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兒科護理學:常見病癥——驚風

字號:

概 述
    驚風是小兒時期常見的一種病證,它以抽搐伴神昏為主要表現(xiàn),又稱“驚厥”,俗稱“抽風”。6歲以下小兒多發(fā),年齡越小,發(fā)病率越高。驚風證情危險,變化迅速,威脅小兒生命,并影響小兒智力發(fā)育。古代醫(yī)家將其列為古代兒科四大證之首。
    驚風病名,在宋代以前未見記載,一般都與病證混淆,如《顱囟經(jīng)》、《外臺秘要》等書均是“驚癇”并稱。至北宋·王懷隱《太平圣惠方》、錢乙《小兒藥證直訣》,才有驚風病名。并將驚風分為兩大類,根據(jù)發(fā)病的緩急、證候的虛實寒熱,分為急驚風與慢驚風。驚風的癥狀,臨床上可歸納為八候。
    病因病機
     急驚風
    感受時邪:外感六*之邪以冬春之風邪,夏秋之暑邪為多。時邪由表入里,郁而化熱化火,生痰生風,痰濁上擾,蒙蔽清陽,而見高熱、神昏、抽搐等癥,即為急驚風。
    痰熱積滯:飲食不節(jié),或誤食污染毒邪之食物,郁結(jié)腸胃,生痰生熱,壅塞不消。痰火濕濁,蒙蔽心神,引動肝風,而見嘔吐、腹脹、驚厥等癥。
    暴受驚恐:小兒神氣怯弱,元神未充,驟聞異聲,乍見異物,可致神氣逆亂,驚惕不安,或致痰涎上壅,蒙蔽清竅,引動肝風。
     慢驚風
    土虛木亢:久吐、久瀉,或暴吐、暴瀉治療不當,損傷脾胃,致使脾胃虛損,肝木亢盛,故而成驚。
    陰虛風動:急驚風或溫熱病后,遷延未愈,津液暗耗,肝腎陰精虧損。筋脈失于濡養(yǎng),水不涵木,虛風內(nèi)動。
    脾腎陽虛:稟賦不足,脾腎素虧,復患脾胃之疾,導致脾陽受損,繼而累及腎陽,以致脾腎陽衰,虛極生風。此屬慢驚風中之“慢脾風”證。
    一般護理
     驚風發(fā)作,應立即搶救。立即給氧、止痙。
     加強巡視,發(fā)作時防止碰傷、墜傷,不可強行按壓,以免造成骨折。
     注意觀察抽搐發(fā)作的次數(shù)及每次持續(xù)的時間,監(jiān)測呼吸、脈搏、血壓、瞳孔、面色的變化。
     保持氣道通暢。隨時吸出咽部痰涎,及時清理嘔吐物。
     配合針刺或指掐人中、十宣等穴,使抽搐盡快停止。
     積極治療高熱、咳喘、泄瀉、疳積等病,以防發(fā)為驚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