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 述]
1.定義 臍風是新生兒因斷臍處理不善、接觸不潔之物而發(fā)生的疾病。臨床以出現唇青口撮、牙關緊閉,苦笑面容,甚或四肢抽搐,角弓反張等為特征。又稱“四六風”、“七日風”、“鎖口風”。
2.發(fā)病情況
① 發(fā)病年齡:多見于出生后4~7天新生兒。由于在全國范圍推廣新法接生,本病的發(fā)病率已明顯下降。
② 預后:發(fā)病愈早,抽搐頻繁,預后愈差。本病病死率很高,必須建立防重于治的思想,做好預防工作。
[病因病機]
1.病因
①斷臍處理不當,風冷*濁之邪入侵。
②臍部護理不周,風冷*毒之邪入侵。
2.病機
風冷、水濕、*毒入臍,經絡為邪毒所閉,而致肝風內動;邪毒中臟,肝木乘脾。
[臨床表現]
神志尚清楚,初期即可出現牙關牽引,吮乳困難,漸見口噤唇撮,額皺眉舉,苦笑面容,四肢強直,角弓反張。抽搐時發(fā)時止,稍受刺激(如聲音、光線、喝水、針刺或輕觸等)均可引起發(fā)作。
[診斷要點]
①有斷臍不潔史。發(fā)病時間在生后3~14天。
②出現典型癥狀,如苦笑面容、牙關緊閉、陣發(fā)性抽搐、肢體強直等。
③臍部分泌物培養(yǎng),可查到破傷風桿菌。
[類證鑒別]
胎驚
又稱“胎驚風”,為新生兒時期發(fā)生的驚風證候。癥見壯熱抽搐,牙關緊閉,痰涎壅盛等;與臍風唇青口撮、牙關緊閉,苦笑面容,甚或四肢抽搐,角弓反張,發(fā)熱不甚,神志尚清有別。
風癇
以發(fā)作性的神志異常為特征的疾病。臨床可見突然昏仆,口吐涎沫,兩目直視,四肢抽搐或口中發(fā)出異常叫聲,發(fā)作后即刻蘇醒,醒如常人。臍風:以出現唇青口撮、牙關緊閉,苦笑面容,甚或四肢抽搐,角弓反張等為特征。但臍風發(fā)作時多神志清楚。
[辨證論治]
1.辨證要點
①辨輕重
輕證起病晚,抽搐出現較遲,時間短;重證起病早,抽搐出現迅速,頻繁發(fā)作,甚至有窒息等癥。
②辨虛實
初起為實證,抽搐頻繁,角弓反張,便秘,肚腹板硬;持續(xù)數日,面色蒼白,四肢抽搐,呼吸微弱,軀干變軟則為虛證欲脫之候。
2.治療原則:宣通經絡,驅風鎮(zhèn)痙為主,兼以清熱瀉肝解毒。
3.分型論治
①經絡閉阻
癥狀:噴嚏多涕,煩躁啼哭,張口不利,吮乳口松,苦笑面容,頸項強直,或有四肢抽
搐,舌淡紅,苔薄,指紋紫。
治法:驅風通絡。
方藥:玉真散
②邪毒中臟
癥狀:不啼不乳,面青唇紫,頸項強直,角弓反張,四肢頻繁抽搐,臍凸肚緊,二便不通,身熱汗出,痰涌氣促,舌暗紅,苔薄,指紋青紫。
治法:表里雙解。
方藥:集成沆瀣丹加減
[預防與護理]
預防
積極推廣和普及新法接生,嚴格執(zhí)行無菌操作,重視臍部的清潔和護理,防止臍部感染。
對接近預產期的孕婦,應勤訪視,以防娩出后自行斷臍。
如有急產娩出,自行斷臍者,應重新按消毒規(guī)則處理,然后再行斷臍,并給注射破傷風抗毒素3000單位。
護理
保持病房安靜,光線宜偏暗,空氣要流通,盡量避免觸動患兒,必須作好防止聲音、強光、觸動或注射等刺激患兒。
抽搐時不宜給服藥物及喂奶。
飲食要保證供給,牙關緊閉時可用鼻飼法。
1.定義 臍風是新生兒因斷臍處理不善、接觸不潔之物而發(fā)生的疾病。臨床以出現唇青口撮、牙關緊閉,苦笑面容,甚或四肢抽搐,角弓反張等為特征。又稱“四六風”、“七日風”、“鎖口風”。
2.發(fā)病情況
① 發(fā)病年齡:多見于出生后4~7天新生兒。由于在全國范圍推廣新法接生,本病的發(fā)病率已明顯下降。
② 預后:發(fā)病愈早,抽搐頻繁,預后愈差。本病病死率很高,必須建立防重于治的思想,做好預防工作。
[病因病機]
1.病因
①斷臍處理不當,風冷*濁之邪入侵。
②臍部護理不周,風冷*毒之邪入侵。
2.病機
風冷、水濕、*毒入臍,經絡為邪毒所閉,而致肝風內動;邪毒中臟,肝木乘脾。
[臨床表現]
神志尚清楚,初期即可出現牙關牽引,吮乳困難,漸見口噤唇撮,額皺眉舉,苦笑面容,四肢強直,角弓反張。抽搐時發(fā)時止,稍受刺激(如聲音、光線、喝水、針刺或輕觸等)均可引起發(fā)作。
[診斷要點]
①有斷臍不潔史。發(fā)病時間在生后3~14天。
②出現典型癥狀,如苦笑面容、牙關緊閉、陣發(fā)性抽搐、肢體強直等。
③臍部分泌物培養(yǎng),可查到破傷風桿菌。
[類證鑒別]
胎驚
又稱“胎驚風”,為新生兒時期發(fā)生的驚風證候。癥見壯熱抽搐,牙關緊閉,痰涎壅盛等;與臍風唇青口撮、牙關緊閉,苦笑面容,甚或四肢抽搐,角弓反張,發(fā)熱不甚,神志尚清有別。
風癇
以發(fā)作性的神志異常為特征的疾病。臨床可見突然昏仆,口吐涎沫,兩目直視,四肢抽搐或口中發(fā)出異常叫聲,發(fā)作后即刻蘇醒,醒如常人。臍風:以出現唇青口撮、牙關緊閉,苦笑面容,甚或四肢抽搐,角弓反張等為特征。但臍風發(fā)作時多神志清楚。
[辨證論治]
1.辨證要點
①辨輕重
輕證起病晚,抽搐出現較遲,時間短;重證起病早,抽搐出現迅速,頻繁發(fā)作,甚至有窒息等癥。
②辨虛實
初起為實證,抽搐頻繁,角弓反張,便秘,肚腹板硬;持續(xù)數日,面色蒼白,四肢抽搐,呼吸微弱,軀干變軟則為虛證欲脫之候。
2.治療原則:宣通經絡,驅風鎮(zhèn)痙為主,兼以清熱瀉肝解毒。
3.分型論治
①經絡閉阻
癥狀:噴嚏多涕,煩躁啼哭,張口不利,吮乳口松,苦笑面容,頸項強直,或有四肢抽
搐,舌淡紅,苔薄,指紋紫。
治法:驅風通絡。
方藥:玉真散
②邪毒中臟
癥狀:不啼不乳,面青唇紫,頸項強直,角弓反張,四肢頻繁抽搐,臍凸肚緊,二便不通,身熱汗出,痰涌氣促,舌暗紅,苔薄,指紋青紫。
治法:表里雙解。
方藥:集成沆瀣丹加減
[預防與護理]
預防
積極推廣和普及新法接生,嚴格執(zhí)行無菌操作,重視臍部的清潔和護理,防止臍部感染。
對接近預產期的孕婦,應勤訪視,以防娩出后自行斷臍。
如有急產娩出,自行斷臍者,應重新按消毒規(guī)則處理,然后再行斷臍,并給注射破傷風抗毒素3000單位。
護理
保持病房安靜,光線宜偏暗,空氣要流通,盡量避免觸動患兒,必須作好防止聲音、強光、觸動或注射等刺激患兒。
抽搐時不宜給服藥物及喂奶。
飲食要保證供給,牙關緊閉時可用鼻飼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