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性斜頸
先天性斜頸是一側胸鎖乳突肌纖維性痙攣,頸部和頭面部向患側偏斜的畸形。
1.病因多為臀位產、產傷及牽拉等因素,導致患兒一側胸鎖乳突肌損傷出血、血腫機化、攣縮所致;還有子宮內、外感染、遺傳、動靜脈栓塞而致肌肉壞死等。
2.臨床表現
(1)嬰兒出生后,一側胸鎖乳突肌即有腫塊,不易辨認。
(2)10天~2周,腫塊變硬,不活動,呈梭形。
(3)5個月~8個月,腫塊逐漸消退,胸鎖乳突肌纖維性萎縮、變短,牽拉枕部并偏向患側,下頜轉向健側肩部,面部健側飽滿,患側變小。
(4)1歲左右,斜頸畸形可變明顯,頭向一側傾斜,下頜轉向健側。
(5)畸形隨年齡增長而加重,臉部發(fā)育不對稱,脊柱側凸,頭部活動受限。
3.治療
(1)手法矯正治療適用于<1歲的嬰兒。
(2)手術治療適用于>1歲的患兒。手術方法為胸鎖乳突肌切斷。術后頭放矯正位,頭頸胸石膏固定
先天性髖關節(jié)脫位
其病因未明。女多于男,約6:1。左側比右側多1倍,雙側者少見
先髖站立前期
先髖脫位期
臨床表現
①嬰幼兒癥狀不明顯
②患肢縮短、活動受限
③髖關節(jié)屈曲狀、不能伸直
④會陰部增寬、患側皮皺加深增多
⑤牽拉患肢,有彈響聲或彈響感
開始行走時間較正常小兒晚
單側髖脫——患兒跛行
雙側髖脫——臀部后聳、腰部前凸、鴨行步態(tài)
體格檢查
髖關節(jié)屈曲外展試驗
Galeazzi征或Allis征陽性
Ortolani試驗陽性:診斷為先髖
Barlow試驗陽性:診斷為不穩(wěn)定髖
彈進彈出試驗不適合>3月的嬰幼兒
打氣筒征(+)
單足站立試驗(+)
X線檢查
3個月后進行
可了解脫位程度及性質
治療
1歲以內使用帶蹬吊帶法6~9月
1—3歲輕癥者——帶蹬吊帶法
1—3歲重癥者——手法復位、石膏固定
>4歲——salfer骨盆截骨術或加股骨旋轉截骨術
成年男性——chiari骨盆內移截骨術
先天性斜頸是一側胸鎖乳突肌纖維性痙攣,頸部和頭面部向患側偏斜的畸形。
1.病因多為臀位產、產傷及牽拉等因素,導致患兒一側胸鎖乳突肌損傷出血、血腫機化、攣縮所致;還有子宮內、外感染、遺傳、動靜脈栓塞而致肌肉壞死等。
2.臨床表現
(1)嬰兒出生后,一側胸鎖乳突肌即有腫塊,不易辨認。
(2)10天~2周,腫塊變硬,不活動,呈梭形。
(3)5個月~8個月,腫塊逐漸消退,胸鎖乳突肌纖維性萎縮、變短,牽拉枕部并偏向患側,下頜轉向健側肩部,面部健側飽滿,患側變小。
(4)1歲左右,斜頸畸形可變明顯,頭向一側傾斜,下頜轉向健側。
(5)畸形隨年齡增長而加重,臉部發(fā)育不對稱,脊柱側凸,頭部活動受限。
3.治療
(1)手法矯正治療適用于<1歲的嬰兒。
(2)手術治療適用于>1歲的患兒。手術方法為胸鎖乳突肌切斷。術后頭放矯正位,頭頸胸石膏固定
先天性髖關節(jié)脫位
其病因未明。女多于男,約6:1。左側比右側多1倍,雙側者少見
先髖站立前期
先髖脫位期
臨床表現
①嬰幼兒癥狀不明顯
②患肢縮短、活動受限
③髖關節(jié)屈曲狀、不能伸直
④會陰部增寬、患側皮皺加深增多
⑤牽拉患肢,有彈響聲或彈響感
開始行走時間較正常小兒晚
單側髖脫——患兒跛行
雙側髖脫——臀部后聳、腰部前凸、鴨行步態(tài)
體格檢查
髖關節(jié)屈曲外展試驗
Galeazzi征或Allis征陽性
Ortolani試驗陽性:診斷為先髖
Barlow試驗陽性:診斷為不穩(wěn)定髖
彈進彈出試驗不適合>3月的嬰幼兒
打氣筒征(+)
單足站立試驗(+)
X線檢查
3個月后進行
可了解脫位程度及性質
治療
1歲以內使用帶蹬吊帶法6~9月
1—3歲輕癥者——帶蹬吊帶法
1—3歲重癥者——手法復位、石膏固定
>4歲——salfer骨盆截骨術或加股骨旋轉截骨術
成年男性——chiari骨盆內移截骨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