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臨床資料
本組25例30指,男性18例22指,女性7例8指,年齡16-48歲,平均27歲。致傷原因:均系機器滾軸致傷。單指20例,雙指9例,叁指1例。完全離斷12指,不完全離斷18指。受傷指分別為:拇指5例,食指8例,中指10例,環(huán)指7例。受傷平面;末節(jié)5指,中節(jié)18指,近節(jié)7指。
2.術后護理
2.1病室要求
安靜、舒適的單人病房室溫保持25℃-32℃、 濕度50%-60%,自然光線充足。控制探視人群,室內(nèi)每日紫外線消毒1-2次,每次30分,禁止吸煙。
2.2體位
患者1-7天嚴格臥床,平臥位。7-10天后可側臥,半臥位。患肢抬高,高于心臟水平10-20cm,傷手烤燈保暖,用60-100w罩燈局部照射,照射距離為30-40cm。
2.3飲食
鼓勵患者進高能量、高蛋白、高維生素飲食,從半流質(zhì)過度到流質(zhì),少量多餐。多飲水,多進粗纖維食物防止便秘的發(fā)生。禁止飲酒、吸煙,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以防止血管痙欒的發(fā)生。
2.4藥物應用
根據(jù)術前創(chuàng)口污染情況及細菌培養(yǎng)藥敏實驗結果應用抗生素,肌注罌粟堿,靜滴低分子右旋糖干,口服阿司匹林等抗凝、解痙藥物。及時補充液體量防止休克的發(fā)生,術后為防止疼痛引起血管痙攣可預防性使用止痛藥。
2.5輔助治療
患肢石膏固定,注意松緊,保持干燥。2周后拆線,去除外固定,在醫(yī)生和護士指導下進行克氏針未累及的關節(jié)主動功能鍛煉,4周后逐漸加強再植手指各關節(jié)的主、被 動運動。并輔以超短波,周林頻譜和中藥熏洗等治療。
3.心理護理
4.術后觀察
4.1生命體征
注意觀察記錄血壓、脈搏、呼吸、傷口及皮膚粘膜出血情況。
4.2觀察指標
術后正確的觀察是擠壓性斷肢再植成活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常用的觀察指標有:膚色、指腹張力、彈性、皮溫和針刺指端放血情況。由于組織受到不同程度擠壓、細胞受損、缺氧,一些毛細血管受到破壞,組織細胞間無法有效進行物質(zhì)交換再植手指術后均呈偏灰的暗紅色,指體明顯腫脹,呈Ⅱ°-Ⅲ°腫脹,皮溫較低,較健側手指低3-6℃ ,4-10小時(平均6小時)后再植指皮溫逐漸復升,接近健側手指皮溫。3-7天后膚色逐漸由暗紅色轉(zhuǎn)為紅潤。再植術后1-3天采用放血療法,一般時間為1次/30-60分鐘,放血前用酒精棉球消毒,放血后及時搽凈傷口周圍的滲血,用無菌紗布覆蓋。再植術后早期,指腹張力、彈性由大轉(zhuǎn)小,針刺指端無出血或有少許暗紅色血流出,均表示動脈危象;當針刺指端,如放出的第一滴血為鮮紅色,則表示血循環(huán)良好;如先放出一段暗紅色血,再放出鮮紅色學,則表示靜脈回流受阻。本組有5指出現(xiàn)靜脈危象,采用放血療法后,3指成活,2指壞死。皮溫在1次/2小時/1-3天,低與健側3 –4℃ 以上表示血管危象可能。穩(wěn)定后改為1次/4-6小時,測量并做好記錄。
本組25例30指,男性18例22指,女性7例8指,年齡16-48歲,平均27歲。致傷原因:均系機器滾軸致傷。單指20例,雙指9例,叁指1例。完全離斷12指,不完全離斷18指。受傷指分別為:拇指5例,食指8例,中指10例,環(huán)指7例。受傷平面;末節(jié)5指,中節(jié)18指,近節(jié)7指。
2.術后護理
2.1病室要求
安靜、舒適的單人病房室溫保持25℃-32℃、 濕度50%-60%,自然光線充足。控制探視人群,室內(nèi)每日紫外線消毒1-2次,每次30分,禁止吸煙。
2.2體位
患者1-7天嚴格臥床,平臥位。7-10天后可側臥,半臥位。患肢抬高,高于心臟水平10-20cm,傷手烤燈保暖,用60-100w罩燈局部照射,照射距離為30-40cm。
2.3飲食
鼓勵患者進高能量、高蛋白、高維生素飲食,從半流質(zhì)過度到流質(zhì),少量多餐。多飲水,多進粗纖維食物防止便秘的發(fā)生。禁止飲酒、吸煙,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以防止血管痙欒的發(fā)生。
2.4藥物應用
根據(jù)術前創(chuàng)口污染情況及細菌培養(yǎng)藥敏實驗結果應用抗生素,肌注罌粟堿,靜滴低分子右旋糖干,口服阿司匹林等抗凝、解痙藥物。及時補充液體量防止休克的發(fā)生,術后為防止疼痛引起血管痙攣可預防性使用止痛藥。
2.5輔助治療
患肢石膏固定,注意松緊,保持干燥。2周后拆線,去除外固定,在醫(yī)生和護士指導下進行克氏針未累及的關節(jié)主動功能鍛煉,4周后逐漸加強再植手指各關節(jié)的主、被 動運動。并輔以超短波,周林頻譜和中藥熏洗等治療。
3.心理護理
4.術后觀察
4.1生命體征
注意觀察記錄血壓、脈搏、呼吸、傷口及皮膚粘膜出血情況。
4.2觀察指標
術后正確的觀察是擠壓性斷肢再植成活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常用的觀察指標有:膚色、指腹張力、彈性、皮溫和針刺指端放血情況。由于組織受到不同程度擠壓、細胞受損、缺氧,一些毛細血管受到破壞,組織細胞間無法有效進行物質(zhì)交換再植手指術后均呈偏灰的暗紅色,指體明顯腫脹,呈Ⅱ°-Ⅲ°腫脹,皮溫較低,較健側手指低3-6℃ ,4-10小時(平均6小時)后再植指皮溫逐漸復升,接近健側手指皮溫。3-7天后膚色逐漸由暗紅色轉(zhuǎn)為紅潤。再植術后1-3天采用放血療法,一般時間為1次/30-60分鐘,放血前用酒精棉球消毒,放血后及時搽凈傷口周圍的滲血,用無菌紗布覆蓋。再植術后早期,指腹張力、彈性由大轉(zhuǎn)小,針刺指端無出血或有少許暗紅色血流出,均表示動脈危象;當針刺指端,如放出的第一滴血為鮮紅色,則表示血循環(huán)良好;如先放出一段暗紅色血,再放出鮮紅色學,則表示靜脈回流受阻。本組有5指出現(xiàn)靜脈危象,采用放血療法后,3指成活,2指壞死。皮溫在1次/2小時/1-3天,低與健側3 –4℃ 以上表示血管危象可能。穩(wěn)定后改為1次/4-6小時,測量并做好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