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nèi)蒙古:馬頭琴起源

字號:

從山林狩獵文化時期至草原游牧文化初期,蒙古人所使用的樂器,不是馬頭琴,而是火必思、圖卜碩爾等彈撥樂器且多用于娛樂性歌舞與舞曲伴奏。從《蒙古秘史》、《元史》中的記載來看,成吉思汗至忽必烈時期,蒙古民族樂器尚以彈撥樂器為主,元代的蒙古軍人和牧民,善彈火必思,喜跳集體踏歌。當草原游牧音樂迅猛發(fā)展之后馬頭琴這件拉弦樂器便脫胎而出,得到廣泛普及,并且最終取代彈撥樂器的地位,成為蒙古民族草原特色的民間樂器。顯然,拉弦樂器取代彈撥樂器,火必思逐漸衰退,馬頭琴便順理成章地成為蒙古樂器的主角。
     馬頭琴--這古老的拉弦樂器,因琴頭雕飾馬頭而得名?!肚迨犯濉份d:"胡琴,刳桐為質(zhì),二弦,龍首,方柄。槽橢而下銳,冒以革,槽外設木如簪頭似扣弦,龍首下為山口,鑿空納弦,綰以兩軸,左右各一,以木系馬尾八十一莖扎之"??芍?,馬頭琴原來也有龍首。此早在《元史》卷71《禮樂志》有載:"胡琴制如火不思,卷頸,龍首二弦,用弓捩之,弓之弦為馬尾。"據(jù)巖畫和有些歷史資料中顯示古代蒙古人開始把酸奶勺子加工之后蒙上牛皮,拉上兩根馬尾弦,當樂器演奏,稱之為"勺形胡琴"。目前很多專家認為這就是馬頭琴的前身。勺形胡琴當時最長的也是二尺左右,共鳴箱比較小,聲音也就小多了。至今蒙古國的西部也有人把馬頭琴叫"勺形胡琴"。當時琴頭不一定是馬頭,有人頭、骷髏、鱷魚頭、鱉甲或龍頭等,此外還有人說,這種琴的琴頭有呈猴頭或瑪特爾頭的形狀?,斕貭栃嗡讫垼嫠坪?,象征一種鎮(zhèn)壓邪魔的神物。據(jù)有關(guān)學者考證,馬頭琴一名大約得于十九世紀末到二十紀初,琴首是由龍頭或瑪特爾頭改為馬頭的。除此之外還有很多琴類,如:皮胡、鍬胡、四胡、奚琴、稽琴等都是當時的流行樂器。元朝時期隨著宮廷生活的逐漸富裕宮廷內(nèi)有專門的演奏、唱歌、跳舞的人員,馬頭琴也就慢慢地成為宮廷音樂的主要內(nèi)容之一了。
     馬頭琴是適合演奏蒙古古代長調(diào)的的樂器,它能夠準確的表達出蒙古人的生活,如:遼闊的草原、呼嘯的狂風、悲傷的心情、奔騰的馬蹄聲、歡樂的牧歌等。與此相關(guān),元代的蒙古民族樂器,其總體地位有了明顯的提高,不僅僅是用于舞蹈和歌曲伴奏,而且還產(chǎn)生了純器樂曲,諸如《海青拿天鵝》《白翎雀》等,確實有了長足的進步。
     到十八世紀初,馬頭琴的外觀及結(jié)構(gòu)有了很大的變化,共鳴箱為梯形且比原來大多了,琴身的長度增長兩倍左右,這樣聲音也大,發(fā)出更洪亮的顫音,琴頭多為馬頭或馬頭下面再加一個龍頭。馬頭琴的兩個弦,粗弦為陽弦,由150根馬尾組成,細弦為陰弦,由120根馬尾組成,弓弦為90根馬尾組成,全部加起來360根,正好一個圓圈的360度。隨著馬頭琴琴體的革新,馬頭琴的演奏技巧也有了新的創(chuàng)造和發(fā)展,涌現(xiàn)出不少民間說唱演奏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