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決生效后才查證屬實的立功如何處理

字號:

審判實踐中間常遇到這么一種情況,犯罪分子到案后,在偵查、起訴、審判階段有檢舉、揭發(fā)他人犯罪、提供偵破其他案件的重要線索等行為,但由于各種原因一直未能查清,直至對其的判決發(fā)生法律效力后才查證屬實。對此如何處理,有不同的看法。一種意見認為,犯罪分子的立功行為在終審裁判作出以前就已發(fā)生,而原裁判未予認定,屬于認定事實、適用法律錯誤,應當啟動審判監(jiān)督程序再審。筆者不同意這種觀點,除非是立功事實在生效判決作出以前已經查證屬實,原判應當認定立功而不認定,或者因疏忽而未予認定,確有必要啟動審判監(jiān)督程序再審的,才可以啟動審判監(jiān)督程序;對于立功事實是在判決生效之后才查證屬實的,不應當啟動審判監(jiān)督程序。
    其理由,可以從下述幾個方面分析:
    一、從立功構成標準分析,立功是結果犯,而非行為犯。刑法第68條關于立功的成立都規(guī)定了“查證屬實”、“得以偵破”的條件。就是說犯罪分子雖有檢舉、揭發(fā)、提供重要線索的行為,但如果沒有查證屬實,或者沒有偵破其他案件,立功也是不能成立的。因此立功是結果犯,而非行為犯。生效判決作出前,結果尚未發(fā)生,是不能認定立功的,該判決認定事實沒有錯誤。
    二、從立功成就的時間上分析,這種立功不屬于判決發(fā)生法律效力之前的立功。前面已述立功是結果犯,雖然檢舉、揭發(fā)等行為發(fā)生在判決生效之前,但“查證屬實”等發(fā)生在判決生效之后,則該立功成就的時間是在判決發(fā)生法律之后,這種情形的立功只能認定是判決生效后,刑罰執(zhí)行期間的立功。那么要求原生效判決認定其立功就沒有事實和法律依據。
    三、原生效判決不存在認定事實、適用法律上的錯誤,決定再審沒有法律依據。刑事訴訟法第204條對可以啟動再審程序的規(guī)定了四種情形,與本文可能有關的是兩種:原判決、裁定“認定的事實確有錯誤的”、<考試&大收集^整理>“適用法律確有錯誤的”。原生效判決作出時立功尚未成立,不可能認定有立功情節(jié)。顯然,原判不可能存在認定事實、適用法律錯誤的問題。再審的條件不存在,怎么能啟動再審程序呢。主張應當啟動再審程序的意見的一條理由是,這種情況可以認為“查證屬實”的材料是新的證據,從而以有新的證據證明原判決、裁定認定的事實確有錯誤而進行再審。這種理由是不能成立的。首先,立功成立與否的“新證據”不同于一般案件事實認定的新證據。案件事實的新證據是證明原判認定犯罪事實的真實性或程度性,是證明原判決、裁定認定事實的錯誤;而立功成立與否的“新證據”,是證明立功的成立及成立的時間,而不是證明原判決、裁定的錯誤。其次,刑法已明確規(guī)定立功是結果犯,當結果是發(fā)生在判決生效之后的情況下,就不可能存在有“新證據”證明在立功情節(jié)的認定上原判決、裁定確有錯誤的情形發(fā)生。再次,在程序正義日益被人們重視的今天,審判期限的規(guī)定性決定審判程序進行中不能要求審判人員為了等待立功的“查證屬實”而無限期拖延結案,造成超期羈押,程序違法。同時,審判人員對立功事實是否可能“查證屬實”,以及“查證屬實”時間的預期也是無法判斷的,故原裁判據此作出的審判結論不具有可責性。  
    四、立功情節(jié)功效的有限性,決定此種情形不能提起審判監(jiān)督程序。犯罪分子到案后有立功情節(jié)是對社會有益的行為,理應受到褒揚,因此,法律規(guī)定對其可以從寬處理。根據法律規(guī)定,對于立功原則上在量刑時應根據不同情況作出適當的從寬處理。但是,立功可以從寬的功效也不是絕對的,即并非只要是查證屬實的立功一律必須從寬處罰,特殊情況下也可以不從寬。如有的罪行極其嚴重,即使有立功表現,也可能不予從寬。這就要求審判人員在嚴格依法的前提下,兩利相權取其重,兩弊相權取其輕,恰當地做出決定。在審判程序進行中查證屬實的立功尚屬這樣,在判決生效后才查證屬實的立功卻要啟動再審程序,顯然與立功功效的有限性特性不相符。再說,即使發(fā)生在刑罰執(zhí)行期間的立功,也并非其功效都能發(fā)揮作用。例如,當罪犯的立功是在其刑罰執(zhí)行期滿的最后一日發(fā)生或者查證屬實的,那怕是重大立功,因這一天本來就是他的刑滿釋放日,盡管可以給予其他方式的表彰,但立功可以減刑或者假釋的法定功效已無從實現??梢姡刹⒉灰笠膊槐WC每一個立功的獎勵功效都能發(fā)揮作用。
    綜上,在判決發(fā)生法律效力以后才查證屬實的立功,不是啟動審判監(jiān)督程序的法定條件,不能決定再審,必須維護原裁判的既判力。當然,也不是棄之不顧??偟脑瓌t是,對查證屬實的立功情節(jié)要根據查證屬實時所處的不同訴訟程序階段,區(qū)別其不同的功能作用,分別做出不同的處理。總體上講,裁判生效以前查證屬實的立功,應視為審判階段的立功,其功能是影響量刑;裁判生效以后查證屬實的立功,應視為刑罰執(zhí)行階段的立功,其功能是減刑、假釋的依據。具體的分析,則應當依據不同情形分別作出不同的處理:如果犯罪分子到案后,在偵查、起訴、審判階段有檢舉、揭發(fā)等行為,在起訴以前查證屬實的,或者是在起訴之后,一審判決作出之前查證屬實的,一審應當認定立功;如果是在二審期間查證屬實的,二審應當認定立功;如果是在核準程序期間查證屬實的,核準程序應當認定立功。以上均屬于在審判程序階段認定的立功,各個審判程序的裁判,均應依法認定立功,并作出量刑上是否從寬以及如何從寬的決定。如果立功是在判決發(fā)生法律效力之后查證屬實的,則只能認定是刑罰執(zhí)行期間的立功,這種情形也應區(qū)別不同狀態(tài),分別作出處理:如果原判是免予刑事處罰,則將查證結果告之犯罪分子,不再作其他處理;如果尚有刑罰需要執(zhí)行或者正在執(zhí)行刑罰,則作為減刑、假釋的事實依據;如果刑罰已經執(zhí)行完畢,其從寬的功效已經無法實現,可給予立功人以精神上的鼓勵。但不管何種情形都不能啟動審判監(jiān)督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