其生死日期不詳,辭典中的傳記說:不論Hugo是不是一個壁畫家,對他作為一個雕刻家和手抄本畫家的活動的記載,足以證明他是多才多藝的。還有都鐸王朝時期的畫家Levina Teerlinc,撰寫她的傳記的Roy Strong說:她的畫法很拙劣,很蒼白和草率。在作者看來,既然是這樣,她似乎就沒有資格被當作什么了不起的藝術(shù)家被收錄。可是,這也比辭典的原版本好多了,因為原版本收錄了一些根本不存在的人--如Merlin(梅林是傳說中亞瑟王的顧問,是一個魔術(shù)師和預言家)。
    [A]意為:舉例說明辭典的某些特色。
    [D]意為:強調(diào)中世紀的人。
    30.[C]意為:不贊許。
    作者總的來說對這套辭典進行了批評。參閱以上各題題解。
    31.[B]意為:駁斥一種有關(guān)早期美國南方文化獨特性的論點。
    第一段提到,1815年以后幾十年中,美國南方開始形成典型的“南方”特色,而令人感到意外的是,現(xiàn)代歷史學家很少對美國的這段歷史感興趣。結(jié)果,他們在撰寫17和18世紀的英國北美帝國的文化歷史時,似乎認為南方各殖民地根本不存在。殖民地和革命(指美國獨立戰(zhàn)爭)時代的美國文化僅僅被描述為新英格蘭地區(qū)清教徒文化的一種衍生物。可是,Davis教授最近提出,在這個早期時代,南方與其他地區(qū)的美國社會不同,有其獨特的文化發(fā)展模式。這種認為南方有其獨特性的論斷基于兩個相互聯(lián)系的前提:1)南方五個殖民地州文化相似性大于相異性,2)這五個殖民地州的相似性使它們區(qū)別于其他殖民地州。對于第一個前提,Davis教授用大量事實進行了說明,因此可以在沒有重大保留的情況下被接受;但是第二個卻很成問題。在以下的兩段中,作者駁斥了第二種觀點,認為只有位于新英格蘭地區(qū)的馬薩諸塞州(Massachusetts)和康涅狄格州(Connecticut)才表現(xiàn)出典型的清教徒文化,而其他州(包括南方各殖民地州)則表現(xiàn)出典型的英國文化特色。換言之,不存在南北方的對立,只存在這兩個州與其他州的差別。
    [A]意為:駁斥一種有關(guān)清教徒文化影響早期美國南方的論斷。
    [C]意為:駁斥Davis教授有關(guān)美國南方文化的論斷的兩個前提。本文作者只駁斥了Davis教授的第二個前提。
    [D]意為:駁斥認為早期美國文化本質(zhì)上屬于同質(zhì)文化的假設。
    32.[D]意為:與盛行于清教徒殖民地的態(tài)度不同。
    第二段提到,Davis教授的第二個前提之所以有問題,是因為他把清教徒殖民地作為對比的基礎。他指出,歷史學家夸大了清教徒在美國文化的形成過程中所起的影響,他的這種指責不無道理。但是,他使用清教徒作為標準,以此來衡量南方各殖民地所取得的成就和貢獻,這無意中等于強調(diào)了清教徒所起的作用。Davis自始至終強調(diào)南方各州和清教徒州(這里指北方各州)在定居的動機和模式、對自然和北美土著人的態(tài)度以及對都市化文化的接受程度上的重大的、不可否認的差別。由此推斷,南北方對印第安人(北美土著人)的態(tài)度有所差別。
    [A]意為:是在對盛行于馬薩諸塞州和康涅狄格州的態(tài)度的反應過程中形成的。
    [B]意為:來自于南方人對法律的濃厚興趣。
    [C]意為:是對盛行于北方的態(tài)度的模仿。
    33.[A]意為:夸大了清教徒在美國文化的形成過程中的重要性。
    第一段提到,許多歷史學家把美國文化僅看作是新英格蘭地區(qū)清教徒文化的延伸(extension)。從后面的論述來看,作者顯然認為這夸大了事實。
    [B]意為:不重視殖民主義者重大的宗教傾向。
    [C]意為:沒認識到新罕布什爾州和羅得島州不可否認的文化差別。
    [D]意為:用馬薩諸塞州和康涅狄格州作為美國其他各殖民地的文化模式。這個選擇項的意思是:用這兩個州的文化模式來解釋其他州的文化模式。這顯然跟原文說的意思不一樣。原文所說的新英格蘭地區(qū)指美國早期東北的一個地區(qū),由現(xiàn)在的緬因州、新罕布什爾州、佛蒙特州、馬薩諸塞州和康涅狄格州和羅德島州組成。
    另請參閱本文對31題的解釋。
    34.[B]意為:在殖民地時代,清教徒文化(指馬薩諸塞州和康涅狄格州盛行的清教徒文化)和南方文化有顯著差別。
    最后一段提到,最近學術(shù)界提出,早期新英格蘭地區(qū)文化的那些特點,如濃厚的宗教傾向和維護公共利益的動機,從表面上看似乎屬于獨特的清教徒文化,但是,這種文化甚至并不是整個新英格蘭地區(qū)的典型文化特色,而是在很大程度上局限于馬薩諸塞州和康涅狄格州這兩個州。因此,在Davis看來同清教徒殖民地(不僅包括這兩個州)相對應的南方各殖民地州所獨有的一些特點,如貪婪、對政治和法律的濃厚興趣、創(chuàng)立都市文化模式的傾向等,與清教徒思想盛行的馬薩諸塞州和康涅狄格州的文化模式相比,不僅更多地表現(xiàn)出典型的英國文化特點,而且更確切地說是從巴巴多斯島(現(xiàn)在是據(jù)西印度群島最東端島嶼的一個國家),北到羅德島和新罕布什爾州(位于新英格蘭地區(qū))等多數(shù)其他早期現(xiàn)代英國殖民地地區(qū)的文化特點。那么,在美國殖民地生活的大框架之內(nèi),不是南方各殖民地,而是清教徒殖民地(指馬薩諸塞州和康涅狄格州),看起來具有獨特的文化特征,而且到殖民地后期,即使是這兩個州也看起來似乎很快同化進主流文化模式。
    可見,作者承認的是清教徒文化占主流的馬薩諸塞州和康涅狄格州同南方各州的文化差別。
    [A]意為:貪婪是殖民地時代南方各州獨有的特征。根據(jù)原文,這不僅是南方所獨有的,而且是北方部分州所擁有的。
    [C]意為:南方各殖民地共享一種文化模式。在作者看來,南方各州和北方部分州具有相似的文化模式。
    [D]意為:北方各殖民地具有一種同質(zhì)文化。這是作者所批評的Davis的觀點。
    35.[C]意為:傳播到馬薩諸塞州和康涅狄格州。
    參閱第三段第二、三句。這里指出,南方各州和北方部分州表現(xiàn)出典型的英國文化,其中包括創(chuàng)立都市化文化模式的傾向。最后一句說馬薩諸塞州和康涅狄格州很快同化于主流文化。這里的含義是:創(chuàng)立都市文化模式的傾向也很快波及到這兩個州。參閱上一題題解。
    [A]意為:隨著清教徒文化開始增加其影響而死亡。
    [B]意為:自主的,具有典型的南方特征。
    [D]意為:與英國相比更典型地表現(xiàn)在南方各殖民地。
    36.[A]意為:信息產(chǎn)業(yè)的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