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指導性生殖系統(tǒng)炎癥之外陰陰道炎一

字號:

第十四章 女性生殖系統(tǒng)炎癥
    第一節(jié) 外陰陰道炎
    正常情況下,陰道分泌物呈酸性(宮頸管內(nèi)粘液栓則呈堿性),因而能抑制致病菌的活動、繁殖和上行,炎癥一般不易出現(xiàn)。當陰道分泌物酸堿度發(fā)生改變,或有特殊病原體侵入時,即可引起炎癥反應(yīng)。
    外陰炎
    一、病因 陰道分泌物過多、尿瘺患者的尿液及糖尿病患者的尿糖刺激、外陰皮膚不潔等,均易引起外陰炎。
    二、癥狀及診斷
    外陰皮膚瘙癢、疼痛或灼熱感。白帶多、膿性。局部發(fā)紅、腫脹。重者可發(fā)生潰瘍,導致雙側(cè)小陰唇粘連,引起排尿疼痛或困難。有時也可引起體溫升高及白細胞增多。
    三、防治 注意外陰清潔,養(yǎng)成良好的個人衛(wèi)生習慣。
    外陰部用1:5000高錳酸鉀液坐浴,每日2次,坐浴后局部涂以抗生素軟膏。有發(fā)燒及白細胞增高者,可口服或肌注抗生素。
    中草藥也有一定療效,原則為清熱利濕,解毒止癢。方劑、元參15g、麥冬9g、蒲公英10g、紫花地丁10g、梔子9g、龍膽草9g、白芍12g、丹參30g、靈脂9g、香附15g,煎服,每日一劑。
    滴蟲性陰道炎
    一、病因 
    滴蟲性陰道炎是最常見的陰道炎,抗原體為陰道毛滴蟲,易在酸性較低的環(huán)境中繁殖。
    二、傳染途徑
    主要通過公共浴池、浴具、游泳池、便器、性交以及消毒不徹底的醫(yī)療器械等傳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