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dǎo)游資格類之導(dǎo)游詞:江楓廣場

字號:

吳門古韻戲臺是景區(qū)中部主建筑,以精致的雕鏤為特色,頂部為龍鳳雕刻棚頂,垂透雕花籃掛柱,門窗皆雕刻成 花窗。臺上背景刻老書畫家謝孝思的梅花圖,后面是傳統(tǒng) ,兩邊出將、入相耳門雕一根藤掛落。是一個觀賞性較強(qiáng)的江南民俗建筑。臺上如演出江南古樂與歌舞,使古橋、古關(guān)、古寺、古河…交相輝映,升華出濃濃的古韻。
    戲臺又和寒山古寺互為對景,從寒山寺門前看過來,戲臺高矗于江楓廣場前,居高臨遠(yuǎn),氣勢恢弘,張充和老先生書寫的吳門古韻匾額莊重大氣,點(diǎn)出了景區(qū)的主題。從這里隔河看寒山寺,黃墻掩映在綠樹叢中,唐塔高聳出林,能較完整地欣賞到古寺優(yōu)美的全貌和幽深神秘的氣氛。
    廣場東邊的這條沿河古街,由富有蘇州地方特色的過街樓等組成,取名"半硯巷"。名字的來歷還有個故事。原來?xiàng)鳂蛭鞑坑袀€叫吳岑渚的文人,居住在一個非常簡陋的居室中,讀書的齋室只有幾步之大,除了放一些書籍、筆墨紙硯之外,沒有其它任何物品,書房雖簡陋,卻是門臨溪流,朝暉夕陰,云煙變幻。正所謂"室雅何許大,花香不在多。"有一天,吳先生不小心將硯臺打破,仍然用半只硯臺寫字,最后成為書畫詩皆能的文人,索性就以"半硯"作齋名。現(xiàn)在將"半硯"用于文化街,由蘇州幾個的中青年書畫家在此創(chuàng)立了"江楓書畫院",決意將中國文化內(nèi)涵博大精深,外貌素樸簡陋的風(fēng)格傳承下去。
    東面這座橋就是張繼《楓橋夜泊》中的江村橋,它橫跨在楓江上,與楓橋遙相呼應(yīng),從唐代以來一直和楓橋?qū)Τ蠲咧?BR>    江村橋?yàn)閱慰资皹颍?jīng)始年代不詳。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重建;同治六年(1867年)重修;1984年,蘇州市政府撥款整修,并列有《重修江村橋記》。橋長38.7米,寬3米,跨度9.8 米。為省級文物保護(hù)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