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程下的寫作教學3

字號:

與“表達空間”相關的是“表達的欲望”問題。作家可能天生有強于常人的表達欲望,但是,一般人的表達欲望反而隨著年歲增長而呈下降趨勢。所以我想,如何強化學生表達的欲望,是作文教學值得研究的一個課題。
    姜:中學生寫作能力的淪喪,一方面是寫作欲望長期得不到滿足與賞識的結果,另一方面也是因為中學生的寫作空間越來越小。當然還有一個問題,那就是隨著人的知識的增厚,人的形意空間就愈加變小了。知識有時候對一個人的才華的發(fā)揮恰恰形成了一種阻礙,所以,寫作中,強調知識的積累不是惟一的門路,也許更重要的是要有一雙慧眼。
    賀:有人提出,學生的表達欲望應得到保鮮,這樣才能使學生的獨立人格得到保證。我突然想到了一點:教師自己善寫作,這是不是就可使學生的表達欲望得到“保鮮”,獨立人格得到保證呢?
    姜:關于“保鮮”一說,我的理解實際上就是一種寫作的沖動。現(xiàn)在的情形是,寫作教學一般很難讓學生產(chǎn)生寫作沖動。
    賀:關于表達欲望的淪喪這一點,我覺得根本原因在于現(xiàn)在的語文命題僅僅淪為教師和社會教化的手段,沒有尊重學生的認知心理和成長規(guī)律。學生只能沒有感覺地甚至冷漠地“善解人意”,學生真實的興趣、愛好與其筆下的作文可謂“咫尺天涯”。心理學告訴我們,人對虛假的排斥是近乎本能的,所以,學生的表達欲望也就隨著年級的增高而變?nèi)酢?BR>    豐富的生活經(jīng)歷肯定可以激發(fā)人的表達欲望。學生又何嘗不是如此呢?只是他們的生活太單調與貧乏,缺少新信息的刺激。我想這應該也是表達欲望淪喪的一個原因。
    干:我不同意把學生寫作欲望淪喪的原因歸結到缺少生活或生活太單調與貧乏。其實,學生貧乏的只是閱讀和思想,而不是生活。要講生活的貧乏,沒有誰比史鐵生、張海迪更貧乏。閱讀是寫作的語言之源,也是寫作的思想之源。心靈的豐富主要取決于閱讀的豐富,而不是生活的多姿多彩。
    賀:讀書的失落是表達欲望淪喪的主要原因。但從本質上講,還是我們的教育缺少真正地以人為本、以生為本的氛圍。至于干兄所提到的張海迪、史鐵生,我覺得針對教育來說,都僅僅是個案,不具有代表意義。
    干:心靈的豐富和生活的豐富遠不是一回事,通過閱讀才能獲得心靈和眼睛,然后才是生活的體驗。
    賀:通過閱讀獲得眼睛與心靈,這種觀點也是我所主張的。但是,獲得心靈和眼睛的方式也不惟閱讀。對現(xiàn)實生活的積極參與也是獲得心靈和眼睛的方式,至少是其中之一。
    古人有句話“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從某種角度理解,就是講生活如同讀書一樣,對于寫作也是必不可少的。
    干:賀兄提及“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是不是可以將二者結合起來,換一種表達方式,即:寫作參與生活。
    在這里我提出的是一個不同于剛才我們所講的生活豐富是不是寫作教學成功的前提,而是說,通過寫作(包括閱讀)使生活豐富起來。
    賀:我認為寫作與生活應互為因果關系,生活(閱歷)豐富有助于寫作表達,寫作有利于提升生活品位。
    干:寫作不可能沒有生活,但是現(xiàn)在我們也不可能等到生活經(jīng)驗的儲備充分了再進行寫作。我提出的“寫作參與(介入)生活”,目的恰恰旨在改變以往寫作與生活脫離,寫作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的情況。寫作介入生活之中,使生活豐富起來,深邃起來,使生活本身帶有反思性,使寫作成為生活的一部分,而不是生活之后的附屬品,這是我的一個理想。
    賀:關于表達欲望的強化,跟大家意見一致的是,應該鼓勵學生多讀書,尤其是選擇一些至情至性的文章,以掀起學生情感的漣漪。身邊司空見慣的生活,只要用愛的眼光打量,一草一木總關情。其次,就是拓寬學生的生活視野,豐富學生的生活經(jīng)歷。第三,讀書也好,觀察生活也好,要鼓勵和引導學生用質疑和批判的眼光來審視。質疑和批判是激發(fā)和強化學生表達欲望的有效方式,而且,這種思維方式很符合渴望心靈飛翔的中學生的心理發(fā)展規(guī)律。第四,寬容學生的寫作質量,重在養(yǎng)成學生的寫作習慣。當然習慣的形成是一個艱難的過程,必要的時候還是要來一點“強制執(zhí)行”——強制執(zhí)行的過程不是暴力過程,而是耐心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