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西山八大處公園旅游

字號:

西山八大處是指分布在石景山區(qū)西山東麓的翠微山、盧師山和平坡山的山下、山麓、山腰和山頂?shù)陌俗鶑R宇,舊有“八剎”之稱,占地約140平方公里。距北京城區(qū)17公里。
    八大處素以“三山、八剎、十二景”著稱于世。早在隋代即有僧人棲息于此。現(xiàn)存寺廟多為明、清重建。解放后加以整修,面目一新,現(xiàn)為北京西郊重要的旅游風景區(qū)。八大處西、北、東三面環(huán)山,南為敞開的平原。山間巖壑幽邃,林木蔥郁,澗泉潺潺,環(huán)境秀美幽靜。八座古剎依次排列,即長安寺、靈光寺、三山庵、大悲寺、龍王堂、香界寺、寶珠洞、證果寺。沿山路拾級而上,一座座掩映在蒼松翠柏之中的寺廟,便會逐一出現(xiàn)在眼前。其中一、二處在山腳下,三處開始進入山麓,四、五、六處在半山腰,七處建在山頂,八處在七處對面的盧師山上。
    這里空氣清新,景色絢麗。春暖季節(jié),花紅葉綠,群芳爭艷;酷暑盛夏,山林茂密,涼風習習。除八座廟宇外,沿途還可看到水心亭、放鶴亭、銅佛洞、眺遠亭等勝跡。
    長安寺(一處),在翠微山腳下,舊稱翠微寺、善應寺。建于明弘治十七年(1504年),順治年間重修。寺門向東,寺內有兩進院落,前院為釋跡牟尼殿,院中尚有明萬歷二十八年(1600 年)所鑄銅鐘一口,至今保存完好。后院有娘娘殿。長安寺素以奇花名木著稱,現(xiàn)存兩株白皮龍爪松,相傳為元代種植,雖已有700余年的樹齡,但仍高大挺拔。此外,還有玉蘭、紫薇、百日紅、金絲木瓜、紫荊等多種珍貴花木
    靈光寺(二處),位于翠微山東麓,始建于唐代,初名龍泉寺,金大定二年(1162年)重修,改名覺山寺。明代成化十四年(1478年)再修后,取名靈光寺。1900年該寺毀于八國聯(lián)軍的炮火,現(xiàn)寺內建筑大都為后來重建。西院峭壁下的金魚池是現(xiàn)存古跡,山泉從石雕龍口注入池內。傳說早在清咸豐年間池中就養(yǎng)殖金魚,現(xiàn)池內遍開紅蓮。池上架有一座精美的石橋,池中建有水心亭。金魚池之左有元代翠微公主墓,北有觀音洞及石井,后有韜光庵。原寺內有一座的招仙塔,現(xiàn)只剩塔基,僧人在清理廢墟時發(fā)現(xiàn)一石函,內有一沉香木盒,盒內供奉釋跡牟尼靈牙一顆。靈牙自1O71年入塔至1900年發(fā)現(xiàn),在塔中供奉 830年。中國佛教協(xié)會為永久供奉靈牙舍利,1959年新建一座“佛牙舍利塔”。塔高5l米,為八角十三層密檐式,使該寺增添了新的景色。
    三山庵(三處),位于靈光寺東北,出靈光寺,沿山路拾級而上即到。三山庵因地處翠微平坡、盧師三山之間而得名。該庵創(chuàng)建年代不詳,清乾隆時曾修茸。三山庵只有一個院落,正殿前有一長方形漢白玉石,上有花紋如流水行云,故稱“水云石”。正股東廂房后有一敞廳,筑于高臺之上。敞廳上懸“翠微入畫”匾額。
    大悲寺(四處),位于平坡山半腰處舊名隱寂寺。創(chuàng)建于元代,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改為大悲寺,乾隆六十年(1795年)重修。寺廟東向,前后三進,殿宇依山勢而建。前為大雄寶殿,內塑有三世佛像。后殿為大悲閣,是明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增建的,閣內塑有大悲菩薩像。
    龍王堂(五處),位于大悲寺西北,又名龍王庵。建于清康熙十一年(1672年)。龍王堂歷來以古柏及山泉而聞名,廟門左右石座上各植柏樹一株,頗有趣味,人稱“樹旗”。寺廟東向,院落兩進。堂內有龍王、雷公、電母等泥塑像。泉水自寺后石壁流出,至第一層院落,經(jīng)石璃吻(石雕龍頭)注入水池,水池左邊有“聽泉小榭”,是游人休息的好地方。后殿有臥游閣,是深秋觀賞紅葉的處。
    香界寺(六處),在龍王堂西北,因位于平坡山,又名平坡寺。該寺是八大處的主寺,始建于唐代,明洪熙元年(1425年)重建,取名大圓通寺。清康熙十七年(1678年)再次重建,稱圣感寺。清乾隆十三年(1748年)修繕后,改今名。該寺現(xiàn)存殿宇五進,依山而建,層層升高,氣勢宏偉壯觀。原為歷代帝王游山休息之地。西院為乾隆皇帝的避暑行宮及花園,內有回廊、水池、假山;還植有迎春、芍藥、牡丹、海棠等名貴花木。院后有“眺遠齋”,可飽覽京西風貌。寺院以東西“弄樓”圍成方形庭院,中為大雄寶殿,供奉有三世佛,兩側排列著十八羅漢彩塑。香界寺的后殿,有藏經(jīng)樓內有藏經(jīng)柜四個,高3米,正中有木雕千手佛一尊。
    寶珠洞(七處),出香界寺繼續(xù)攀行,即是八大處中的一處。洞前有一座木牌樓,外額寫著:“歡喜地”,內額題字為“堅固林”,均為清乾隆皇帝御筆。寶珠洞共有殿堂兩座。正殿為觀音大士殿,兩廂有配殿。殿后有一巖洞,深約4米。洞內礫石奇特,形如一粒粒黑白相間的珠子,寶珠洞因此得名。洞上還有一殿為“阿彌陀佛殿”。殿前建有“眺遠亭”。
    證果寺(八處),位于盧師山上,舊名盧師寺,與其它七處寺廟隔山相對。始建于隋仁壽年間(公元601——604年),初名尸陀林,為八大處中歷史最悠久的一處寺院?,F(xiàn)存古跡有,寺門前的兩座報恩碑,碑后有一口大銅鐘,高約兩米,均為明代遺物。寺西北隅有的秘魔巖,一塊自山巔懸空伸出的天然巨石,向下斜伏。石上刻有“天然幽石”四字。巖下有一石室,傳說隋唐時,盧師和尚從江南來到這里住下,故稱盧師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