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語詞匯學習:從助動詞看日本人語言習慣

字號:

比如在漢語里,“我快樂”和“他快樂”這兩句話,主語不同,但謂語相同,英語也是這樣,這兩種講法,大家都習慣了,感覺不出有什么毛病。但日本人卻感覺有毛病。日本人認為,“我快樂”,這樣講是可以的,因為我是否快樂,我自己心里最清楚,但"他快樂",這樣講是不可以的,因為他內心的真實情感(喜怒哀樂等),除了他本人知道之外,別人并不知道,如果非要講,必須改成“他好象快樂”。
    于是在日語中,就有了幾個助動詞,專門用來描述第三人稱的心理變化,以區(qū)別于第一人稱的心理變化。常用的兩個助動詞是“たい”和“たがる”,中文意思都是“想”,我“想”怎樣怎樣,用前者,他“想”怎樣怎樣,用后者,兩者不能混用。
    ①私は行きたい。(我想去)
    ②彼は行きたがる。(他想去)
    另外兩個常用的助動詞是“らしい”和“そうだ”,中文意思都是“好象”,用來表示第三人稱“好象”怎樣怎樣。
    ①私は嬉しい。(我快樂)
    ②彼は嬉しいらしい。(他快樂。實際上是:他好象快樂)
    ①私は忙しい。(我忙)
    ②彼は忙しそうだ。(他忙。實際上是:他好象忙)
    在許多西方人寫的研究日本人的著作中,都把上面這種現象,當作日本人“心細”的一個例證,只不過他們使用的術語,不是“心細”,而是說日本人在講話時,很注意區(qū)別“主觀描述”與“客觀描述”。說法雖然不同,但意思是一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