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云觀是北京的道教廟宇,為中國道教協(xié)會所在地,在全國享有盛譽。其創(chuàng)建于唐代開元二十七年(739),距今已有1200多年悠久歷史。現(xiàn)存建筑主要是清代修建的。道觀由層層遞進的四合院組成,規(guī)模宏大、氣勢非凡。參觀白云觀可分中、東、西三路進行,主要殿堂均在南北中軸線上。從軸線南起有琉璃照壁、七彩牌坊、山門等。山門里有一漢白玉石浮雕小石猴,十分生動,逗人喜摸,以求去病納福。山門后有一座單孔石橋--寓風橋,橋洞口懸有直徑一米的金漆大“銅錢”,錢孔中掛一銅鈴,游人至此喜用硬幣投向錢孔,以望心想事成、財運亨通,十分有趣。往北行為靈官殿,內(nèi)供靈官護法門神及關羽、趙公明等四神像。殿后的鐘鼓樓,按東鼓西鐘之制設置,區(qū)別于佛教等寺廟。丘祖殿在玉皇殿、老律堂之北,為觀內(nèi)的主要建筑,內(nèi)供道教全真派始祖-- 邱處機塑像,塑像下埋葬有邱處機的遺骨,名邱祖墓。像前有一巨型木缽,系清世祖特賜,缽內(nèi)刻有乾隆皇帝的御書。四御殿為兩層樓閣式建筑,殿內(nèi)供奉有昊天金闕玉皇大帝等四位大帝。樓上為三清閣,內(nèi)供道教的三位尊神。中央的為玉清元始天尊,左右分別為上清靈寶天尊和太清道 德天尊即太上老君老子。三清閣東西為藏經(jīng)樓與朝天樓。藏經(jīng)樓內(nèi)存有《道藏》經(jīng)5350多卷,十分珍貴。云集園即后花園,在軸線北端。內(nèi)有云集山房及戒臺等,環(huán)境幽雅清靜。在東西兩路中,東路的殿堂多不存在,已改為居住生活區(qū)。西路各殿主要供奉有民間傳說中的各路神仙。祠堂為供白云觀歷代知名方丈的牌 位而設。堂內(nèi)珍藏有唐代老子石雕坐像,及趙孟《老子道德經(jīng)》和《陰符經(jīng)》的刻石。元君殿供有東岳大帝之女——碧霞元君像,同時還有送子娘娘等。文昌閣為祀文昌帝君及孔夫子之處。八仙殿供有呂洞賓等八仙人。天辰殿又名六十甲子殿,內(nèi)供主神斗姥像及六十甲子星宿神像。這些神像是據(jù)道家的天干地支和陰陽五行之說而測算得名的。游人至此一般極感興趣,均可根據(jù)自己的出生時辰,找到符合自身生辰八卦及其屬性的神位。
道教知識概要——道教是我國土生土長的宗教。據(jù)《后漢書·劉焉傳》所載,其起源于殷商時代的的神鬼崇拜,而后發(fā)展到戰(zhàn)國時期的神仙信仰與方術,及至漢代張角的太平道和張道陵的五斗米道所推崇的黃老道。道教與孔孟的儒家學說相滲透,既富宗教迷信意識又富民族文化特色,這對我國兩千多年來封建社會政治、經(jīng)濟、文化、思想等等,都產(chǎn)生過極其深遠的影響,成為我國乃至世界古代珍貴的文化遺產(chǎn)之一。
道教偶像——崇拜玉皇大帝和太上老君為神靈,同時對神、仙、鬼也十分信仰。
道教經(jīng)典——主要以老子(李聃)的《道德經(jīng)》、《老子五千文》、《老子想爾注》和《太平經(jīng)》為道學經(jīng) 典。
道教教義——據(jù)《老子想爾注》秘籍等所載,道家所遵循的教義概括起來主要有如下幾點:①神學理論以天人合一、天人感應觀念為基礎。認為天、地、人不可分,并以陰陽五行相生相克的運行而創(chuàng)造萬物,作為道家的宇宙觀。②提倡奉道誡、練修養(yǎng)、積善功和健精、氣、神的修道觀。③強調(diào)致力太平和講究倫理禮法的社會道德觀念。認為人要通過信教來改變世俗的混亂思想,從而建立起一個極講公平、和平、人無欺詐,個個安居樂業(yè),共享天年的太平世界。④積極提倡重生、樂生、貴術和輕王的人生觀。主張“我命在我,不在于天"的奮斗精神,抨棄“生死由命,富貴在天”的消極教條。認為人的生命可貴,樂生比為“王"重要。 ⑤道教的理想,就是主張人應去追求延年益壽和長生不老,并能修道成仙,過上三十六洞天和七十二福地的仙境生活。道家所說的“成仙”,不是讓人靠死后的所謂 “靈魂”去實現(xiàn),而是鼓勵人們在有生之年就能過上“活神仙”一般的生活,因此要求人們應重生、樂生,應講究養(yǎng)生之術及修身之道。道教教義中有不少符合唯物辯證法的合理因素,成為中華民族獨具特色的文化瑰寶之一。
道教派別——道教分全真派和正一派兩大派。其區(qū)別是:全真派為出家道士,蓄發(fā)留須,頭頂挽髻,吃素 食,重清修。正一派則為居家道士,只是信教,不蓄發(fā),重符篆,主要從事齋戒等修練活動?;顒訄鏊Q道 場,舉辦道事活動時,道士們在鼓樂伴奏下,表演道經(jīng)的唱誦、舞蹈等,十分隆重而熱鬧。
教徒著裝——道教廟宇主要有宮、觀、廟、道院及尼姑庵之稱。教徒叫道士,女仕名尼姑。職業(yè)道士的著裝為:身穿道袍,頭戴古冠巾,腳踩云履鞋,風采別具一格。
道教知識概要——道教是我國土生土長的宗教。據(jù)《后漢書·劉焉傳》所載,其起源于殷商時代的的神鬼崇拜,而后發(fā)展到戰(zhàn)國時期的神仙信仰與方術,及至漢代張角的太平道和張道陵的五斗米道所推崇的黃老道。道教與孔孟的儒家學說相滲透,既富宗教迷信意識又富民族文化特色,這對我國兩千多年來封建社會政治、經(jīng)濟、文化、思想等等,都產(chǎn)生過極其深遠的影響,成為我國乃至世界古代珍貴的文化遺產(chǎn)之一。
道教偶像——崇拜玉皇大帝和太上老君為神靈,同時對神、仙、鬼也十分信仰。
道教經(jīng)典——主要以老子(李聃)的《道德經(jīng)》、《老子五千文》、《老子想爾注》和《太平經(jīng)》為道學經(jīng) 典。
道教教義——據(jù)《老子想爾注》秘籍等所載,道家所遵循的教義概括起來主要有如下幾點:①神學理論以天人合一、天人感應觀念為基礎。認為天、地、人不可分,并以陰陽五行相生相克的運行而創(chuàng)造萬物,作為道家的宇宙觀。②提倡奉道誡、練修養(yǎng)、積善功和健精、氣、神的修道觀。③強調(diào)致力太平和講究倫理禮法的社會道德觀念。認為人要通過信教來改變世俗的混亂思想,從而建立起一個極講公平、和平、人無欺詐,個個安居樂業(yè),共享天年的太平世界。④積極提倡重生、樂生、貴術和輕王的人生觀。主張“我命在我,不在于天"的奮斗精神,抨棄“生死由命,富貴在天”的消極教條。認為人的生命可貴,樂生比為“王"重要。 ⑤道教的理想,就是主張人應去追求延年益壽和長生不老,并能修道成仙,過上三十六洞天和七十二福地的仙境生活。道家所說的“成仙”,不是讓人靠死后的所謂 “靈魂”去實現(xiàn),而是鼓勵人們在有生之年就能過上“活神仙”一般的生活,因此要求人們應重生、樂生,應講究養(yǎng)生之術及修身之道。道教教義中有不少符合唯物辯證法的合理因素,成為中華民族獨具特色的文化瑰寶之一。
道教派別——道教分全真派和正一派兩大派。其區(qū)別是:全真派為出家道士,蓄發(fā)留須,頭頂挽髻,吃素 食,重清修。正一派則為居家道士,只是信教,不蓄發(fā),重符篆,主要從事齋戒等修練活動?;顒訄鏊Q道 場,舉辦道事活動時,道士們在鼓樂伴奏下,表演道經(jīng)的唱誦、舞蹈等,十分隆重而熱鬧。
教徒著裝——道教廟宇主要有宮、觀、廟、道院及尼姑庵之稱。教徒叫道士,女仕名尼姑。職業(yè)道士的著裝為:身穿道袍,頭戴古冠巾,腳踩云履鞋,風采別具一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