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教育:應對幼兒沖突的策略與技術(shù)

字號:

[摘要]沖突是兒童早期交往過程中的普遍現(xiàn)象,教師對沖突的處理關(guān)系到教學活動的進行及幼兒的社會性發(fā)展。、教師處理幼兒人際沖突主要有教師中心、幼兒中心及高權(quán)威三類策略,簡單反對或放任、直接指導、呈現(xiàn)爭論、積極情感接觸及修補關(guān)系等具體處理技術(shù)。
    [關(guān)鍵詞]幼兒沖突;應對策略;處理技術(shù)
    沖突是幼兒成長過程中的常見現(xiàn)象。幼兒之間的沖突,大多數(shù)是自己能夠解決的,但也會遇到一些幼兒自身無法處理的事件,需要教師參與解決。
    一、沖突解決的主要內(nèi)容
    從幼兒教育的實踐看,沖突的解決一般包括三個層次,即預防、干預和同伴調(diào)解。
    預防是解決沖突的基礎(chǔ)。所謂預防是將解決對象擴大到幼兒的整個群體,對所有個體進行沖突解決技能訓練,使之成為幼兒的一種能力??上У氖?,預防并不為我們的教師和家長所重視。其實預防不僅僅是簡單的防止沖突的發(fā)生,而主要是通過幼兒的自我控制以及沖突解決能力訓練來達到防止沖突的目的,包括對幼兒進行的憤怒控制訓練和表白訓練;對教師的沖突干預方法訓練、教師情緒控制訓練等。[1]
    干預是沖突解決的關(guān)鍵。所謂干預是對具有沖突傾向的個體或?qū)δ苁д{(diào)的雙方進行行為或認知的再塑造,以達到治療的目的。干預是教師處理幼兒沖突的主要活動。從沖突干預的研究看,主要以關(guān)系中心干預法和個體中心干預法為主。[2]
    關(guān)系中心干預法強調(diào)沖突的情境,它將沖突放在交往的背景中,用系統(tǒng)的、聯(lián)系的和發(fā)展的觀點來考察沖突。從實踐效果來看,這種方法具有持久的效果。個體中心干預法主要是針對問題,把沖突事件單獨抽取出來,通過對個體積極行為的強化和消極行為的排除,以減少沖突的產(chǎn)生。
    同伴調(diào)解是沖突解決的重點和層次。同伴調(diào)解的運用范聞較廣,其中心點在于使幼兒成為沖突處理的積極參與者,一旦幼兒能夠積極參與,沖突就能夠很好地解決。同伴調(diào)解的目的不是為了決定誰對誰錯,而是鼓勵幼兒能夠迅速且高質(zhì)量地解決沖突,學會如何與他人相處。同伴調(diào)解中,言語協(xié)商是最主要和的一種策略。因此同伴調(diào)解也是教師解決幼兒沖突最主要的途徑。同伴調(diào)解訓練要求及早開始。有研究表明,兒童在幼兒同時期就開始學習暴力行為,如果不進行調(diào)解訓練的話,其暴力性傾向會逐步加強而難以改變,因此調(diào)解及干預程序應當及早開始。[3]
    二、應對幼兒沖突的策略
    應對幼兒的沖突,教師一般會采取的策略主要有以下三種:
    一是教師中心策略。教師通常會幫助幼兒澄清問題,講述沖突雙方的體驗、感受、需要和想法,教師通常會給幼兒提出解決沖突的建議,如要求沖突一方的幼兒向另一方讓步;或者給出雙方都能接受的解決方式。對幼兒沖突的解決,教師中心策略通常是比較有效的,能夠很快地平息沖突。但這種協(xié)調(diào)策略只是暫時的,當幼兒再一次面臨同樣或相似的沖突情境時.仍然需要教師的干預才能較好地解決,而且沖突解決過程中幼兒自己并沒有積極的情感體驗,也沒有把解決沖突的方案與自己的想法、愿望等聯(lián)系起來,所以這一策略的效果十分有限。盡管如此.由于其簡單易行、立竿見影,這一策略仍然是幼兒教育實踐中教師最便于和樂于采用的一種。
    二是幼兒中心策略。教師將干預、調(diào)解的主動權(quán)讓給沖突情境中的幼兒。教師可以傾聽幼兒闡述他們的觀點,或者讓他們相互體驗對方的感受,表達自己的愿望。相對于教師中心策略而言,這一類調(diào)停策略仡費的時間較長,但它能積極地引導幼兒主動地解決問題.平息沖突.對幼兒的心理發(fā)展非常有利,而且還有很強的遷移效果。幼兒中心策略實際上是教師提供思路,幼兒自己建構(gòu)沖突解決方案。幼兒巾心策略也是幼兒沖突解決教育的主要目標。教師只是一個輔助者,他負責引導幼兒自己面對沖突情境,自己體驗沖突感受,以此發(fā)展幼兒的移情能力,形成分享與合作的精神。這是解決幼兒沖突的最為有效的長效機制。這種策略也可以看作是同伴協(xié)商的策略。
    三是高權(quán)威策略。教師通常以自己的教學日程、計劃為出發(fā)點,沖突的解決主要是為了排除干擾教學的因素,盡快恢復正常教學秩序。使用高權(quán)威策略的教師通常不會考慮哪一種方案是沖突雙方都能接受的,而且沖突解決的結(jié)果也不能導致雙方的關(guān)系恢復到良好的狀態(tài),即沖突情境導致的幼兒間人際關(guān)系的破壞仍然存在。[4]高權(quán)威策略不但不能解決當前的沖突情境,而且會讓沖突雙方的對立情緒更加激化,這種被激化的矛盾也會延伸到以后的情境中。因此,在教育實踐中教師應當避免使用此類策略??荚嘰大
    三、處理幼兒沖突的技術(shù)
    在應對幼兒沖突情境時,教師雖然會采取其中一種策略,但實際操作過程卻是以具體的技術(shù)和方法進行的。
    簡單反對或放任。教師處理幼兒沖突的第一種方式,就是直接反對幼兒的沖突語言和行為。這是一種簡單的應對方式。教師常常會盯著發(fā)生沖突的幼兒,或用簡單的禁止性語言,或者直接將發(fā)生沖突的幼兒分開。有時甚至是不斷地重復叫幼兒的名字來達到制止某一幼兒的攻擊性行為的目的。這是教師運用自己的權(quán)威簡單地叫停幼兒的沖突,還不能真正稱為沖突調(diào)解技術(shù)。與此相對的是另一種處理方式——放任。教師對幼兒的語言或肢體沖突視而不見或者表現(xiàn)出一種漠不關(guān)心的樣子,也可能會暫時離開沖突發(fā)生地。這并不表示教師完全不關(guān)心幼兒的沖突,很多時候教師憑經(jīng)驗知道不用干預和調(diào)解,幼兒自己也能平息和處理沖突。當然,也有可能是頻繁沖突讓教師習以為?;蛘咝那闊┰甓辉咐聿?。如果是前一種情景下的放任的話,也不失為一種有效的應對方式;但如果是后一種情況,那就是教師的職業(yè)道德和責任心的問題了。
    直接指導。有時教師對幼兒的爭執(zhí)或沖突顯得非常在意和關(guān)心,他們通常會采取及時的、積極的干預措施以調(diào)停沖突,這被稱為直接指導技術(shù)。運用這種技術(shù)時,教師通常會根據(jù)沖突情境判定沖突雙方誰對誰錯,然后提出問題解決的方案讓他們遵照執(zhí)行。這些方案包括幼兒應該遵守的游戲規(guī)則,相互交流的語言,以及如何正確表達自己的情緒等。這是一種典型的教師中心策略的應對方式。直接指導更多的體現(xiàn)出教師的干預作用,幼兒的主體性沒有得到應有的發(fā)揮。不過較之于第一種方式還是比較積極和有效的,因為教師的干預和調(diào)解給幼兒提供了解決沖突的榜樣和范例。盡管教師并沒有讓幼兒真正學習和理解這一方法,但還是能促進幼兒社會技能的發(fā)展。
    呈現(xiàn)爭論。當幼兒為某一物品或活動空間而發(fā)生沖突時,教師積極地有意識地培養(yǎng)幼兒對沖突情境的理解,這種方式被稱為呈現(xiàn)爭論技術(shù),包括通過澄清他們的想法、愿望和感受,明確幼兒的權(quán)利和游戲的規(guī)則,或者詢問他們關(guān)于沖突情境的相關(guān)問題。圈呈現(xiàn)問題隋境、引發(fā)幼兒爭論,實際采用的是幼兒中心策略。使用這一技術(shù)對教師的要求較高,因為要盡力避免給幼兒直接指導或命令,而不斷地引導幼兒明確當前沖突的實際情況,了解游戲的基本規(guī)則,感受相互之間的情感體驗等,從而讓幼兒自己意識到應該如何實現(xiàn)沖突的和解。教師的職責是輔助,要不斷地將當前的問題情境與幼兒的需要、情感等聯(lián)系起來,讓幼兒自己形成解決問題的策略和方式。呈現(xiàn)爭論的方式非常有利于幼兒社會交往技能的形成,因而也是幼兒教育實踐中一種比較理想的沖突調(diào)解方式。
    積極情感接觸。積極情感接觸主要體現(xiàn)為教師對幼兒情緒的安慰,如對幼兒微笑,說一些好聽的話,并以身體接觸等方式撫慰受沖突影響的幼兒的情緒。教師表達積極情感時,多采用言語方式進行。教師以友好的語氣和安慰的詞語表達對幼兒的理解。有時她們也把小孩放在腿上,撫摸他們的頭,以此來表達對幼兒的關(guān)心、同情和憐愛。當然這種方式一般是針對沖突事件的“受害”一方,有時教師先與其中一位幼兒接觸,傾聽其感受,然后再轉(zhuǎn)向另一位幼兒.表達情感安慰,積極情感接觸的目的是讓幼兒盡快從沖突事件中平靜下來,并幫助幼兒恢復他們的同伴關(guān)系Bonicas(1997)認為,最清晰、的方式就是采用積極的情緒接觸.這種接觸是在關(guān)系水平上解決沖突,而非在內(nèi)容水平上解決沖突?!?BR>    與積極情緒接觸相對立的是消極情緒接觸。教師可能會使用懲罰、威脅,或者其他消極言語方式與幼兒交流。有人也把這種方式看作是簡單反對的發(fā)展:這種方式可能在很短暫的時間內(nèi)能讓幼兒從沖突中平息下來,但幼兒在心理上并沒有接受。因此消極情緒接觸方式不是一種有效的沖突處理方式。
    修補關(guān)系。教師在處理幼兒沖突時,還需要考慮“善后”問題,即修復或彌補由于沖突而造成的炎系緊張。盡管我們認為幼兒不記仇,但隨著年齡的增長.尤其是大班幼兒開始出現(xiàn)選擇性的同伴交往,有些嚴重的沖突事件會給他們造成一定的影響。教師要引導幼兒正確處理同伴關(guān)系.尤其是在沖突之后,使沖突雙方的關(guān)系不受嚴重影響,恢復原有交往水平甚至加深友誼。教師通常可以采用讓幼兒相互握手、擁抱、共同參與游戲或合作完成游戲活動等方式,緩和關(guān)系,促進交往。這也可以看作是一種解決沖突的積極方式。
    參考文獻:
    [1]孫曉玲等兒童人際沖突解決研究芻議.寧波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3(2)
    [2]Shantz C U,Hartup W(eds.)Conflict in child and adolescent development.London:Cambridge-University Press.1992:403—423
    [3 ] Stevaha L,Johnson D W,J0hnson R.T et a1.Effects 0f conflict resolution training integrated into a kindergarten curriculum.Child Development,2000:772一784
    [4] Elly Singer;Maritta Hannikainen.The teacher’s role in territorial conflicts 0f 2一to 3一year—old children.Jounal 0f Reasearch in Children Education.Fall 2002:5一18
    [5]Suzanne-K.,Adams& Donna S w. “I Had It First”——Teaching young children to solve problems peacefully.Childhood Education.Fall 2001
    [6]Bronica,L,.Regulating processes between children in group situtation:children’s observation 0f an adult consoling another。child.Paper presented at the 7th European:Conference on the Quality 0f Early Children Education,Munich.1 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