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學良故居陳列館(張氏帥府)導游詞

字號:

張學良故居陳列館位于沈陽市沈河區(qū)朝陽街少帥府巷48號
    張學良故居陳列館,又稱“大帥府”或“少帥府”。是奉系軍閥首領“中華民國陸海軍大元帥”張作霖和其長子“千古功臣”張學良將軍的官鄰和私宅。
    張學良故居陳列館建筑群,從1914年開始興建,到1933年截止,形成了由中院、東院、西院和院外四個部分組成的風格各異的建筑群。張學良故居陳列館總占地面積3.6萬平方米,總建筑面積2.9萬平方米。1985年3月,沈陽市人民政府將張學良舊居陳列館定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1988年12月,遼寧省人民政府公布其(張學良舊居陳列館)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991年7月,國家建設部和國家文物局聯(lián)合發(fā)文,把張學良舊居陳列館建筑群列為全國優(yōu)秀建筑群之一。1996年,被列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中院始建于1914年,建成于1916年。中院是傳統(tǒng)的中國式建筑——三進四合院,坐北朝南,呈漢字“目”字型,青磚成瓦,飛檐獸吻挑脊,雕梁畫棟,朱漆廊柱。石鼓柱礎,石條臺階,方磚方石鋪地,是磚木結構的仿王府式建筑。全院占地3900平方米,房屋共13棟,計57間,建筑面積1460平方米。
    中院正門前有青石板鋪墊門階,門階兩旁立有上下馬石。正門兩側有石雕抱鼓石,上臥的大獅子抱小獅子。正門房共七間,中間為門洞,中三間為回縮門廊,廊柱上部木雕彩繪雀替和樓空雕花。朱漆大門扇上繪有秦瓊、敬德兩個門神,門洞內(nèi)懸著一塊橫匾,上書“治國護民”四個大字。
    經(jīng)過門洞我們進入帥府的人進院。一進院門洞兩側各三間,東在門為警衛(wèi)室、傳達室;西三間為電工室、電話室。東西廂房各三間,東廂房是帥府的內(nèi)帳房,掌管帥府內(nèi)的財務開支。西廂房是呈啟處,設文武呈啟官,專門接待稟報、引進前來帥府公平或拜訪的文武官員。
    與二進院相間隔的是一座7米高墻,中間開有大門,門口透雕里花頂飾門樓,稱為垂花儀門。兩門柱有護柱抱鼓石和石獅伏立的步鼓門枕石。門內(nèi)有一座兩重木屏壁,木屏可以對開,兩側可以沿回廊繞行人內(nèi)。此處儀門是張作霖當年迎接貴賓舉行儀式的地方。遇有重要客人到來,木屏中開,張作霖出迎,客人可以從中開的重門直入二進院。帥府人員和普通客人都從木屏兩側繞行沿回廊進入。今天,前來參觀的客人全都是貴賓,所以儀門大開,歡迎各位貴賓進入二進院參觀。
    二進院呈長方形,周圍有起臺回廊四合。二進院是張作霖辦公和會客的地方。正房7間,中間一間為過廳。門前,修一雕花門樓,門樓正上方懸一橫匾,上書“望重長城”,。這是當時的鄉(xiāng)紳送給張作霖的,頌揚張作霖威望象長城一樣厚重。正房東三門依次是張作霖的臥室、辦公室。西三間是會客室和書房。
    東西廂房各5間,東廂房中間為廳,南屋為秘書長室,北屋為內(nèi)收發(fā)。西廂房是一般秘書室。
    正房東三間原是張作霖居住和辦公的地方,現(xiàn)在里面展出的是張作霖及六位夫人的蠟像。坐在中間的就是“中華民國陸海軍大元帥”張作霖。張作霖1875年出生,1928年死于皇姑屯事件,享年54歲。張作霖左邊戴項鏈的那位是張作霖的原配夫人趙夫人,,她是張學良的生母,趙夫人與張作霖同歲,21歲與張作霖結婚。生有長女首芳、長子學良、次于學銘。在1912年4且去世,享年38歲。
    一生沒有到帥府居住過。坐在炕上的另一位是繼配盧夫人。1900年秋天與張作霖結婚,為張作霖生有2個女兒。趙夫人去世之后,張學良姐弟三人由她養(yǎng)大,所以張學良一直都非常尊敬盧夫人。1974年去世。張作霖右邊靠近的是三夫戴夫人。右邊另一位是四夫人許夫人。許夫人為張作霖生有2男2女,張學思就是許夫人所生,張學思是張家唯—一個共產(chǎn)黨員,曾任海軍參謀長。許夫人一生教子有方,1928年去世。外屋南側是五夫人壽夫人。滿族人,有一定的文化水平,精明能干,張家的一切內(nèi)務都由她一個人打理。為張作霖生有4個兒子,母以于貴,是張作霖最喜愛的夫人。1966年在臺灣去世。北面的是六夫人馬月清。這位夫人比張作霖小五歲,張作霖去世的時候,年僅23歲。為張作霖生了最小的一個女兒張懷敏。1975年在臺灣去世。
    參觀過蠟像展,我們參觀帥府的三進院。三進院與二進院相似,是帥府的內(nèi)宅,張作霖的家屬大都住在此院。正房7間,中間供奉張家祖宗靈位。東屋為張作霖二夫人盧氏居?。◤堊髁卦浞蛉粟w氏于1912年去世,尚未進帥府)。西屋原為三夫人戴氏居住,去世后,1917年張作霖娶五夫人壽夫人,曾居住此屋。東廂房為四夫人許氏居住,張學思同志生于此屋。
    西廂房是張學良與于鳳至居住的地方。進入西廂房,迎面有一橫幅,上書“天下為公”,這是孫中山先生1924年4月為張學良寫下的墨寶,孫中山非常賞識張學良的才干,希望他能以天下為己任。橫幅的下面是一座大鐘,上面的時間是午夜兩點鐘二這正是“9.18事變”中沈陽失陷的時間。北屋是張學良與于鳳至的臥室,二人結婚時,新房就設在此屋,在此屋兩個人生有三男一女?,F(xiàn)在屋內(nèi)有木床一個,是從民間收集來的;梳妝臺一個,是壽夫人使用過的,在小青樓發(fā)現(xiàn)并搬于此;漢白玉根雕茶幾一個,這是此屋原物。南屋是張學良的書房。
    1922年以后,大青樓建成,張作霖搬入大青樓一樓辦公。家眷也大部分搬入大青樓內(nèi),三進四合院改成巡閱使署辦公處。
    帥府中院的建筑是典型中國傳統(tǒng)的古典建筑。在細部處理上既沿襲了中國傳統(tǒng)的民間風俗,也呈現(xiàn)了東北,特別是遼南的風土人情。這些特點體現(xiàn)在建筑的雕刻上。二進院和三進院的正房窗下墻裙處,都鑲嵌一米高的硯石石刻各26幅。一、二、三進院廂房和門房、山墻礎石也都鑲有多幅寓意深刻的石雕。石雕寓意大都為富貴吉祥,功名利祿的內(nèi)容,也有歷史典故。東北盛產(chǎn)的蘿卜、白菜、茄子、辣椒、高粱、谷子,乃至遼南西部張作霖老家盛產(chǎn)的蘆葦。河蟹等都成為雕刻的題材,用以鑲嵌帥府的建筑。有的石雕竟以“馬上封候”、“吃各國”、“握全球”為內(nèi)容,表現(xiàn)出張作霖的政治野心和抱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