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規(guī)劃師考點解析之行政行為(1)

字號:

1.行政行為的含義與特征
    行政行為,是指行政主體基于行政職權,為實現(xiàn)行政管理目標,行使公共權力,對外部作出的具有法律意義的行為。
    行政行為必須具備以下五個要件:
    1)行為主體,即履行國家行政管理職能的法定國家行政機關和法律、法規(guī)授權的組織及其工作人員;
    2)行為的客體,即行政管理的對象,就是行政行為所指向的相對方;
    3)行為的內(nèi)容,即法律、法規(guī)、規(guī)章規(guī)定要求實現(xiàn)的管理任務;
    4)行為的形式,即行政行為的實施,必須以法定的形式表現(xiàn)出來;
    5)行為結(jié)果,即行政行為的實施,必定要引起一定法律關系的產(chǎn)生、變更和消滅。
    行政行為的特征是:
    1)從屬法律性。行政行為是執(zhí)行法律的行為,必須有法律的依據(jù)。
    2)裁量性。行政行為的裁量性是由其權力因素的特點決定的。行政機關通過制定行政法規(guī)、規(guī)章,發(fā)布行政規(guī)范性文件,就未來事項作出預見性的規(guī)定。其批準、許可、禁止、免除,通常都涉及行政相對方未來的權利和義務。因此行政行為必須具有較強的自由裁量因素。
    3)單方意志性。行政行為是行政主體的單方意志性的行為??梢宰孕凶鞒鰣?zhí)行法律的命令或決定,無須與行政相對人協(xié)商或爭得對方同意。
    4)效力先定性。效力先定性是指行政行為一旦作出,在沒有被有權機關宣布撤銷或變更之前,無論是合法的還是違法的,對行政主體、行政相對人和其他國家機關都具有約束力,任何個人或團體都必須服從。
    5)強制性。根據(jù)行政法的原則,行政主體在行使職能如遇障礙時,在沒有其他途徑可以克服的情況下,可以運用其行政權力和手段,或借助其他國家機關的強制手段消除障礙,確保行政行為的實現(xiàn)。
    6)無償性。行政主體在行使公共權力的過程中,追求的是國家和社會的公共利益,其對公共利益的集合(如收稅)、維護和分配都應該是無償?shù)?。任何亂收費、亂攤派都是不允許的。
    2.行政行為的內(nèi)容
    (1)權益的賦予與剝奪。
    1)賦予權益,是指賦予行政相對人某種新的法律上的權益;包括法律上的權能和利益。權能,是能夠從事某種活動或行為的一種資格。權利,是能夠從事某種活動或要求他人不為(作為)某種行為,或基于權力而得到的利益。
    2)剝奪權益,是指行政主體依法剝奪行政相對人已有的某種權益,包括法律上的權能、權力和利益。一般而言,權益的剝奪只能針對行政相對人的行政違法行為而進行,是行政制裁。
    賦予權益的行政行為又稱“授益行政行為”;剝奪行政權益的行政行為又稱“侵益行政行為”。
    (2)義務的設定與免除。
    1)設定義務,是指行政主體通過行政行為使行政相對人承擔某種作為或者不作為的義務。如接受審計督察,接受納稅決定、拘留決定等。
    2)免除義務,指行政相對人原來承擔或本應承擔的義務的解除,不再要求其履行義務。如免除某些納稅人納稅義務。與設定義務向比較,免除義務是針對特殊情況而為的。
    (3)變更法律地位。變更法律地位,是指行政主體通過行政行為對行政相對人原來存在的法律地位予以改變,表現(xiàn)為原來所承擔的義務或享有的權利范圍擴大或縮小。
    (4)法律事實與法律地位的確認。
    1)確認法律事實,是指行政主體通過行政行為依法對某種行政法律關系有重大影響的事實是否存在于以確認。如確認違法建設的事實。
    2)確認法律地位,是指行政主體通過行政行為依法對某種行政法律關系是否存在和存在的范圍予以確認。如對建設用地的使用權的確認。
    總之,行政行為的內(nèi)容表現(xiàn)為行政主體與行政相對人以及行政相對人與他人之間的行政法律關系的形成、解除和變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