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目標
1. 知識方面:通過本節(jié)內容的教學,使學生了解或掌握同盟會的建立;同盟會的性質和政治綱領;三民主義;革命派與?;逝烧搼?zhàn)的內容和作用;萍瀏醴起義;黃花崗起義。
2. 能力方面:
(1)通過對三民主義及其評價的教學,培養(yǎng)學生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分析、評價歷史問題的能力
(2)通過對革命派與保皇派論戰(zhàn)內容的教學,培養(yǎng)學生的思辨能力及概括歷史知識的能力。
3. 態(tài)度、價值觀方面:
(1)通過對革命派與?;逝烧搼?zhàn)內容及其評價的教學,使學生認識到:資產(chǎn)階級革命派的民族、民主革命主張是順應歷史潮流,符合民族利益的正議之聲,而?;逝煞磳Ω锩挠^點是逆歷史潮流而動,違背民族利益的不義之言。
(2)通過對萍瀏醴起義、浙皖起義和黃花崗起義的教學,使學生認識到:摧毀一個舊制度需要經(jīng)過艱苦斗爭,是非曲直付出鮮血和生命代價的。學習革命黨人為了革命事業(yè)前仆后繼、不怕犧牲的大無畏精神,激發(fā)學生的家國主義情感。
4. 學法指導方面:
( 1)引導學生從鴉片戰(zhàn)爭后中國的社會性質、社會矛盾和董事會任務變化的宏觀角度,分析三民主義的內容,訓練學生分析、評價歷史問題的方法。
(2)引導學生聯(lián)系維新派與頑固派爭論的史實,閱讀有關革命派和?;逝烧搼?zhàn)的課文及楷體字,訓練學生辨別、分析不同材料和觀點的方法。
重點、難點分析
1. 重點分析:
(1)同盟會的建立是重點。中國同盟會是中國近代第一個全國性的統(tǒng)一的資產(chǎn)階級革命政黨。它在宣傳、組織和具體籌劃革命方面發(fā)揮了極為重要的作用。它的成立使“革命風潮一日千丈,其進步之速,有出人意表者矣”。中國的民主革命從此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理解和認識這一點,有助于學生從宏觀上把握辛亥革命的發(fā)展過程。
(2)同盟會的政治綱領是重點。中國同盟會以“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chuàng)立民國,平均地權”為政治綱領。孫中山將其闡發(fā)為民族、民權、民生三大主義,即三民主義。三民主義是中國近代第一個比較完備的資產(chǎn)階級革命綱領。學習和掌握這一內容,有助于學生對辛亥革命的性質、功績及失敗原因的理解。
2. 難點分析:如何評價三民主義是難點。限于學生的知識水平和理解能力,他們難于理解對三民主義的評價。教師應聯(lián)系同盟會的十六字政綱講清三民主義。使學生明確三民主義的概念、內涵及其與同明會政綱的關系。認識到三民主義的進步性和局限性。
課堂教學設計
師:(引導學生回憶:“資產(chǎn)階級革命思想的傳播”和“革命團體的建立”等內容并思考、回答有關問題)
生:(回憶、思考、回答問題)
師:民主革命思想的廣泛傳播,各地革命團體的相繼建立和反清武裝起義的嘗試,在思想上、組織上和政治上為中國統(tǒng)一的資產(chǎn)階級革命政黨的建立奠定了基礎。1905年8月,孫中山聯(lián)合各革命團體的成員,組建了全國性的革命政黨—中國同盟會。(板書第二節(jié)課題)
一、同盟會的建立及其政治綱領
1. 同盟會的建立
師:同盟會是在什么形勢下成立的?以孫中山為首的資產(chǎn)階級革命派為什么要創(chuàng)建同盟會?(引導學生閱讀課文、同桌討論,找出同盟會建立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生:(閱讀、討論、回答問題)
師:(根據(jù)學生的回答情況 ,簡要說明)同盟會是在資產(chǎn)階級革命思想廣泛傳播,資產(chǎn)階級革命團體相繼建立,革命時機日益成熟的形勢下建立的。隨著革命運動的深入發(fā)展,分散的、地方性的革命團體已不能適應革命發(fā)展的需要,客觀形勢要求組建一個全國性的、統(tǒng)一的革命政黨。下面,我們看一看同盟會是怎樣成立的?考察一下同盟會到底是一個什么樣的組織?(引導學生閱讀課文,思考問題)
生:(閱讀、思考同盟會建立的有關情況 )
師:(在學生閱讀思考的基礎上,簡要說明)1905年8月,在日本東京成立的中國同盟會,不同于興中會、華興會等革命團體。它建立了以孫中山為首的領導機構;有明確的章程和政治綱領;且具有全國的規(guī)模(出示《同盟會國內支部和分會分布》投影地圖和電腦教學軟件):有機關刊物《民報》。這些說明了中國同盟會是第一個全國性的統(tǒng)一的資產(chǎn)階級革命政黨,它肩負起了領導全國革命運動的歷史使命。它的成立,標志著中國民主革命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
2.同盟會的政治綱領
師:中國同盟會的成立大會制定了政治綱領:即“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建立民國,平均地權”。這個政治綱領反映了同盟會的終目標是什么?(讓學生結合初中所學知識,思考、回答問題)
生:(思考、回答問題)
師:“韃虜”這里指的是滿族人。(設問)“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僅僅是要趕走滿族人,恢復漢人的統(tǒng)治嗎?
生:(思考)
師:“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包含兩層意思:一是*清朝統(tǒng)治,廢除其民族歧視和民族壓迫政策。二是主張獨立,*“洋人的朝廷”,暗寓反帝的意愿。但是,由于民族資產(chǎn)階級的軟弱性,他們的反帝旗幟不夠鮮明,只是將對帝國主義的仇視集中于清政府的身上,而不敢公開提出反對帝國主義的主張。
師:(設問)“創(chuàng)立民國”是要創(chuàng)立什么樣的國家?
生:(思考、回答問題)
師:“創(chuàng)立民國”也有兩層意思:一是要*帝制,建立資產(chǎn)階級的共和國。二是批駁?;示髁椀闹囌摚⑹?清王明后,決不建立漢人的君主政體國家。
師:“平均地權”是什么意思?孫中山為什么要提出這一主張?(讓學生閱讀課文課后“閱讀與思考”中的材料,并思考)
生:(閱讀、思考,回答問題)
師:針對歐美資本主義制度的種種弊端,孫中山提出了“平均地權”的主張,希望通過“核定地價”的辦法,改變封建土地所有制,實現(xiàn)資本主義的“土地國有制”這種在不觸動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條件下,實現(xiàn)“土地國有”,進而解決土地問題的辦法實際上是難以實行的。但它表明:資產(chǎn)階級已開始注意解決農(nóng)民的土地問題。
3. 三民主義及其評價
師:(引導學生閱讀課文及相關歷史材料并由一位學生朗讀有關三民主義概念、內容及其與同盟會政綱有關的4段課文)
生:(閱讀、朗讀并找出同盟會政綱與三民主義對應關系的內容)
師:(著重強調)三主義是孫中山先生對同盟會政綱的展開表述?!膀尦^虜,恢復中華”即民族主義,從字面上看,它與興中會的綱領沒有兩樣,但是在革命實踐的基礎上卻有著很大的不同。其一,孫中山把反對清朝統(tǒng)治同反對帝國主義瓜分的斗爭進一步結合起來,指出清政府已成為帝國主義統(tǒng)治中國的工具“欲免瓜分,非先倒?jié)M清政府,則無挽救之法也。”其二,孫中山把“驅除韃虜”的民族斗爭同反對封建君主專制統(tǒng)治的政治斗爭進一步結合起來,民族主義反對的不是整個滿族,而是以皇帝為中心的滿族統(tǒng)治者?!皠?chuàng)立民國”即民權主義,這是政治綱領和三民主義的核心問題,是“政治革命的根本”,它從理論上解決了奪取政權和建立政權的問題?!捌骄貦唷奔疵裆髁x,是孫中山政治思想重要的發(fā)展,也是其經(jīng)濟思想的核心和社會革命的主張。“核定地價”的辦法及后來提出的“土地國有”政策,反映了他對農(nóng)民的同情,包含著逐步取消封建土地所有制,代之以資產(chǎn)階級國家土地所有制,發(fā)展資本主義農(nóng)業(yè)經(jīng)濟的要求。在三民主義中,民族主義是前提,民權主義是核心,民生主義是補充和發(fā)展。三民主義作為資產(chǎn)階級革命綱瓴有其歷史的進步性,同時也存在著嚴懲的局限性。三民主義的進步性和局限性表現(xiàn)在什么地方呢?(讓學生閱讀有關課文進行思考,并與周圍同學討論后發(fā)表自己的見解)
生:(閱讀、思考,發(fā)言中有不同的看法)
師:(歸納學生的觀點)三民主義比較全面地反映了半殖地半封建社會中國的主要矛盾,并試圖用革命手段予以解決。它從民族革命、政治革命、社會革命三個方面表達了資產(chǎn)階級在政治上和經(jīng)濟上的利益和要求,反映了中國人民要求民族獨立和民主權利的共同愿望,推動了資產(chǎn)階級民主革命運動的發(fā)展,因而是一個比較完整的資產(chǎn)階級革命綱領。但是,它沒有明確提出反對帝國主義的主張,也沒有徹底的土地革命綱領。這就決定了資產(chǎn)階級革命派不可能徹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任務。
1. 知識方面:通過本節(jié)內容的教學,使學生了解或掌握同盟會的建立;同盟會的性質和政治綱領;三民主義;革命派與?;逝烧搼?zhàn)的內容和作用;萍瀏醴起義;黃花崗起義。
2. 能力方面:
(1)通過對三民主義及其評價的教學,培養(yǎng)學生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分析、評價歷史問題的能力
(2)通過對革命派與保皇派論戰(zhàn)內容的教學,培養(yǎng)學生的思辨能力及概括歷史知識的能力。
3. 態(tài)度、價值觀方面:
(1)通過對革命派與?;逝烧搼?zhàn)內容及其評價的教學,使學生認識到:資產(chǎn)階級革命派的民族、民主革命主張是順應歷史潮流,符合民族利益的正議之聲,而?;逝煞磳Ω锩挠^點是逆歷史潮流而動,違背民族利益的不義之言。
(2)通過對萍瀏醴起義、浙皖起義和黃花崗起義的教學,使學生認識到:摧毀一個舊制度需要經(jīng)過艱苦斗爭,是非曲直付出鮮血和生命代價的。學習革命黨人為了革命事業(yè)前仆后繼、不怕犧牲的大無畏精神,激發(fā)學生的家國主義情感。
4. 學法指導方面:
( 1)引導學生從鴉片戰(zhàn)爭后中國的社會性質、社會矛盾和董事會任務變化的宏觀角度,分析三民主義的內容,訓練學生分析、評價歷史問題的方法。
(2)引導學生聯(lián)系維新派與頑固派爭論的史實,閱讀有關革命派和?;逝烧搼?zhàn)的課文及楷體字,訓練學生辨別、分析不同材料和觀點的方法。
重點、難點分析
1. 重點分析:
(1)同盟會的建立是重點。中國同盟會是中國近代第一個全國性的統(tǒng)一的資產(chǎn)階級革命政黨。它在宣傳、組織和具體籌劃革命方面發(fā)揮了極為重要的作用。它的成立使“革命風潮一日千丈,其進步之速,有出人意表者矣”。中國的民主革命從此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理解和認識這一點,有助于學生從宏觀上把握辛亥革命的發(fā)展過程。
(2)同盟會的政治綱領是重點。中國同盟會以“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chuàng)立民國,平均地權”為政治綱領。孫中山將其闡發(fā)為民族、民權、民生三大主義,即三民主義。三民主義是中國近代第一個比較完備的資產(chǎn)階級革命綱領。學習和掌握這一內容,有助于學生對辛亥革命的性質、功績及失敗原因的理解。
2. 難點分析:如何評價三民主義是難點。限于學生的知識水平和理解能力,他們難于理解對三民主義的評價。教師應聯(lián)系同盟會的十六字政綱講清三民主義。使學生明確三民主義的概念、內涵及其與同明會政綱的關系。認識到三民主義的進步性和局限性。
課堂教學設計
師:(引導學生回憶:“資產(chǎn)階級革命思想的傳播”和“革命團體的建立”等內容并思考、回答有關問題)
生:(回憶、思考、回答問題)
師:民主革命思想的廣泛傳播,各地革命團體的相繼建立和反清武裝起義的嘗試,在思想上、組織上和政治上為中國統(tǒng)一的資產(chǎn)階級革命政黨的建立奠定了基礎。1905年8月,孫中山聯(lián)合各革命團體的成員,組建了全國性的革命政黨—中國同盟會。(板書第二節(jié)課題)
一、同盟會的建立及其政治綱領
1. 同盟會的建立
師:同盟會是在什么形勢下成立的?以孫中山為首的資產(chǎn)階級革命派為什么要創(chuàng)建同盟會?(引導學生閱讀課文、同桌討論,找出同盟會建立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生:(閱讀、討論、回答問題)
師:(根據(jù)學生的回答情況 ,簡要說明)同盟會是在資產(chǎn)階級革命思想廣泛傳播,資產(chǎn)階級革命團體相繼建立,革命時機日益成熟的形勢下建立的。隨著革命運動的深入發(fā)展,分散的、地方性的革命團體已不能適應革命發(fā)展的需要,客觀形勢要求組建一個全國性的、統(tǒng)一的革命政黨。下面,我們看一看同盟會是怎樣成立的?考察一下同盟會到底是一個什么樣的組織?(引導學生閱讀課文,思考問題)
生:(閱讀、思考同盟會建立的有關情況 )
師:(在學生閱讀思考的基礎上,簡要說明)1905年8月,在日本東京成立的中國同盟會,不同于興中會、華興會等革命團體。它建立了以孫中山為首的領導機構;有明確的章程和政治綱領;且具有全國的規(guī)模(出示《同盟會國內支部和分會分布》投影地圖和電腦教學軟件):有機關刊物《民報》。這些說明了中國同盟會是第一個全國性的統(tǒng)一的資產(chǎn)階級革命政黨,它肩負起了領導全國革命運動的歷史使命。它的成立,標志著中國民主革命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
2.同盟會的政治綱領
師:中國同盟會的成立大會制定了政治綱領:即“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建立民國,平均地權”。這個政治綱領反映了同盟會的終目標是什么?(讓學生結合初中所學知識,思考、回答問題)
生:(思考、回答問題)
師:“韃虜”這里指的是滿族人。(設問)“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僅僅是要趕走滿族人,恢復漢人的統(tǒng)治嗎?
生:(思考)
師:“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包含兩層意思:一是*清朝統(tǒng)治,廢除其民族歧視和民族壓迫政策。二是主張獨立,*“洋人的朝廷”,暗寓反帝的意愿。但是,由于民族資產(chǎn)階級的軟弱性,他們的反帝旗幟不夠鮮明,只是將對帝國主義的仇視集中于清政府的身上,而不敢公開提出反對帝國主義的主張。
師:(設問)“創(chuàng)立民國”是要創(chuàng)立什么樣的國家?
生:(思考、回答問題)
師:“創(chuàng)立民國”也有兩層意思:一是要*帝制,建立資產(chǎn)階級的共和國。二是批駁?;示髁椀闹囌摚⑹?清王明后,決不建立漢人的君主政體國家。
師:“平均地權”是什么意思?孫中山為什么要提出這一主張?(讓學生閱讀課文課后“閱讀與思考”中的材料,并思考)
生:(閱讀、思考,回答問題)
師:針對歐美資本主義制度的種種弊端,孫中山提出了“平均地權”的主張,希望通過“核定地價”的辦法,改變封建土地所有制,實現(xiàn)資本主義的“土地國有制”這種在不觸動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條件下,實現(xiàn)“土地國有”,進而解決土地問題的辦法實際上是難以實行的。但它表明:資產(chǎn)階級已開始注意解決農(nóng)民的土地問題。
3. 三民主義及其評價
師:(引導學生閱讀課文及相關歷史材料并由一位學生朗讀有關三民主義概念、內容及其與同盟會政綱有關的4段課文)
生:(閱讀、朗讀并找出同盟會政綱與三民主義對應關系的內容)
師:(著重強調)三主義是孫中山先生對同盟會政綱的展開表述?!膀尦^虜,恢復中華”即民族主義,從字面上看,它與興中會的綱領沒有兩樣,但是在革命實踐的基礎上卻有著很大的不同。其一,孫中山把反對清朝統(tǒng)治同反對帝國主義瓜分的斗爭進一步結合起來,指出清政府已成為帝國主義統(tǒng)治中國的工具“欲免瓜分,非先倒?jié)M清政府,則無挽救之法也。”其二,孫中山把“驅除韃虜”的民族斗爭同反對封建君主專制統(tǒng)治的政治斗爭進一步結合起來,民族主義反對的不是整個滿族,而是以皇帝為中心的滿族統(tǒng)治者?!皠?chuàng)立民國”即民權主義,這是政治綱領和三民主義的核心問題,是“政治革命的根本”,它從理論上解決了奪取政權和建立政權的問題?!捌骄貦唷奔疵裆髁x,是孫中山政治思想重要的發(fā)展,也是其經(jīng)濟思想的核心和社會革命的主張。“核定地價”的辦法及后來提出的“土地國有”政策,反映了他對農(nóng)民的同情,包含著逐步取消封建土地所有制,代之以資產(chǎn)階級國家土地所有制,發(fā)展資本主義農(nóng)業(yè)經(jīng)濟的要求。在三民主義中,民族主義是前提,民權主義是核心,民生主義是補充和發(fā)展。三民主義作為資產(chǎn)階級革命綱瓴有其歷史的進步性,同時也存在著嚴懲的局限性。三民主義的進步性和局限性表現(xiàn)在什么地方呢?(讓學生閱讀有關課文進行思考,并與周圍同學討論后發(fā)表自己的見解)
生:(閱讀、思考,發(fā)言中有不同的看法)
師:(歸納學生的觀點)三民主義比較全面地反映了半殖地半封建社會中國的主要矛盾,并試圖用革命手段予以解決。它從民族革命、政治革命、社會革命三個方面表達了資產(chǎn)階級在政治上和經(jīng)濟上的利益和要求,反映了中國人民要求民族獨立和民主權利的共同愿望,推動了資產(chǎn)階級民主革命運動的發(fā)展,因而是一個比較完整的資產(chǎn)階級革命綱領。但是,它沒有明確提出反對帝國主義的主張,也沒有徹底的土地革命綱領。這就決定了資產(chǎn)階級革命派不可能徹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任務。