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說典故:嶺南建筑與嶺南派建筑大師

字號:

嶺南派建筑的主流和成就:嶺南派建筑是從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才逐漸形成的,人們把這支極具嶺南地方特色的建筑流派稱之為“廣派”或“嶺南派”。關于嶺南派建筑的產生、發(fā)展以及其特色和風格,我們引用建筑評論家、清華大學教授曾昭奮和艾定增教授所作的精辟的評論來概述。曾昭奮教授最早把中國建筑新風格定為北京的“京派”、上海的“海派”和廣州的“廣派”(“嶺南派”),并歸納出“嶺南派”建筑風格的特色是自由、自然和符合人們活動規(guī)律的平面安排;明快、開朗和形式多樣的立面和體形;與園林綠化和城市或地域環(huán)境的有機結合。
     自從曾昭奮教授提出“廣派”(“嶺南派”)的風格和特色后,建筑界對“廣派”建筑的發(fā)展更加關注。1989年建筑評論家艾定增在其論文《神似之路——嶺南建筑學派四十年》中指出:“嶺南建筑學派在地域上指的是以廣州為中心的主要分布在珠江三角洲及桂林、南寧、汕頭、深圳、珠海、湛江和??诘鹊氐慕ㄖ髁鳎跁r間上指的是19世紀中期以來的建筑新風格的發(fā)展與成熟,其中也包括大大滯后了的理論?!彼€指出:“嶺南建筑學派與嶺南音樂和嶺南繪畫具有同步性,是和康有為、梁啟超、孫中山的政治革新運動相呼應的。而‘兩廣’人的近代生活方式及自然地理、社會經濟條件則是它產生的根基。它的發(fā)展經過以下幾個過程。首先是洋人帶來的洋建筑的輸入。接著是由僑鄉(xiāng)開始的土洋結合、中西合璧式的建筑(也有園林庭園的大量出現(xiàn))。再就是中外建筑師有意識地將中西建筑揉合在一起(其中有強調民族形式的廣州中山紀念堂、原中山大學及嶺南大學等等,有強調西方形式的而且數(shù)量較多)。最近40年則是和西融合、古為今用的初步成熟期。”
     艾定增先生從八個方面概括了嶺南派建筑的主流和成就:
     (1)寧變勿仿,寧今勿古?,F(xiàn)代嶺南建筑的先驅,華南工學院(華南理工大學)夏昌世教授以現(xiàn)代建筑風格設計廣州文化公園水產館、中山醫(yī)學院和華南工學院校園中的建筑群,在全國樹立了很好的榜樣。他的作品中山醫(yī)學院醫(yī)療教學建筑群還榮獲中國建筑學會優(yōu)秀建筑創(chuàng)作獎。
     (2)追求意境,力臻神似。廣東人在每一種藝術創(chuàng)作中都刻意追求嶺南特色,建筑創(chuàng)作也一樣,追求意境,立意在先,處處體現(xiàn)出中國的嶺南的情調和神韻。例如白云山莊的詩情畫意,白天鵝賓館的能喚起海外游于思鄉(xiāng)之情的“故鄉(xiāng)水”。
     (3)因借環(huán)境,融為一體。嶺南建筑重視選址立基,與環(huán)境融為一體,繼承了傳統(tǒng)建筑的精華?!鞍自瀑e館”、“雙溪別墅”、“白天鵝”等賓館建筑是其中的佼佼者。
     (4)群體布局,組合空間。嶺南建筑結合氣候特點,使建筑物具備現(xiàn)代景園特色,而尺在門廳、中庭、休息廊、餐廳、走道、臥室之中布置園林花木,賦予環(huán)境以大自然的情趣。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將中國園林的精神與現(xiàn)代建筑的格調渾然一體的東方賓館庭園。
     (5)清新明快,千姿百態(tài)。嶺南建筑善于利用鋼筋混凝土框架特點,創(chuàng)造通透空間及虛靈形體,形成清新明快的建筑形象,同時借鑒古代亭臺樓閣原型,使新建筑千姿百態(tài),氣象萬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