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國念大學(xué)為何如此辛苦

字號:


    你方唱罷我登場
    說一件前不久發(fā)生在哥大的事情。伊朗總統(tǒng)艾哈邁迪內(nèi)賈德(Mahmoud Ahmadinejad)要求訪問哥倫比亞大學(xué)并做演講。當(dāng)時反對的呼聲很高,可是哥大還是頂住壓力答應(yīng)了要求。為此,一些民眾集結(jié)在哥大門口**。而哥大的學(xué)生中也確實有為數(shù)不少的反對者,為此,校長Lee C. Bollinger特地給全校師生發(fā)了一封信,解釋了為何會答應(yīng)伊朗總統(tǒng)的要求。信的最后有一段話值得我們深思:
    In a society committed to free speech, there will inevitably be times when speakers use words that anger, provoke, and even cause pain. Then, more than ever, we are called on to maintain our courage to confront bad words with better words. That is the hallmark of a university and of our democratic society. It is also one of our central safeguards against the impulses of intolerance that always threaten to engulf our commitment to proper respect for every person.
    這段話的大意就是說:在一個崇尚言論自由的社會,難免會出現(xiàn)一些會給我們帶來傷害、痛苦的言論。而我們需要做的,就是去直面這些言論。這恰恰是一個大學(xué)精神、民主社會的獨特之處。
    這是一個體現(xiàn)美國高校言論自由的典型事例。只要你的言論不涉及到種族歧視、人身侮辱、蔑視宗教等方面,說什么都是允許的。
    在哥大經(jīng)常可以看到各種演講、講座的通知,我曾經(jīng)收集了一些,覺得很是有趣。比如說,前一個星期有西藏分裂分子的演講,這個星期馬上就有一個講述我國民族政策和現(xiàn)狀的報告。有談日本教科書問題的,也有談南京*的,也有談人權(quán)狀況的,絕對是形形色色、五花八門。剛來的時候還覺得新鮮,都想去聽聽,后來慢慢地就知道哪些是好講座,哪些壓根就是垃圾。
    哥大的學(xué)生組織據(jù)說有上百個,有一些奇怪得讓人詫異,可是,學(xué)校絕對不會組織或者干涉,相反還會給與資助。當(dāng)然了,這些組織必須符合校方的一些基本要求。幾乎每天都會有一些組織或者社團(tuán)在校園廣場上搞活動、發(fā)傳單、演講等等。你有興趣的話,隨便聽一聽,拿份材料看一看;沒有興趣的話,完全可以視而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