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代碼:1521
一、課程性質、特點與設置目的
(一)課程的性質和特點
“導游基礎知識”是高等教育自學考試旅游管理專業(yè)專科考試計劃規(guī)定必考的一門專業(yè)基礎課。通過本課程的學習,學生可以更多的掌握跟旅游有關的知識,例如我國各少數(shù)民族的概況、民族風俗、代表性景點的情況、古代建筑特色和一些文物知識。提高同學們對理論知識的應用能力,為以后的導游工作打下良好的知識基礎。
(二)、本課程的基本要求
1、掌握導游工作相關的歷史、民俗、地理、建筑、宗教、飲食、特產等基礎知識。
2、培養(yǎng)良好的旅游從業(yè)意識。
3、具備邏輯分析、自主學習延伸能力。
4、具備理論聯(lián)系實際的運用能力。
5、使學生理解旅游基礎知識對專業(yè)服務工作的重要性。
6、激發(fā)學生對旅游基礎知識的學習興趣和對旅游事業(yè)的熱愛
7、培養(yǎng)良好的職業(yè)服務意識和職業(yè)道德
(三)本課程與相關課程的聯(lián)系
本課程是旅游管理專業(yè)的必修專業(yè)基礎。這是一門“輔助能力”課程,其目的是幫助學生在學習了專業(yè)基礎課的基礎上全面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
本課程重點是中國的民俗文化、中國的風物特產、中國古代建筑,其難點是中國的歷史與文化等。
二、課程內容與考核目標
第一章 中國的歷史與文化
(一)學習目的與要求
通過本章學習使學生了解中國歷史的發(fā)展和中國文化科技的發(fā)展過程,掌握中國歷史發(fā)展的線索、中國各民族的概況、與旅游相關的歷史常識。熟悉導游工作所需的歷史文化化常識,這些內容是一個合格導游所必須具備的基本知識。
(二)考核知識點與考核要求
識記:中國歷史的發(fā)展和中國文化科技的發(fā)展過程。
理解:掌握一些中國歷史的小常識。
第二章 中國的民俗文化
(一)學習目的與要求
通過本章學習使學生了解中國的民俗文化;要求學生能夠掌握 民俗文化的基本知識、掌握考察民俗文化的方法。
(二)考核知識點與考核要求
識記:1、漢族的傳統(tǒng)節(jié)日。
2、滿族蒙古族維吾爾族回族和朝鮮族。
3、壯族土家族苗族和黎族。
4、藏族、彝族、白族、納西族和傣族
理解:民俗文化的基本知識,比如我國各族人民的衣食住行民俗、婚姻家庭民俗、節(jié)日娛樂和禁忌習俗等。
第三章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一)學習目的與要求
通過本章學習使學生了解中國古代建筑的基本構件,古代城市的規(guī)劃,古代宮殿、壇廟建筑以及陵墓、樓閣、佛塔、古橋等建筑、掌握中國古代建筑欣賞方法。
(二)考核知識點與考核要求
識記:1、中國古代建筑的歷史沿革、中國古代建筑的基本構件
2、中國古代城市規(guī)劃與城防建筑。
3、陵墓建筑、樓閣、佛塔、古橋。
4、了解中國現(xiàn)存的園林。
理解:1、中國文物及文物保護知識。
2、中國古代園林的起源、特色與分類。
3、中國古代園林的常見構景手段。
應用:中國古代建筑的欣賞方法(包括中國古代城市規(guī)劃與城防建筑、宮殿與壇廟、園林建筑、墓葬建筑等)。
第四章 中國的館藏文物及工藝品
(一)、學習目的與要求
通過本章學習使學生掌握玉石器、陶瓷器、青銅器的基本知識;掌握欣賞館藏文物的方法。
(二)考核知識點與考核要求
識記:1、漆器、金屬工藝品和玉石木竹雕刻。
2、文房四寶、工藝畫、年畫和風箏了解其他風味。
理解:中國青銅器的特點以其裝飾手段、裝飾紋樣。
第五章 中國的宗教
(一)學習目的與要求
通過本章學習使學生掌握中國的四大宗教常識;宗教建筑的特點??梢酝ㄟ^教師講解適當引導學生對宗教之間做橫向比較或宗教內部不同派別做橫向比較。
(二)考核知識點與考核要求
識記:
1、佛教的傳播、教義、經典、標記、供奉的對象、常用的禮儀、常見的佛事。
2、道教的創(chuàng)立和發(fā)展簡史、教義、供奉的主要對象、主要稱謂。
3、伊斯蘭教的創(chuàng)立和傳播、教義、經典和標記、信奉的主要對象、主要節(jié)日和習俗、主要稱謂及清真寺建筑。
4、基督教的創(chuàng)立與發(fā)展簡史、基督教傳入中國簡況、教義、經典和標志、信奉的對象、主要稱謂、主要節(jié)日。
理解:
1、漢族宗教信仰的兩個明顯特點;
2、清真寺建筑特點;
3、其他55個少數(shù)民族宗教信仰狀況。
第六章 中國的風物特產與烹飪
(一)學習目的與要求
通過本章學習使學生了解中國的陶瓷器、絲織刺繡品、名茶、名酒、文房四寶、工藝畫、年畫等;中國具代表性的地方風味和其他風味。
(二)考核知識點與考核要求
識記:
1、陶瓷器、絲織刺繡品和名茶、絲織刺繡品、茶葉的分類、中國傳統(tǒng)名茶。
2、中國酒的分類、中國國家名酒、中藥材、中成藥
理解:
1、我國四大名繡、的文房四寶、 各類國家名酒的名稱、產地、特點;
2、中國八大菜系的烹飪特點;
3、中國烹任風味流派的劃分。
三、有關說明與實施要求
1、使用教材
《導游基礎知識》,李文芬主編,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02年
2、關于考核目標的說明
列入本考綱考核知識點的,作為考核范圍。
3、關于考試大綱中能力層次的說明
本課程的考核目標共分為三個能力層次:識記、理解、應用,它們之間是遞進等級的關系,后者必須建立在前者基礎之上。其具體含義為:
識記:能知道有關的名詞、概念、知識的含義,并能正確認識和表述,是低層次的要求。
理解:在識記的基礎上,能全面把握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能掌握有關概念、 原理、方法的區(qū)別與聯(lián)系,是較高層次的要求。
應用:在理解的基礎上,能運用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聯(lián)系學過的多個知識點 分析和解決有關的理論問題和實際問題,是高層次的要求。
4、關于命題考試的若干規(guī)定
本大綱所列的考試知識點均屬于考核的內容??荚嚸}覆蓋到章,并適當突出重點章節(jié),加大重點內容的覆蓋密度。
本課程采用書面閉卷考試,考試時間為120分鐘。本課程考核采用百分制,60分為及格。
本課程在試卷中對不同能力層次的分值比例大致為:“識記”為10%、“理解”為30%、“應用”為60%。
本課程試題的難易程度適中。試卷中不同難度試題的分值比例大致為:易,占20%;較易,占30%;較難,占30%;難,占20%.應當注意:試題的難易程度與能力層次不是同一概念,在各個能力層次的試題中都存在著不同難度,切勿將二者混淆。
本課程考試題型舉例:填空題、單項選擇題、多項選擇題、簡答題、案例分析題等。
附錄 題型舉例
一、單選題
1、檫耳瓦是( )民俗的服飾。
A、白族 B、傣族 C、彝族 D、藏族
二、多選題
1、在下列民族中,有( )民族住帳篷。
A、鄂溫克族 B、哈薩克族 C、維吾爾族 D、鄂倫春族
三、填空題
1、民俗的分類方法主要有兩種,一是按1)_________分類,
二是按2)_________分類。
四、名詞解釋
1、干欄型建筑
五、簡答題
1、簡述民俗文化的功能作用。
六、綜合題
請用線把下列土特產與其產地連接起來
人參 云南
冬蟲夏草 吉林
鐵觀音 青海
白藥 福建
君山銀針 湖南
一、課程性質、特點與設置目的
(一)課程的性質和特點
“導游基礎知識”是高等教育自學考試旅游管理專業(yè)專科考試計劃規(guī)定必考的一門專業(yè)基礎課。通過本課程的學習,學生可以更多的掌握跟旅游有關的知識,例如我國各少數(shù)民族的概況、民族風俗、代表性景點的情況、古代建筑特色和一些文物知識。提高同學們對理論知識的應用能力,為以后的導游工作打下良好的知識基礎。
(二)、本課程的基本要求
1、掌握導游工作相關的歷史、民俗、地理、建筑、宗教、飲食、特產等基礎知識。
2、培養(yǎng)良好的旅游從業(yè)意識。
3、具備邏輯分析、自主學習延伸能力。
4、具備理論聯(lián)系實際的運用能力。
5、使學生理解旅游基礎知識對專業(yè)服務工作的重要性。
6、激發(fā)學生對旅游基礎知識的學習興趣和對旅游事業(yè)的熱愛
7、培養(yǎng)良好的職業(yè)服務意識和職業(yè)道德
(三)本課程與相關課程的聯(lián)系
本課程是旅游管理專業(yè)的必修專業(yè)基礎。這是一門“輔助能力”課程,其目的是幫助學生在學習了專業(yè)基礎課的基礎上全面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
本課程重點是中國的民俗文化、中國的風物特產、中國古代建筑,其難點是中國的歷史與文化等。
二、課程內容與考核目標
第一章 中國的歷史與文化
(一)學習目的與要求
通過本章學習使學生了解中國歷史的發(fā)展和中國文化科技的發(fā)展過程,掌握中國歷史發(fā)展的線索、中國各民族的概況、與旅游相關的歷史常識。熟悉導游工作所需的歷史文化化常識,這些內容是一個合格導游所必須具備的基本知識。
(二)考核知識點與考核要求
識記:中國歷史的發(fā)展和中國文化科技的發(fā)展過程。
理解:掌握一些中國歷史的小常識。
第二章 中國的民俗文化
(一)學習目的與要求
通過本章學習使學生了解中國的民俗文化;要求學生能夠掌握 民俗文化的基本知識、掌握考察民俗文化的方法。
(二)考核知識點與考核要求
識記:1、漢族的傳統(tǒng)節(jié)日。
2、滿族蒙古族維吾爾族回族和朝鮮族。
3、壯族土家族苗族和黎族。
4、藏族、彝族、白族、納西族和傣族
理解:民俗文化的基本知識,比如我國各族人民的衣食住行民俗、婚姻家庭民俗、節(jié)日娛樂和禁忌習俗等。
第三章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一)學習目的與要求
通過本章學習使學生了解中國古代建筑的基本構件,古代城市的規(guī)劃,古代宮殿、壇廟建筑以及陵墓、樓閣、佛塔、古橋等建筑、掌握中國古代建筑欣賞方法。
(二)考核知識點與考核要求
識記:1、中國古代建筑的歷史沿革、中國古代建筑的基本構件
2、中國古代城市規(guī)劃與城防建筑。
3、陵墓建筑、樓閣、佛塔、古橋。
4、了解中國現(xiàn)存的園林。
理解:1、中國文物及文物保護知識。
2、中國古代園林的起源、特色與分類。
3、中國古代園林的常見構景手段。
應用:中國古代建筑的欣賞方法(包括中國古代城市規(guī)劃與城防建筑、宮殿與壇廟、園林建筑、墓葬建筑等)。
第四章 中國的館藏文物及工藝品
(一)、學習目的與要求
通過本章學習使學生掌握玉石器、陶瓷器、青銅器的基本知識;掌握欣賞館藏文物的方法。
(二)考核知識點與考核要求
識記:1、漆器、金屬工藝品和玉石木竹雕刻。
2、文房四寶、工藝畫、年畫和風箏了解其他風味。
理解:中國青銅器的特點以其裝飾手段、裝飾紋樣。
第五章 中國的宗教
(一)學習目的與要求
通過本章學習使學生掌握中國的四大宗教常識;宗教建筑的特點??梢酝ㄟ^教師講解適當引導學生對宗教之間做橫向比較或宗教內部不同派別做橫向比較。
(二)考核知識點與考核要求
識記:
1、佛教的傳播、教義、經典、標記、供奉的對象、常用的禮儀、常見的佛事。
2、道教的創(chuàng)立和發(fā)展簡史、教義、供奉的主要對象、主要稱謂。
3、伊斯蘭教的創(chuàng)立和傳播、教義、經典和標記、信奉的主要對象、主要節(jié)日和習俗、主要稱謂及清真寺建筑。
4、基督教的創(chuàng)立與發(fā)展簡史、基督教傳入中國簡況、教義、經典和標志、信奉的對象、主要稱謂、主要節(jié)日。
理解:
1、漢族宗教信仰的兩個明顯特點;
2、清真寺建筑特點;
3、其他55個少數(shù)民族宗教信仰狀況。
第六章 中國的風物特產與烹飪
(一)學習目的與要求
通過本章學習使學生了解中國的陶瓷器、絲織刺繡品、名茶、名酒、文房四寶、工藝畫、年畫等;中國具代表性的地方風味和其他風味。
(二)考核知識點與考核要求
識記:
1、陶瓷器、絲織刺繡品和名茶、絲織刺繡品、茶葉的分類、中國傳統(tǒng)名茶。
2、中國酒的分類、中國國家名酒、中藥材、中成藥
理解:
1、我國四大名繡、的文房四寶、 各類國家名酒的名稱、產地、特點;
2、中國八大菜系的烹飪特點;
3、中國烹任風味流派的劃分。
三、有關說明與實施要求
1、使用教材
《導游基礎知識》,李文芬主編,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02年
2、關于考核目標的說明
列入本考綱考核知識點的,作為考核范圍。
3、關于考試大綱中能力層次的說明
本課程的考核目標共分為三個能力層次:識記、理解、應用,它們之間是遞進等級的關系,后者必須建立在前者基礎之上。其具體含義為:
識記:能知道有關的名詞、概念、知識的含義,并能正確認識和表述,是低層次的要求。
理解:在識記的基礎上,能全面把握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能掌握有關概念、 原理、方法的區(qū)別與聯(lián)系,是較高層次的要求。
應用:在理解的基礎上,能運用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聯(lián)系學過的多個知識點 分析和解決有關的理論問題和實際問題,是高層次的要求。
4、關于命題考試的若干規(guī)定
本大綱所列的考試知識點均屬于考核的內容??荚嚸}覆蓋到章,并適當突出重點章節(jié),加大重點內容的覆蓋密度。
本課程采用書面閉卷考試,考試時間為120分鐘。本課程考核采用百分制,60分為及格。
本課程在試卷中對不同能力層次的分值比例大致為:“識記”為10%、“理解”為30%、“應用”為60%。
本課程試題的難易程度適中。試卷中不同難度試題的分值比例大致為:易,占20%;較易,占30%;較難,占30%;難,占20%.應當注意:試題的難易程度與能力層次不是同一概念,在各個能力層次的試題中都存在著不同難度,切勿將二者混淆。
本課程考試題型舉例:填空題、單項選擇題、多項選擇題、簡答題、案例分析題等。
附錄 題型舉例
一、單選題
1、檫耳瓦是( )民俗的服飾。
A、白族 B、傣族 C、彝族 D、藏族
二、多選題
1、在下列民族中,有( )民族住帳篷。
A、鄂溫克族 B、哈薩克族 C、維吾爾族 D、鄂倫春族
三、填空題
1、民俗的分類方法主要有兩種,一是按1)_________分類,
二是按2)_________分類。
四、名詞解釋
1、干欄型建筑
五、簡答題
1、簡述民俗文化的功能作用。
六、綜合題
請用線把下列土特產與其產地連接起來
人參 云南
冬蟲夏草 吉林
鐵觀音 青海
白藥 福建
君山銀針 湖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